<p class="ql-block">四、有知青的地方就有坚强</p><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有人称峥嵘岁月、有人叫蹉跎岁月、有人妄言知青是被毁掉的一代。知青独特的存在,收获了全世界的目光。《华尔街日报》的直截了当,更是生动地表达了外国人对知青的认知:知青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这丝毫不是夸张,知青少小离家,初涉世事便吃了最难吃的苦,做了最难做的事,被艰苦奋斗击打得火花闪烁。</p><p class="ql-block">何以流传,唯有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插队时,睡过桦树枝和谷草搭成的帐篷铺,也真正饱受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大田作业最能体现人的劳动体力和技能,每年的夏锄时节,一天铲地16小时以上,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垄,要一口气铲到头,孩子般的知青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受不了也要受。烈日炎炎,大汗淋漓,背部让烈日烤的渗出了盐渍,摸一把都是白色颗粒,还有蚊虫、瞎蠓的叮咬,特别是瞎蠓,成群的瞎蠓连老牛都能叮死。极度没有水,就喝发绿的泡子水。即使从苦水里走过来的贫下中农也被知青所打动了,他们说,知青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吃我们同样的苦,受我们同样的罪,我们要把最好的粮食交公粮。知青与农民群众相互受教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二连,诞生于最北大荒的孙吴县。30多名最小年龄只有16、17岁的上海、北京等地知青,走进了近乎原始的小兴安岭西麓的辰清河。这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山深林密、一片野茫茫。从未见过的呼啸北风,裹挟着冰雪直往脖子里灌;从未见过的零下40°的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支起两顶帐篷,帐篷里两排通铺,中间用桦树条及草帘子隔开,一头住男知青,一头住女知青。帐篷外边是草甸、沼泽、野兽,杳无人烟。没有水,炉子融化雪做饮用水;没有电,点起马灯、煤油灯;野茫茫漆黑的夜,在寒冷的助威下,显得更长;没有路,砍掉杂草树木自己修路。几乎每一个人都冻伤过脚、手、耳朵、鼻子。到了春季,山水从帐篷里流过,知青们就睡在流水上用桦树枝和谷草搭就的通铺。开垦北大荒,哪怕你是妙龄少女也个个都是钢铁汉。</p> <p class="ql-block">站在曾经的帐篷面前,望着自己亲手开垦的多情的土地,硕果金黄,变成了北大仓,已经白发苍苍的知青,落下滚烫的泪水。一片北大荒,遍地是青春。</p> <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知青,怎么就偏偏演变成了产生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多、产生划时代杰出人才最多的一代?他们是怎么成才的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国人称中国的一位重量级外交家,才华横溢、硬气博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风格。他,1969年16岁从北京下乡到周围遍布监狱、劳改农场的黑龙江北安垦荒种地。苦寒之地,他和他的战友们,真切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艰难,体验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少小离家和艰苦的劳作,磨砺出他们超强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学与才华,从来都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书本到实践,从实践再到书本的反复过程。教员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苦涩的是知青,迷茫的是知青,没多少知识的也是知青;自愿、甘愿的是知青,放弃上名牌大学的是知青,上名牌大学又回到农村的还是知青;普通的城里人要去当知青,高干子女也必须当知青;一生默默无闻的是知青,才高八斗、硬朗博学、成为杰出人才的还是知青。</p> <p class="ql-block">在知青人的生命刻度线上,知青的刻度最深。为云南知青进京请愿的丁惠民,虽然积极促成了知青大返城,但究其一生,心迹一直在知青。从上海来黑河插队的前驻美大使,在今年的一次大学演讲中表示,对人生从知青起步,永远抱有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存在感最强的一代青年,他们探索的脚步、留下的宝贵财富,将永远被铭记,共和国不能没有知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