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一年,我被抽调到农村参加“三分之一”工作队。领导在找我谈话时说:“你没去过农村,初中毕业直接参加了工作,上山下乡这一课你得补上,去农村体验一下生活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参加工作的我那一年还未满十八岁,去农村工作心里没底。好在单位去的不是我自己,抽调了三个年轻人,由支部副书记老方带队,奔向了离城里七十多里地的福顺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药材公司和百货公司分包了乡里最北边,也是最远的庆茂大队。我和百货公司的赵桂云一组负责四小队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百货公司赵桂云与作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小队是大队部所在地,我单位的老方和财办主任老张,还有服务公司的老杨都在大队部坐阵指导工作。平日里他们和我们一起在四小队社员家里吃派饭,每顿饭是4两粮票1角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社员家里都很贫穷。吃的主食是高粱米饭和玉米面大饼子、土豆和白菜是常菜。家家都腌制了咸菜,酱缸里的小黄瓜、芹菜叶、胡萝卜都挺好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冬天农村吃两顿饭,下午3点多钟就吃完了饭。而且晚饭大多是包米𥻗子饭,不抗饿,挺不到天黑就饿的肚子咕咕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赵桂云住在姚大娘家里,冬天气温很低,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特别冷。姚大娘的炕上有一个火盆,每天晚上开完会回去时,姚大娘都会乐呵呵的说:“快过来,烤烤火,暖和暖和。”说着话随手在火盆里扒拉出几个烤的土豆,让我和赵桂云吃。我俩正饿着呢,烤土豆的香味扑鼻而来,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致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农村的日子长了,有几个小青年经常来我们住处玩和闲聊,有时在家炒点苞米花一起带来。那时物资匮乏,没有零食可吃,炒苞米花也是最好的零食享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农村社员们的感情是纯朴的,也是热情的。开春了,小鸡开始下蛋了。有的社员家里就会炸一个鸡蛋酱,在园子里拔几棵大䓤,或者拔几棵小白菜。我们吃着高梁米水饭,大葱小白菜蘸酱,别提有多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派饭的日子也曾遇到难以下咽的时候,不是因为饭菜的原因,而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村西头的一家人,南炕躺着一个常年卧炕不起的老太太,一进屋那股老人身上的馊味扑鼻而来。我们每次去吃饭都是在北炕上一个小炕桌,方书记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往对面炕上看,快吃快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社员收入也提不上来,还不让搞副业,家家都挺困难。有一家王姓社员在家里养了兔子。农村的房子都是“干打垒”的土墙,那些兔子就在房基处盗得一个个洞,兔子随时可以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去他家派饭,冷不丁出来个兔子吓我一跳。后来听社员说,外面的气温太低了,兔子在外面养有可能被冻死,只好在屋里养了。屋里面的味也很大,没办法,派饭还是要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工作队工作人员,上百货公司张杰琴,下百货公司赵桂云,左作者,右百货公司郑承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天,开门开窗户的时候能好一点,结果也遇到了一次意外的事情。那天中午,派饭那家社员来叫我们吃饭,他和老方,老张在后面慢慢的走,边走边聊。我和赵桂云走在前面,一会就到社员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进屋就见一只大公鸡把放在炕桌旁的饭盆盖帘给蹬开,正站在盆边吃着盆里的高粱米饭。我和赵桂云急忙轰走了大公鸡,我拿着饭勺把大公鸡吃的地方清理了一下。然后给每人盛上一碗饭,我俩互看了一眼,谁都没说话。这件事也成了一个秘密,没有第三个人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以前除了二姨家以外,不吃别人家的饭,这次来到农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吃派饭,我改变了自己不吃别人家饭的习惯。回家时,母亲问起我在农村工作的情况,我把吃派饭的事情讲给母亲听。母亲说:“吃百家饭,好养活。你身体弱,正好吃百家饭对你有好处。”无论母亲说的是真是假,母亲的话让我的心绪平稳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工作队工作人员:上左张杰琴,上右作者,下左郑承洲,下右赵桂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派饭的日子,通过和社员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了很多情况。有时老方和张主任与社员闲聊,我在旁边仔细的听着,回到大队把听来的消息认真的记录下来,做为情况汇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农村工作一年,吃派饭的日子,虽然生活很艰苦,却是我学习成长的日子。对于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农村工作是我对社会认知的一个方面,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斗转星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段农村工作的经历,那段吃派饭的日子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吃派饭发生的那些故事也将永远留在心底最深处。</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字:荷</p><p class="ql-block">图片:老照片十网络(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配乐:歌曲《时光车轮》</p><p class="ql-block">制作:荷</p> 欢迎光临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