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雷台汉墓</b>,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之故乡。</p><p class="ql-block"> 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4年,成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2005年,获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12年,被全国科技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雷台之下,发掘出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规模砖室墓,墓门朝东,全长约40米,墓室面积达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墓道两侧绘有朱红色花卉图案,线条粗犷有力。砖砌结构包括墓门、甬道、前室及左右耳室、中室及右耳室、后室等。墓门与墓室墙壁以青砖和黑砖构成菱形图案,红黑线条装饰其间,前后室和中室顶部为覆斗式设计,绘有莲花藻井图案。</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是河西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东汉墓葬,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誉为“地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99件铜车马仪仗俑,尤其是那匹铜奔马,技艺精湛,曾代表中国优秀考古文化赴多国展出,赢得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成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b>雷台</b>乃一长方形人工夯筑土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因其上建有雷祖殿,故名雷台。台下则是出土“马踏飞燕”的雷台汉墓。</p><p class="ql-block"> <b>雷台观</b>坐北朝南,由山门、二平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东配殿、西配殿、三星斗姆殿、东华阁、西华阁等建筑群组成,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道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据清乾隆三年《雷台观碑记》记载,雷台观历史悠久,至少在明朝天顺年间已有重修记录。清朝顺治年间遭战火损毁,康熙初年重建斗阁并设立斗姆会。1927年大地震后,于1933年再度重建,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缮,1981年大规模维修台上建筑,1986年重修山门、二平门及围墙,2001年完成台体加固等工程。1993年,雷台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雷台</b>、<b>雷台观</b>及<b>雷台汉墓</b>虽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却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遗产整体,对于研究古代夯土建筑、明清时期武威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保护维修,雷台观如今建筑雄伟、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古木参天,湖水荡漾,已成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旅游胜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