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目传情

理瑜

<p class="ql-block">  偶翻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中有“眉眼”一篇,云:“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性情,当与眼目同视……”在他看来,眉之长短粗细,必有天然之曲,而后人力可施其巧,无论“眉若远山”还是“眉如新月”,都可借人工加以修饰,以增添整个容貌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李渔肯定是个“韵人”加“趣人”,其审美的趣味虽为士大夫阶层,但个人的学识修养,决定了他又高于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他的《闲情偶寄》的内容相当庞杂,涉及广泛,一花一叶、一山一水,均有个人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说起“眉眼”这个话题,从古至今大多指的都是对女性的描写,《诗经.卫风.硕人》中,率先开了对女性美丽的极致描述,说齐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放下文字,闭目细想一下具体形容,一个活脱脱的美人具象,跃然就出现在了眼前,不得不让人心旌摇曳,产生无尽遐想。“窈窕淑女”说的是女性婀娜多姿,“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描写的是美人的神韵与飘杳,但象《硕人》这样具象性的文字,真的是可以幻化成一帧美景美画。不说平常人,既便如庄子这样与老子齐驱并驾的道家先祖,对女性的向往,也是极尽赞美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餐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当然,这种描绘中的神人,不一定单指女性,但那种以女性肤白貌美来比喻的仙人,是不是特别神韵?况且还是那种能不吃不喝、能御飞龙自由翱翔往来的人类,谁不羡慕?</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高潮,名人大家蜂拥辈出,文化颠峰踵连叠加,诗坛大咖杜甫云:“目如秋水明,眉似双峰峭”,杜牧云:“眸子惊秋水,杏花冻侵骨”,王之涣云:“眼似流星坠,眉如翠羽翥”,而鬼才李贺诗:“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这么多的形容,为何都将眼目的神韵指向为秋水呢?细想了一下,其实是大有蕴味的。秋天之水,无论泉、溪、河、湖,都脱了春的阴睛暧昧,夏的汹涌暴虐,无论再狂浪的形态,终归于一种相对的沉稳与平静,加之天高气爽,枫林将晚,果实丰收,燕归鸿飞,秋光乍现,神光一闪,用来形容女性刹那一瞬的眼波一转、情绪流动,真的是贴切不过了。白居易诗“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一个“剪”字,将女性扑闪双眸的灵动,刻画到了灵魂深处。</p><p class="ql-block"> 在词中,宋人王观有一阙《卜算子》很是出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本是阙送别词,送的是一位叫鲍浩然的朋友去往浙东地区,经他这样一表达,仿佛是送进了桃花源里美人窝,谁还惆怅与失落?这就叫妙笔生花。花间词派的韦庄也是位状景描情的大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更被大家熟知的是曹雪芹,对林黛玉的隆重出场,他是这样的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秋,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一副含愁多情的病西施之态,就这样跃然在纸上。</p><p class="ql-block">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态的蛛丝马迹,的确可以映射到眼神流波转动,有情人之间,或可以省略言语,只须眉目传情便知道了对方的万千心意。可悲的是象我等,细眉小眼,天生无法达到那种眉目传情的境界,万千心意只能埋藏心底,仿佛永远是睡不醒的样子,浑浑噩噩,如此一味沉沦下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