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典故说开去

豆子

<p class="ql-block">  一次党课学习,刘书记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给我最深的典故当属《子罕弗受玉》了。</p><p class="ql-block"> 《子罕弗受玉》出自《左传·襄公15年》。《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作者左丘明,是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音:鼓)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左传》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子罕弗受玉》就是其中最优秀的典故之一。</p><p class="ql-block"> 《子罕弗受玉》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等他富有后让他返回了家乡。</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这个典故,会给人很深刻的启示。古人把玉看得跟金子一样珍贵,所以对富贵人家常用“金玉满堂”来形容。成语有“金玉良言”,意为像金玉一样有价值的话。古代帝王的印章是用玉雕刻的,称王玺印。有地位的人常把玉器挂在腰带上,一则显示其有身份,二则走起路来玉器互相撞击,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至于玉作为首饰更是普遍的现象。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子罕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 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用现在的话就是部级高官了,二千多年前的子罕尚且具有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高贵品质,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具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光明!</p><p class="ql-block"> 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