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兄,你的家乡真美,文化底蕴也深厚,我要为你家乡点赞!”收到鼎如兄一条微信,他这么“献媚”,我心里便明白他又想结伴而行,星期六我和岳明便随他去接受传统文化洗礼。</p> <p class="ql-block"> 半路上,鼎如透露了今天的行程:桐乡市屠甸镇文化圣地。从杭州出发一个小时后,遂在秀水悠悠的屠甸泾水河东面,见市域东南方,在秋季枫叶中显出一座古刹,我们就从山门街东向西走到中段,仔细一看原来是该镇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古迹:寂照寺。</p> <p class="ql-block"> 正在此时,刚踏入寺院的我们便听到一个声音,原来此时临平云昙寺常杰师傅正在和一个师父通电话,说:“师父,今天我有几个杭州朋友来拜访您!我本来也想过来,但这几天下山路正在施工,无法开车下山!劳驾您了。”“没事,没事!”慈祥的法师说。</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个师父就是常杰的师父果荣,他正朝着我们笑嘻嘻地说:“你们从杭州过来的吗?”,“是的。”岳明答道。“那就随我先到禅房休息一下吧!”“好的,谢谢!”我们开心地答道。</p> <p class="ql-block"> 喝着果荣师父的茶,我们问师父这寺庙的历史,他说:“据《桐乡县志》:寂照寺,在屠甸石泾塘北山门街。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初名报恩院,宋治平间(1064—1067)改称寂照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名寂照教寺,俗呼屠甸寺。清嘉庆三年(1798)僧金山重修。相传南宋末年,寂照寺住持僧子温,工书画,享盛名,尤擅画葡萄,故有'温葡萄'之雅称。子温和尚的画作,元代诗人多有赞赏,于是名扬四海,寺亦随之而声誉远播。明初至清中叶,是寂照寺最为兴盛的时期,据清光绪《桐乡县志》:殿宇宏敞,内有心远堂,见于名人诗集。缁流云集,分一百十三房,又有十景之目。”</p> <p class="ql-block"> “师父,这里景点多吗?”鼎如笑容灿烂地问。“有十景,寂照晚钟,为屠甸最美十景之一,里人曾有春眠忘晓醒钟声之句。”</p><p class="ql-block"> “此地为啥叫屠甸镇?八十年代我来这里验收砖头,难道和砖窑有关吗?”如兄接着问。“以前屠甸镇旧名叫'石人泾'。据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地名由来是寂照(寺)有二石佛,温润如玉,顶冠冕,披缦衣而不凡,古传自海浮来。寺前有河,自西南流来,又名石人泾,世传石佛在此浮来,故名。清光绪《桐乡县志》:相传寂照寺有二石佛,海中浮至,以此得名。而民间传说,是地名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原无需较真。可是,后人也有提出质疑的,如沈协云:泾水清于长水清,小船一棹浪花轻。浮来石佛何人见,还是生成是凿成?其言亦无可厚非。历史上曾有过如此规模古寺的屠甸镇,当年的繁华似应与之相匹配,但却始终未查到相关记载。在地名文化中,沧海桑田,类似现象知多少?”</p> <p class="ql-block"> “后来寺庙更兴旺了吗?”我问道。“没有,因为到了清咸丰十年(1860),屠甸在战乱中被太平军攻占,随即纵火焚烧寺庙,寂照寺大雄宝殿等殿宇房舍大都被毁,仅存天王殿、山门和十间禅房。清光绪《桐乡县志》有载:(1882年)今则仅存山门及天王殿,亦已剥落,旁殿数椽,聊为禅诵之所。从此,寂照寺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旧貌。清末屠甸文人张仁麟在《石泾竹枝词》中感慨道:浮屠与佛尽消磨,古朴无根但绿萝。百十三房零落尽,眼前十景亦无多。到了1949年前的寂照寺,据当地老人回忆,山门街原本有条小河与寺院相隔,一座石拱小桥,名叫香花桥的,山门就建在桥堍。内立哼、哈二将塑像,门楣上有白底黑字的'屠甸'匾额,为嘉庆年间屠甸望族徐某所书。进山门,过甬道,便是天王殿,上挂寂照名山金字题额。天王殿东西两侧,原各有石碑一块,于战乱时失踪。后失而复得,现藏于镇上石泾公园。石碑刻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九月(1685),迄己风化侵蚀,但犹能模糊辨识。碑文共379字,记载了桐乡县令何金蔺,因屠甸古刹寂照寺山门一带松林被毁,而倡捐种树之事。”</p> <p class="ql-block"> “你们这里好像出过一个大家钱君匋,他的故居在哪呢?如有可能我们去参观一下吧!”书画家岳明问道。“太巧了,寂照寺西邻就是当代著名篆刻家钱君匋先生的故居。钱君匋(1907—1998)曾治印两万余方,生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1953年,他在一方'钟声送尽流光'的印章上,镌刻了一则自撰短文,起首即云: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春眠忘晓醒钟声,伴随着寂照寺钟声长大的篆刻家,其热爱故里之情,溢于言表。钱先生富金石书画收藏,1985年他将毕生藏品中的400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藏品10余件,捐赠给了家乡人民。桐乡市人民政府特地在市区建立了君匋艺术院。故有风雅桐乡、美篆屠甸之说,诚非虚语。等下吃午饭后我陪你们去看一下吧!”师父说。听到这里岳明和我兴奋异常。</p> <p class="ql-block"> “师父,您这寺据了解特殊时期被毁了,后来又怎么建起来的?”“我是因当地政府2001年开始重建寂照寺时被请求过来的。那时这里的正殿被改为粮仓,还有古物,便欣然化缘修复与新建大雄宝殿、观音殿、钟亭等,历时10年才告竣。佛像重塑,殿宇面貌焕然一新,使寂照寺成为宗教信仰与游览观光胜地。可惜面积太小仅十几亩,为原来的七分之一。2003年寺被列入桐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您功德圆满啊!师父,您是哪里人?因何出家?”如兄又问道。“我是重庆人。十几岁就喜欢佛门,遂到普陀山佛学院,我们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毕业后留在普院读经读书,十多年后,后桐乡政府邀请就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时间很快,一席话就到了十二点。师父就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素斋,想客气一下,可知道这是废话,只能缄口。香喷喷的饭菜,填得我们涨咕咕的。</p> <p class="ql-block"> 饭后,师父说消消食吧!他便带我们参加他的“宝贝”,自明朝留下的古殿使我们沉醉其间,门口一对古石是当地挖出来的,而右边一座九层古塔使我们啧啧称奇。“师父,这也是当地的吗?”我问道。“不是,是我从安徽芜湖农庄访来的。”“这么古老精美又完好的东西居然能到你寺,肯定有一定故事吧!”“确实有奇缘。我的一个居士十分喜欢古物古村,他因慕名安徽的底蕴和古村,便到芜湖考察古村,见到徽派建筑和山水古村迈不开步伐了,于是决定开农家乐,在营造氛围时就到村四周访古物,也真是巧合,一天进了一古寺,见到了这塔,便和老和尚商量能否请古塔到古村里的农庄,老师父一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便说你请走吧!他欣喜若狂就提了几十万给老和尚,拉了塔放在农庄。农庄是开了,可是生意惨淡。一天一个懂文化的老者问其塔的由来,他说是请来的,老先生说你保护文物是对的,可你镇不住的,应该放在底蕴深厚的古刹中,否则生意肯定不好。那位农庄老板是桐乡屠甸人,想到家乡寂照寺的我,便打电话给我,说要给我的寺做点功德,但是什么意思保密。他说你来芜湖就可以了。于是我便迅速到芜湖他的农庄,到后他急匆匆带着我看古塔,问我喜欢吗?我一开始故作镇定,说还行。中午后,我说你安排一辆货车开路吧!他说明天吧!我说晚上有事,其实我担心时间一长会有变故。无奈之下他安排了车。一上车,我按捺不住狂喜,手一挥,快开车。可高兴时间不长,长安𡽪浙江口车被拦住了,警察叔叔说这是古物不能出省,我说这是普通石头不是文物,警察说那我就叫文物局来处理。一听这话我知道若文物局专家一到我们就休想拉走古塔,甚至还得在看守所里呆着呢。老板说您放心看我搞定他们,他就从自驾的后备箱中取出一箱茅台十条中华香烟,笑容甜美地对警察说:兄弟们辛苦了,这些小东西你们拿着晚上到我农庄吃饭吧!于是,货车司机脚一踩油门,我们就开出了检查关口。我虚惊一场,然后在车𥦬向警察挥了挥手。”</p> <p class="ql-block"> 嗣后,热心的师父又带我们来到隔壁钱君匋故居,在弄堂里,一块块青砖嵌在白墙之上,一看青砖上的字,原来是是钱先生所刻的印章。“无倦苦斋、丛翠堂、寂照寺邻人…”韵味十足,真乃“美篆屠甸”,诚非虚语。须知,这些杰出的篆刻艺术,是君匋先生小时侯经年在青砖上刻苦钻研和实践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真是:古有温葡萄,今有君匋印。葡萄日光照,温润泾水清。寂静无声中,钟声远扬悠。照亮屠甸镇,果荣不负众。</p> <p class="ql-block"> 参观故居后的路上,鼎如兄走在师父身旁,又不失时机问果荣师父:“师父,作为在家居士,应该怎么修行为妥?”“我觉得以修习四无量心作为基本心行的培养,要时时想着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拨除一切众生痛苦;对于一切众生获得成就及利益由衷欢喜;于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进而以菩提心、空性见,直达无上佛果。”</p><p class="ql-block"> 行到山门口的广场,我们和师父告别,期待下次再向师父请教。带着一丝淡淡的的清香,我们不停地挥着手。</p> <p class="ql-block"> 晚上,一壶浊酒,遂想起《行香子·述怀》(宋·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人生啊人生,且陶陶、莫忧伤,一壶老酒握在手,管他名利与是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