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的美篇

春花秋月

<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一库红水</p><p class="ql-block">——红领巾水库共建纪实</p><p class="ql-block">文/张丽萍</p><p class="ql-block">那是大跃进年代,是各族人民红心向党积极肯干的年代。兴修水利,稳产高产农业是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学大寨,赶大寨,兴修水利,确保农业。同时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丰收的关键。是“及时雨”“先锋队”,更是流淌的一条“新长城”。守护一带水土,丰收一带粮蔬,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景。修建水库,顾名思义,就是建造存水的库房。红领巾水库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红领巾水库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水磨沟口,是1958年动工兴建的一座灌溉防洪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1660立方米。大坝高41.2米,长238米,坝顶宽5米,侧堰式溢洪道,堰长85米,溢洪槽长429.5米,底宽20米,正常泄量1650秒立米,最大泄量为2430秒立米。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腹部能有这样的水系就是上天的恩赐。也是这里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基石。水磨沟属黄河水系,是大黑河流域的较大支流之一。兴建水库是利国利民天人合一的壮举。更是管理并利用这条水系造福一方百姓是历史的重任。红领巾水库大坝坝址上沟长74.2公里,流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灌区有总干渠一条,东西干渠两条,设计引水流量28秒立米,支渠11条,主要建筑物143座。这在当时土默特左旗人口30多万,沿水库流域土地受益土左人口约6万人次。而当时为了赶工省钱,政府决定众志成城,发动民众,加快建造这座牵动多人的中型水库。主要还是周边村村民,其中,五里坡,十里坡等地首当其冲,听我父亲张福刚讲,他因为读书经常住十里坡姑姑家。他表哥在大同煤矿,顾不上回家,为了完成家家出工出力 集体建筑水库的号召与任务,就派我父亲参加义工修建,几块咸菜,加几个窝头,一壶热水,一干就是半个多月!一个月,父亲张福刚虽然18岁了,个子很高大,也正是不惜力肯干蛮干的年龄,积极进步也是当时年轻人的追求!他说一个人一天能下20方土!并且热火朝天的互相比赛,被肯定被鼓励是男人的特点,那时候年轻人真不少,王正义才17岁,个子也不怎么高,可清淤挖土能力超强,还有几个来自兵州亥村的青年人,他们组成突击队,给当时建造红领巾水库的人做表率。手套破了缝上,鞋都拿麻绳捆住,手上搽上刚时兴出来的凡士林油,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大石头,几个人一起滚走”亲临一线的干部回声惊动了山神也鼓励了所有群众。</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下雨,所有人都被淋湿而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偷跑回家的!后来在当时叫管委会的干部,说怕洪水下来,让大家赶紧撤离!天临近中午,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带头放下工具离开!父亲其实已经满手血泡,当看到一天天都在变化都在完成任务的业绩,那种成就感满满的荡在脸上也感染着身边每个人都从心里发出快乐!随着洪水不断的流下来,大家才不情愿的离开。“水火无情”这可是真理!尽管热爱生活的人们倾力为山洪为暴雨修建家园,洪灾还是一次次伤害沿河农田,北什轴乡 三两乡 大小黑河村……直到托克托县。多少代人受到过伤害,但都心甘情愿的守护这一条水系。一批人干完再换一批,一年,二年,三年,成千上万人,凝聚着百姓对党的信任与忠诚。</p><p class="ql-block">灌区人民引用水磨沟清洪水灌溉农田,历史悠久。人口密集或许也是追随这片水土而形成的。但是,过去灌溉设施简陋,清洪水无法控制调节,任水自流,灌溉无保证。直到建库初期灌溉面积仅8万亩左右,单产100余斤。遇多雨年份或遇暴雨,洪水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房屋,给下游造成多次大的灾害。</p><p class="ql-block"> 1958年初秋时节,正值水库施工期,一场暴雨过后,洪峰流量达1770秒立米,一天功夫冲毁房屋30余间,耕地400余亩,使6万亩庄稼受灾,京包铁路被冲毁,交通中断。善良的人民认为是天灾,是天灾,造成的巨大损失。或许这次是严重警告,或许大跃进战天斗地的精神指引,或许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兴修水库确保农田刻不容缓。三年的时间,近3万人次的付出,上千个日日夜夜策划劳动,甚至有人把生命奉献在大坝之上……这是一座丰碑,是一段新的长城,以“红领巾”这个特殊名字命名的红领巾水库于1960年正式投入运用!最初四年,因为对洪水的性质,脾气及淤积程度没有认识,经验不足,更不懂洪水这个孩子的特性,它的比重不是“1”,它生命里有泥沙有杂物,拦洪蓄水产生了淤积。斜卧管的十三排进水孔被淤埋十一排,仅剩两排四孔进水,淤积深度达11米,四年内淤积量达270多万吨,年均淤积量达67.3万立方米。照这样的淤积速度,不到二十年,水库就淤积报废。这是新的压力新的思考也是挑战,水库投入运行后,虽然控制了洪水,减少了危害,保全了人民生命财产不被严重伤害,也把大部分洪水进行了利用。但是,因为拦洪蓄水库区产生了淤积,淤积后还不易排出,但农田里很需要泥沙。为了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尽量把泥沙输送到灌区。从1962年开始,在政府财政空缺 人民建设家园激情澎湃的时代,首先试验性地挖通施工导流洞,创造了低孔排沙,开始了以水为主、人工辅助的办法,利用库区坡陡流速大、冲刷力强的特点,进行人工排沙。这次工程也是压力大任务重。又是人民群众以家家摊派义务工的形式进行,各村村民纷纷上阵,人工开挖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宽深各1米的小渠,连通施工导流洞,掌握时机,然后将本河清水截坝引进人工开的大渠内,利用库区滩面高于输水洞的落差,冲刷泥沙,这样可以使死水滩变成活槽,冲刷死角,也可以因地制宜,适宜在汛前空库阶段进行,又动用几千人好多个村村民人工完成。这次也是每6-12人为一个班,不分昼夜加速赶工期……因为汛期一过,冲刷的动力不足,也不能利用洪水之力挽救红领巾水库。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大跃进年代,每个班可排走泥沙2300多方。几十几百个班,源源不断的劳动大军,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当年的奇迹。也只有在那个年代,那个无私奉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才有的干劲。</p><p class="ql-block"> 对水库运用方式的一次次摸索和合理调度,对水库泥沙淤积的概念有了认识并逐步认识到泥沙落到库区内就不易排出,所以改变为“蓄清排洪”即“缓洪蓄清”运用,到汛期一般为空库迎洪,中、小洪水随来随泄,较大洪水尽量结合灌溉排泄,既保证水库的价值意义所在,也缩短洪水在库内的停留时间,创造条件引洪淤灌,汛后拦蓄清水,供冬春汇地时调配使用,这样就减少了泥沙的淤积。从资料看,1960年至1962年为“拦洪蓄水”运用,汛期进库261.7万吨,泥沙全部落到库内。1963年6月到8月30日是滞洪高峰,是又一次对水库的考验,这年来沙11927万吨,因蓄水水位较低,不仅没有落淤,库区还产生了冲刷。并且这种水土能肥沃土壤,给水库流域的五里坡,十里坡 ,红岱 黑河村,白庙乡的很多村形成肥沃土壤,对农业丰收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中、小洪水排沙的红领巾水库从1964年以后,汛期以“缓洪蓄水”运用为主,一般中小洪水来的次数多,峰量不大,总水量一般也较少,这样漫滩时间也短,相应落淤比较少,万一拦洪蓄水的时候,泥沙只是落在槽库以内,可以等下次洪水或者利用本河清水排出库外送到灌区。所以,中、小洪水落淤少,调度适当还可以恢复库容。如1974年,洪水共有16次,最大洪峰205秒立米,是少水丰沙年,库区产生冲刷,恢复库容22万立方米。总之,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为了这一库红水,大家团结一心,创造条件多排泥沙,保存库容,延长水库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拦淤排沙,引洪淤灌,受到水利部和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如今,天随人愿,这个水库不仅造福一方百姓,也成了旅游胜地。吸引人全国各地成千上万游客参观与了解历史,成了一篇历史文书,承载着土默特各族群众精诚合作,战天斗地,彰显时代的英雄战歌。</p><p class="ql-block">水库60多年来,灌区总土地面积70万亩,耕地40万亩。从1960年以来,共排出泥沙近3000万吨,90%以上的泥沙排出水库输送到灌区。这样,既延长了水库寿命,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洪水中的沙土肥沃了一方土地资源,扩大了灌溉面积,最大引洪淤灌面积达到14.6万亩,为建库前的4.8倍。其中,改造荒滩3万亩,累计灌溉面积400万亩。 使“荒滩变成了良田,盐碱滩得到了改造,” 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产量,深受灌区人民群众欢迎。全灌区粮食单产由建库初期100斤左右提高到680斤到如今上2000斤。</p><p class="ql-block"> 在赞美这一水库的同时,更赞叹广大群众,你们才是历史的主人,是时代丰碑的建造者与实践者。就让我用一首诗结束文章吧……</p><p class="ql-block"> 塞北风光壮丽宽,</p><p class="ql-block"> 黄沙漫漫接青川。</p><p class="ql-block"> 胡笛声里斜阳暮,</p><p class="ql-block"> 铁马金戈战鼓响。</p><p class="ql-block"> 荒原无人行路难,</p><p class="ql-block"> 马蹄声声入夕阳。</p><p class="ql-block"> 寒风凛冽吹衣角,</p><p class="ql-block"> 阴山巍巍映月寒。</p><p class="ql-block">而今迈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不负众望迎骄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