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上海外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是老上海,但十几年未睹你的真容,今一帮老友再走进你

春華秋實🐏

<p class="ql-block">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p> <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外滩源”地段建造驻沪领事馆、商务和传教机构,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带动了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发展,使老城厢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演变成了繁华的新城区中心。“外滩”从某种意义上可谓近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p><p class="ql-block">自上海开埠至19世纪50年代,洋行、码头、滨水仓库的陆续建立和英领馆的建造,开启了上海近现代的贸易和金融业。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外国金融家和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大量涌入,时任英国驻沪领事的麦华佗将大片的英领馆基地,划出大部分供外国商人置业以及为侨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设立与建造了如博物院、戏院、学校、出版社、教堂、公园、桥梁等设施,及各类政治、文化、宗教、商业等机构团体,使得外滩源地区和周边环境共同组成了功能多元的综合性社区。因此外滩源地区更是近代上海政治、文化、西学、金融、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外滩源区域今天仍保留着欧洲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各异的近代历史建筑,如原英国领事馆、联合教堂、教会公寓、光陆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公寓、安培洋行大楼、益丰洋行大楼等,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房子,看似洗尽铅华,却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既是现代和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我们所要保护和开发外滩源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英国领事馆主楼始建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现存完好的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屋前是一个典型的英式花园;屋顶是西式的四坡顶,但就地取材铺设着中式小青瓦。所以,这幢建筑在材料、工艺上有着显著特点,并且它还是在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因此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主楼原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随着领事事务的扩大,后来升级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内设总领事、副领事室,土地处、南亚处、护照处、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室、混合估税庭、商务官员处等。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建筑风格较主楼华丽,立面以及内部装饰均有所增加。初建为清水红墙,带有明显的外廊式特征,同时受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南侧下有柱廊与外伸的门卷,上有开阔的阳台。除了门窗上有拱券形式外,建筑多处留有古典柱子与壁柱的形式,建筑外廊的柱头为外滩建筑中很少出现的科林斯柱饰物,可见该建筑丰富细腻的装饰风格。辅楼为领事住宅,有廊与主楼相连,同时被列为保护建筑。目前贰号楼已租给百达翡丽设立远东地区的旗舰店—百达翡丽源邸,并已于2012年10月18日正式营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南苏州79号。教会公寓,1899年由新天安堂所增建,属新巴洛克风格,入口山花和窗套装饰,使建筑立面既活泼又不失庄重</p> <p class="ql-block">原新天安堂(4号楼)</p><p class="ql-block">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1886建成。设计者英国建筑师道达尔,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礼拜堂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中间有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呈现出带有乡村风格的哥特复兴式教堂的形象。根据文献记载:1900年9月28日,美国传教士、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丁韪良在此发表演说;1907年,第三届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在此演讲。</p> <p class="ql-block">上海外滩兰心大楼简介资料</p><p class="ql-block">‌上海外滩兰心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圆明园路185号,是一座七层高的钢混建筑,建于1927年,由通和洋行设计。这座大楼不仅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还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的装饰元素。它的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装饰简洁,主入口处略前出,设有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有爱奥尼克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有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锁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兰心大楼的建造背景与上海戏剧业的历史紧密相连。它建立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的旧址上,这座戏院最初是为外侨开设的,随着电影业的兴起和戏剧业的日渐萧条,兰心戏院经历了多次变迁,最终在1931年,新的兰心戏院在现茂名南路、长乐路转角处建成。与此同时,兰心大楼也在圆明园路185号上竣工,成为当时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兰心大楼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上海现代化、标准化剧场的代表之一。它的建造反映了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和娱乐发展。大楼的名字“兰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兰心学院的名字,象征着对戏剧艺术的美丽梦想。如今,虽然兰心大楼主要用于商务办公,但它依然屹立在圆明园路上,成为上海历史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南苏州76号。划船俱乐部(英文名为Shanghai Rowing Club),1860年(咸丰十年)建立,是在沪英侨的体育组织,主要成员为英国侨民。划船比赛最初在黄浦江浦东一边举行,每年春、秋各赛一次;1873年(同治十二年)秋赛起,移至苏州河中进行。1903年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建造划船俱乐部建筑和室内游泳馆,1905年落成。该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略带巴洛克装饰。</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公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由‌爱尔德洋行设计,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展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其外墙铺满精美的清水红砖,外立面利用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的典型元素。圆明园公寓曾作为办公楼使用,进驻过‌谦信洋行、‌汉成洋行、‌亚洲花边厂等机构。1949年后,大楼作为居住功能使用,2009年曾进行全面大修,2015年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整个建筑表现出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之一。‌1</p> <p class="ql-block">哈密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外立面具有典型新古典折衷主义风格。大楼共9层,1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8至9层为后来加建。北立面和东立面为主立面,采用了花岗岩的基座,其他部分饰以添加了细砾石和砂的仿石粉刷。有人曾详细描述走进哈密大楼的感觉:“推门进去,扑鼻而来的是油墨香气。大楼里有一部式电梯,电梯的门是铁拉栅的,须手动。大楼内的房间小巧精致,办公室里遗留下许多英国式的摆设……看上去颇为别致。”</p><p class="ql-block">最早这栋建筑是汇丰银行的外籍员工公寓,此后还曾进驻的重要单位有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上海分社和一些商业、技术公司等。但在上海解放前后长期进驻楼内的单位则主要是著名的文汇报社。</p><p class="ql-block">《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沪创刊,最初社址在福州路436号。由于坚持宣传抗日爱国的立场,于1939年5月18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报社于1945年8月在新闸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暂租场地以号外形式试刊。翌年9月,迁至圆明园路哈密大楼正式复刊。</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97号安培洋行,建于1907年,由通和洋行设计。</p><p class="ql-block">洋行的建筑主体呈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四层砖木混合结构,三段式立面。</p><p class="ql-block">安倍洋行曾是二战后的巴拿马公使馆、创办于1940年的安培洋行和橡胶业同业公会等多家知名机构的驻地。红色红砖楼体,带着精细做旧后的粗粝,给人以时代的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上海小三线红光厂办事处,滇池路119号4楼60室。</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3月16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