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游记(七)曼彻斯特、莎翁故居、牛津大学 李工真

工真

<p class="ql-block">6月9日更像是个休息日。我们一大早八点多钟就从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的港口上了渡轮,花了四个多小时渡过爱尔兰海,中午一点便重新进入英国。上岸后又经过两小时的路程,在三点左右赶到麦克阿瑟格伦的一家大型奥特莱斯去购物。五点钟又匆匆赶到曼彻斯特联队足球俱乐部的主场所在地去打了个卡,最后才在博尔顿的一家名 为“ Last Drop”的乡间别墅酒店安顿了下来,一天的行程便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6月10日一大早,我们要去参观曼彻斯特市的市容。出酒店大门时,才发现昨晚下榻的这家乡间别墅酒店竟如此漂亮,上大巴前,几乎人人都在这酒店门口留下了一张美照。</p> <p class="ql-block">大巴载着我们越过原野,进入曼彻斯特市区。曼彻斯特又称“棉纺织之都”和“北方之都”,它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都市群的中心,面积达115.6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4万。曼彻斯特早在中世纪就是英格兰的羊毛纺织品贸易中心,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更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工业革命的故乡”。自从第一台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社会既享受着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成果,又忍受着它所带来的冲击,而所有这一切,都始于这座被称之为“全球第一座工业化城市”的曼彻斯特。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曼彻斯特这座以纺织业起步的“工业之都”既是“污染之都”,也是“贫富分化之都”。如今,不得不说,狄更斯时代的那种贫困与煎熬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之中。今天的曼彻斯特,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繁荣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中心了。2021年,它甚至被评为“全球最佳城市”!</p> <p class="ql-block">进入曼彻斯特市中心后,我们的头一个参观点是曼彻斯特圣公会大教堂。 它坐落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维多利亚街,是英国圣公会曼彻斯特教区的主教座堂,建造于1421年至1882年。这座中世纪教堂为垂直哥德式结枸,在維多利亚時代进行过扩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遭受过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但它今天的主体,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这大教堂的邻街上,还有一栋特殊的四层楼建筑,它就是当年曼彻斯特市最早的邮政局。这座邮政局大楼建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工业革命初期,至今已有250年以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曼彻斯特市中心的艾伯特广场是游客们必到的网红打卡地。艾伯特广场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而命名的,广场的中心伫立着全英第一座艾伯特纪念碑,广场的东面耸立着漂亮的曼彻斯特市政厅大楼。这座被称之为“曼彻斯特市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877年,并在1938年进行过扩建。我们前去参观时,这座市政厅大楼正在维修,这让我们很难拍下广场以及市政厅大楼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但艾伯特广场四周的建筑却难掩这座城市的建筑精华之所在。所有这些建筑都具有鲜明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但又各具特点,真可谓“维多利亚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市中心的丁斯盖特大街上,漂亮的老建筑一栋接一栋,犹如迷宫一般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不舍离去。这些记载了工业革命沧桑历史的建筑物,的确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曼彻斯特市中心的斯普林菲尔徳,有座通体红砖的建筑物,它用花体字告诉世人,这栋建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就是著名的约翰·瑞兰德图书馆。这家图书馆是棉纺大亨的妻子为纪念过世的丈夫约翰所建造的,并以丈夫的名字来命名的。这座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图书馆,以馆藏宗教、文化、艺术以及科学书籍为主。它收藏了早期的印刷版藏书古腾堡圣经、卡克斯顿印刷的书籍和公元前两千年的旧约圣经的几片手稿等。它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外观与内部都是按大教堂的设计而建造的。它被评为“全英最美图书馆”,“英国第三大图书馆”,现隶属于曼彻斯特大学。</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半,我们离开了“工业革命的故乡”曼彻斯特,经纽卡斯尔,前往莎士比亚的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待我们用过中歺抵达莎士比亚的故居所在地时,已是下午二点钟了。</p> <p class="ql-block">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甚至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然而,这位举世闻名的戏剧大师竟然于自己52岁的生日那天去世,也真是太具有戏剧性了!</p> <p class="ql-block">在莎士比亚故居。你能看到一个家境殷实的16世纪英国中产阶层家庭的生活水平和面貌。故居里至今还保存着莎士比亚出生时的那张床,以及他婴儿时期睡觉的摇篮。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不仅精通商道,还“商而优则仕”。就在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后的第二年,约翰·莎士比亚便接任了这个小镇的民政官,三年后还当选上了镇长。</p> <p class="ql-block">威廉·莎士比亚七岁入学,读了六年书,不料父亲破产,使他未能毕业就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被切换到“自己动手”方可“丰衣足食”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威亷·莎士比亚是在25岁之后才真正走上文学、戏剧的创作之路的。他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相当鲜明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历史发展背景。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在1590—1600年间上演。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集权已相当巩固,王室与工商业者及新贵族之间的暂时性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一时期莎士比亚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其中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这四大喜剧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威廉·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主要在1601—1607年间上演。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与工商业者及新贵族之间的暂时性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因而反抗迭起。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变为阴郁悲愤,呈现出揭露和批判社会种种罪恶和黑暗的底色,其中以《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主要在1608—1612年间上演。当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因此他的的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空幻。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以《辛伯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等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了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而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他的戏剧努力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而著称。从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的戏剧便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后又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德福小镇,我们前往今天最后一个参观点一一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从1167年算起,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自成立以来,牛津大学产生了8个国家的12位国王,包括6位英国国王,6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有39个学院和6个准学院,这些“永久性的私人学堂”,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牛津大学的学院体制与中国大学的学院体制完全不同,而与剑桥大学的学院体制相同,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是拥有高度自治权、财务完全独立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2世纪以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青年求学者们都是要去法国和意大利求学的。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发生了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便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机构的所在地,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此后,又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聚集于此,这也是因为英王亨利二世把他的一座宫殿建在了牛津,而学者们为了寻求保护,便纷纷来到这里。三百多年后,这座宫殿又在1546年被英王亨利八世加以改造,并作为他所创办的基督教堂学院的主楼。在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在首都伦敦陷于革命派之手时,便逃到牛津,并将这座基督教堂学院的主楼作为他的大本营,他也是从这里被革命派抓住并押往伦敦砍头的!</span></p> <p class="ql-block">牛津市是一座大学城,牛津大学的39个学院,分布在这牛津老城之中,城市中处处有校园、校园里又处处有公用设施。人们往往分不清城市与学院,也找不到学院之间的边界与围墙。每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学楼,但是各个学院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不仅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令人惊叹的建筑而闻名于世。它的建筑展现了自12世纪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如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维多利亚式等,应有尽有。这里的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内涵,其中,圣母玛丽亚大学教堂特别具有典型性。圣母玛丽亚大学教堂建于13世纪,在牛津大学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举办的场所。教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哥特式和诺曼式元素,其尖塔高耸,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牛津市中心的拉德克里夫科学图书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园型图书馆,也是牛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是用牛津大学校友约翰·拉德克利夫的遗产修建的,也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它由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詹姆斯·吉布斯以巴洛克风格设计,建于1737年至1749年。馆内的主要馆藏是牛津大学的历史资料、英语教学资料和电影研究资料。</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也是牛津大学的第一座图书馆,更是牛津大学众多图书馆中的“旗舰”。该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英格兰教会伍斯特教区主教托马斯·科巴姆的个人藏书及他在牛津郡筹建的一座图书馆。1327年,托马斯·科巴姆主教逝世,因为遗留了一些债务问题,他的个人藏书曾被典当抵债。后来,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赎回了这批藏书,并将其作为牛津大学最早的一批图书馆藏。其后,牛津大学又获得了许多英格兰权贵的图书捐赠,这些权贵包括英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亨利四世的第四子)等。在汉弗莱的捐款支持下,牛津大学于1489年修建了一座图书馆,并将其命名为“汉弗莱公爵图书馆”。但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被废弃,其馆藏流散四处。159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格兰资深外交官托马斯·博德利决定在退休后将自己的私人藏书和购自国外的书籍全部捐赠给牛津大学,为母校新建一座图书馆,并重新收集流散四处的藏书。在他的妻子,一位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富商遗孀的支持下,他为母校新建一座图书馆以及重新收集流散藏书的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因此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博德利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在牛津大学的所有学院中,最特殊的是万灵学院。它创办于1438年,是一所享有盛名的研究生学院。这所学院的创办,是为了纪念英法百年战争(1337一 1453)中死者的英灵。与牛津其它学院不同,它完全不招收一般的本科学生,但它每年都会补充新成员,即邀请牛津大学各个学院中最优秀的学生前来参加一场由万灵学院组织的考试,其中最出色的前两名学生才能成为万灵学院的新成员。能成为万灵学院的成员,在英国的大学里被视为最高的荣誉。万灵学院以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卓越的学术声誉而闻名于世,它独特的知识探索和文化研究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最杰出的学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剑桥大学、都柏林大学一样,牛津大学也有一所三一学院。这所三一学院位于牛津市的宽街,是牛津大学中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这所三一学院由托马斯大主教于1555年创建,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提供广泛的课程,并在各个学科领域里拥有杰出的科学大师和学术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三一学院大门街对面有座“叹息桥”,它位于哈特福德学院之内,因其建筑风格类似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浪漫的建筑风格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约会地点。</p> <p class="ql-block">傍晚六时十五分,带着一天满满的收获,我们乘上大巴,离开了牛津,前往惠特尔伯里的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