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记】我选择为《烔炀河人家》作序者的条件,是与烔炀河关系密切同时也与我关系密切的名人。昂云老师不是烔炀河人,但他是烔炀河人文历史宣扬传播的最大功臣,没有之一。当然他不止是宣传烔炀河,他是安徽历史文化传播名人,主打巢湖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烔炀河的人事物是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我的职业生涯中曾长期做奉命文章,也做过内部报刊的总编辑和主编,对各种条条框框体会切肤,所以我脱离体制后就不再给任何报刊写稿,一心享受自媒体相对宽松的自由自在与从心所欲。除了自己的“天高云淡天”美篇号与“老家烔炀河”公众号外,昂云老师的“最忆是巢州”平台几乎编发了我的所有文章。所以,远祖是银山智人的七零后的昂云老师,可以说是我的文化老师,是我的忘年神交。他的序文,有鼓励抬举,也有率真恳切,对我的要求更高,他给序文拟的标题,站位明显高出我一大截,看来我想不努力都不行。</span></p> <p class="ql-block">凌志老师的 《烔炀河人家》 即将付梓了, 这是他继 《老家烔炀河》 之后, 以退休之龄呕心沥血撰写的又一部守望故土的力作, 很不容易, 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烔炀河人家》 全书四十余篇文章, 二三十万字, 以《烔炀小学百十年》 为序幕, 缓缓铺陈古镇的百姓故事, 既囊括了当地祖、 李、 朱、 周等众多望族名门的标志性人物和他们在文化、 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又系统介绍了刘氏茶馆、 罗氏医药店、 陶氏绸布店等一系列商号字号以及它们的兴衰沉浮, 还包括平凡之人有不平凡作为的一些普通代表, 诸如身残志坚为乡土文化奔波的许寿东、 一路坎坷艰辛创业的李国庆、 为乡村事业积极作为的基层村官许圣发等, 可谓反映烔炀近现代风云历史的民间人物志。 这些文章, 因为编辑 《最忆是巢州》 的缘故, 绝大多数我都通读过, 从中了解到了烔炀众多历史人物的具体信息, 获益匪浅。 比如, 过去我只知道北乡有一位著名的私塾先生, 叫李福诒 (李妥先), 是油坊郑村李慰农、 邓岗村刘健飞等革命志士的老师, 但是没有掌握李福诒的详细资料, 一直心存疑问, 凌老师文中收集的 《妥先先生序》, 提供了让人信服的材料。 又如, 凌志老师文中还提到了同治辛未进士庐州人沈绩熙 “居柘皋庙岗大苗村”, 令人浮想联翩。 大家都说庙岗镇穷乡僻壤薄于文采, 这界山东侧大苗村的沈绩熙不是现成的吗? 而且其父沈若溎还是岁进士, 他们勉强也算得上 “父子进士” 呢。 如果能够佐证沈氏确实是 “庐州府巢县人”,不仅充实庙岗镇的人文资源, 还因他们与界山西侧的昂氏父子进士相互辉映, 可为山水见长的尖山湖旅游区增添人文色彩, 所以, 沈家及大苗村的若干细节亟待庙岗镇等有关方面重视并加以认真推究, 以为和美乡村建设赋能。 再如, 文章涉及到了部分烔炀籍淮军将官的履历, 应该说, 这一类文字一定程度弥补了地方相关史料的空白, 颇为难得。 如此等等, 举不胜举。</p> <p class="ql-block">尤为可贵的, 收入 《烔炀河人家》 的几十篇文章, 都是凌志老师在翻检文档、 查阅谱牒和走街串巷上门采访关系人的基础上考订创作出来的, 他探幽索隐, 而非浮光掠影, 他访谈记述, 而非摘抄剪贴。 所以 《烔炀河人家》 初稿甫成,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格调, 超凡脱俗。 这一点, 在本地独树一帜, 堪称楷模。</p> <p class="ql-block">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本地乡土书籍中人物类的文章, 大多通过转载翻印、 套取抄录而来, 无所损益更无所创新, 甚至于有错照录, 以致谬种流传, 为人哂笑。 记得二零零零年左右, 我去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游玩, 看到巢湖唐家嘴人沙流辉的名字, 于是回来搜罗他的信息, 以作谈资。 奈何当时网络极不发达, 花费好长时间也只罗列了模棱两可且很不连贯的零星条目, 然后挂在网上与网友商榷, 孰料就是那种经不起推敲的简介, 后来还被人煞有其事地挪借使用, 实在无语。 巢湖乡土题材的文章为什么总是错漏迭出? 由此可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所以, 编发凌志老师的文稿时, 我非常推崇他的写作方法、 态度和格局, 尝以凌志老师为标杆, 非议他人文章; 结合相互认识后的断续交流沟通, 我进而由文到人, 以为凌志老师有浩然之气, 尊他是值得烔炀河引以为豪的新时代贤达, 是南巢文化人学习借鉴的榜样。 对此, 师友倘有不同看法, 届时可与凌志老师适当接触, 并将 《烔炀河人家》 与近些年出版的乡镇志略或者某些乡土文化图书做个比较, 结果不言自明。</p> <p class="ql-block">如果硬要吹毛求疵找点问题的话, 我想, 这本 《烔炀河人家》 在关涉本籍淮军人物这一块可能略嫌薄弱了一些。 清末, 淮军崛起, 淮军将领集中来自环巢湖地区, 其中巢县籍总兵、 提督、 记名提督一级的将领有数十位, 我们笼统地概括为 “巢县十八镇台” 或者 “巢县十八总兵”, 以示其多,而这以下的将弁更是不可枚数 (也有少数文职官员), 他们分布于巢县各个乡镇, 像夏阁张遇春、 柘皋李安堂、峏山王贵扬、 银屏周志本、 坝镇班广盛、 巢城陶崇文、 倡建巢县文昌阁的贾宏才等, 烔炀这个地方当然不在少数, 凌志老师书中写到的朱永坤、 祖飞熊等均属此列, 但是显然不止这几位, 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会看重淮军人物这个群体呢? 因为, 大的方面淮军集团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小的方面淮军将官对故里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留心的话, 乡村里巷随时能够触摸到他们的蛛丝马迹, 有文字, 有口碑, 有遗存。 只是历史变迁, 导致他们一度湮没不闻, 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 但是回头总结地方历史的时候, 无论教育还是文化、 商业还是军事、 医疗还是交通, 都无法回避他们的客观作用, 后人再不可能继续无视他们。 想当初, 他们背井离乡投身行伍, 南征北战九死一生, 用鲜血甚至生命成就了淮军的功业, 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和家族。 他们走出去开拓了视野开阔了胸襟, 为故乡带回来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 也为开展家风建设与宗族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而造就了众多的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有力促进了地方的整体进步。 在新认知新思想的引领下, 改善了的家境为教育提供了条件, 良好的教育对个人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优秀的个人表现又带动了族群进步直至推动区域发展。 这种轨迹, 为后世子孙积累了智慧与力量, 引导一代又一代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有理由相信, 桐荫、 烔炀一带 “室无隔夜粮, 也有读书郎” 的传统, 是在他们那一代得到强化和光大的。 民国时期, 烔炀、巢县乃至整个江淮地区爆发式涌现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 其成长的土壤大多祖上遗泽, 祖上则大多出身清末淮军系统, 就是很好的说明。 烔炀邻里的张本尧,发迹后以 “建设农村社会, 实施人生教育” 为宗旨, 在家乡启动实验乡计划, 思想上恐怕也与之一脉相承。 有鉴于此,淮军将官曾在地方上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烔炀以及其他乡镇在发掘地方传统文化时都应该注意予以统筹, 以利彰显和美乡村特色,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也期待凌志老师以后继续撰写故乡题材的文章时, 相关内容能够有更多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以上, 絮絮叨叨的, 有些累赘。 其实, 我一开始想说的话只有这么一句: “ 《烔炀河人家》, 是凌志老师坚守地方文化立场、 传承地方文化基因, 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的沉甸甸的创作成果, 是西乡烔炀河重要的人文历史著作,也是巢湖讲好地方故事的典型案例, 值得一读, 值得效仿,值得推而广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昂云老师, 70 后, 笔名银山智人, 安徽巢湖人, 《最忆是巢州》 公众号主编, “业余关注地域人文、 乡土文化, 热衷于探寻巢湖历史风物, 推介巢湖传统民俗民风文化” (昂云自语), 是巢湖地域文化最卖力传播者。 我的 《烔炀河人家》 乃至 《老家烔炀河》 的所有文章, 《最忆是巢州》 都倾力推介过, 引为知己, 何如言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