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桥丝厂的创业历程

巢松良(阳光归巢)

<p class="ql-block">  凤桥,旧称凤喈桥,也叫凤溪,是江南水乡众多古镇中的普通一镇。相传,古时候有凤凰飞到此地,停在镇中石庞桥上“喈喈”鸣叫,叫声嘹亮,经久不息。百姓认为此乃吉兆,就将石庞桥改称凤喈桥,镇以桥名,简称凤桥镇。</p><p class="ql-block"> 凤桥历来就是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小镇虽然不大,却是钟灵毓秀,很早就有“凤桥十景”被世人称道。凤桥丝厂,就坐落于凤凰的故乡,美丽的凤桥镇。</p><p class="ql-block"> 一、凤凰的故乡有家凤桥丝厂</p><p class="ql-block"> 凤桥丝厂创建于20世70年代,是一家社办企业,后来又称乡镇企业。鼎盛时期的凤桥丝厂占地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有1200名职工,1300万元固定资产。</p><p class="ql-block"> 1985年,凤桥丝厂扩大生产规模,增设了丝织车间,更名为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年产130吨白厂丝、130万米真丝绸缎。“梅花牌”丝绸产品畅销欧美市场,年税利超百万元,年创汇152万美元。</p><p class="ql-block"> 1993年,企业出资新建了中外合资嘉兴麦考尔制衣有限公司,年产真丝服装40万件(套)。一时间,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风光无限,成了一家集缫丝、织绸、制衣于一体的现代化联合型乡镇企业。</p><p class="ql-block"> 这样规模的企业,要是放在当下并不起眼,但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不但是嘉兴郊区的知名乡镇骨干企业,更是嘉兴丝绸行业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凤桥镇所有的社办企业中,凤桥丝厂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是凤桥镇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企业曾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先进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纳税大户等称号,凤桥镇地方财政的总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分天下有其一。</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年代,凤桥丝厂、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为凤桥镇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老一辈的凤桥人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提起凤桥丝厂,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那时,许多凤桥人都会为自己的家人是凤桥丝厂职工而倍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二、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197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拂凤桥镇,江南大地虽有春意萌动,却仍是春寒料峭。这一年,凤桥丝厂如初生婴儿呱呱坠地,她诞生于江南水乡凤桥镇的西街上。</p><p class="ql-block"> 初创的凤桥丝厂可谓一穷二白。厂区占地不到4千平方米,固定资产只有17万元,账上流动资金不足2万元。75千瓦的发电机和100千伏的变压器与三家相邻单位共同使用。一台0.8吨的自制石煤锅炉,工艺简单,构造粗糙,缫丝必需的蒸汽常常会间歇性断汽。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家底,大部分还是从原先的社办粮食加工厂拼凑过来的设备。</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厂房里,排着48台立式缫丝机及少量辅助设备。开厂初期主要生产的是19/21D、20/22D白厂丝,年生产量仅为15吨。</p><p class="ql-block"> 薄弱的基础,低端的设备,微小的规模,外加几十名刚刚从农田里上来的农家姑娘。凤桥丝厂就象一只刚刚降生的“丑小鸭”,谁也没把它当回事。以之于工厂开张那天既无领导剪彩,也没有鞭炮庆贺,有的只是企业筹备小组全体成员执着的信念和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本文的主角、筹备组成员、未来的厂长的吴永发先生才27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p> <p class="ql-block">  吴永发,凤桥镇大星村人,与共和国同龄,中共党员。他是经公社党委、革委会讨论,从时任社办加工厂厂长岗位上抽调到凤桥丝厂筹备组的成员之一。同时被抽调来的还有庞传培、何阿关、周大喜等5人。从此刻开始,他们将踏上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创业之路。</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社办企业还是凤毛麟角,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缫丝厂在凤桥镇的历史上更是属于首创。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计划经济时代,社办企业就像随波逐流的一叶小船,一边要在国营大厂的锅里抢饭吃,一边要与大集体等二轻企业争生存,随时都有触礁翻船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吴永发他们就是驾着凤桥丝厂这样一艘小船,在激流险滩上击风搏浪,逆流而上。</p><p class="ql-block">三、凤桥丝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日历飘飞,转眼之间凤桥丝厂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8个年头。在这8年时间里,由于蚕茧原料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销售渠道不能顺畅等诸多因素,凤桥丝厂开开停停,艰难度日。企业职工亦工亦农,频繁地在上班、种田之间转换着角色,凤桥丝厂一度被百姓们戏称为“开关厂”。</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社办企业、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凤桥这块土地上,凤桥砖瓦厂、康乐啤酒厂、康华麦芽厂、超越饲料厂、凤桥泡沫厂等企业先后建成。众多企业中有的一枝独秀,快速发展。有的半死半活,举步维艰。有的像流星般一闪而过,快速隐没于浩瀚的苍穹里。正可谓一江春水向东流,几家欢喜几家愁。</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15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企业要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对众多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对凤桥丝厂这样的社办企业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p><p class="ql-block"> “厂长(经理)负责制”从央企开始实施,逐级向地方企业推行,最后又被社办、村办企业效仿。凤桥镇的决策者把“厂长(经理)负责制”看成是社办企业起死回春的良药,很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董业务、善经营、有魄力的企业人才相继被委以重任,纷纷签订承包合同,担起了企业负责制的大任。此时,已经是凤桥丝厂副厂长的吴永发,众望所归地由副转正,成了凤桥丝厂的当家人。从此,凤桥丝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上任之初,凤桥丝厂依然困难重重。由于国内外市场对白厂丝的需求急增,全省各地纷纷上马缫丝厂,至1995年,仅嘉兴郊区就有12家缫丝企业。本就紧俏的茧子更加供不应求,各厂家就此打起了蚕茧抢购大战,生产成本明显上涨,经济效益快速下降。当年1-3月,嘉兴郊区缫丝全行业亏损,亏损金额共达552.83万元,占全区企业亏损总额的一半以上。凤桥丝厂上半年亏损金额达200万元。</p><p class="ql-block"> 眼看仓库里的原料只能维持半年的生产,如果不马上解决缺茧难题,“开关厂”很有可能一关再难开张。吴厂长脸上愁云密布,心急如焚。</p> <p class="ql-block">四、新官上任三把火</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形势逼人的情况下,吴厂长也学前人烧起了三把火。</p><p class="ql-block"> 第一把火:去外省找原料。省内僧多粥少,蚕茧价格又高,吴厂长决定舍近求远,他把目光投向了外省。通过各种渠道,他很快了解到西北、西南一带茧源丰富,却缺少缫丝技术,当可解自家燃眉之急。通过朋友介绍,他与安徽省的阜阳国营丝厂取得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吴厂长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帮助对方提高缫丝技术。阜阳丝厂则为凤桥丝厂在阜阳当地建立了茧源基地。</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紧接着,吴厂长转向四川云阳县、甘肃成县等地组织原料,且均有满意的收获。特别是在甘肃成县组织原料时,吴厂长他们不但帮助成县建立了第一个收烘茧站,同时也为自己建立了第二个原料基地。</p><p class="ql-block"> 风雨过后是彩虹,原料短缺的矛盾迎刃而解,企业终于踏上了全年生产的正常轨道,“开关厂”的窘境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1986年,凤桥丝厂白厂丝年产量达到40吨,利润首次超过10万元。这一年,吴永发的人生中第一次被嘉兴郊区乡镇企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首偿成功的吴厂长喜笑颜开,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  第二把火:打造丝绸联合厂。1985年,刚刚走出困境的凤桥丝厂正处于生产经营上升期,企业前景曙光初现。然而,进取心极强的吴厂长不想过小富即安的太平日子,他内心思变,开始着手描绘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p><p class="ql-block"> 促使吴厂长主动求变的主因是:按照有关规定,厂家自己组织原料所生产的白厂丝,嘉兴丝绸进出口公司要么不予收购,要么压价收购。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吴厂长的脑海里很快生成:建一个丝织车间,组成丝绸联合厂,进行产品深加工。这样做不仅能大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吴厂长把深思熟虑的扩建方案提交后,立即得到了凤桥镇党委、政府和嘉兴郊区乡镇企业局的大力支持。于是,这个创业路上的拓荒者再一次开启了艰辛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接下去就是没日没夜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项目审批、筹措资金、征用土地,工程土建、设备订购,招工培训,这一件件事,每一件都不是省心的事,吴厂长必须事事亲躬。更何况,从缫丝到织绸是一次蝶变跃升,对于织绸行业,吴厂长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一切都要从头学起。</p><p class="ql-block"> 吴厂长想到了上海丝织十二厂、金山丝织厂。这两家企业都是凤桥丝厂的对口合作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收到请求后,上海两家企业很快伸出了援助之手,分别派来了工程师和技术员,对丝绸车间的筹建给予全力帮助,对新招职工进行手把手地培训指导。</p><p class="ql-block"> 1985年底,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建成投产,学有所成的新工人在仅有的10台丝织机上,开始了电力纺、双绉两种真丝产品的试产,并且一举成功。产品一经问世,很快被嘉兴丝绸进出口公司列入了外贸出口指定产品,形势一片大好。</p> <p class="ql-block">  1987至1989年三年间,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又一鼓足气投资117万元,立缫车从48台发展到120台,丝织机从10台增加到54台。缫丝车间年产的60吨白厂丝全部供给制绸车间,织造成“纺、绉、缎”三大绸缎系列产品,全部出口创汇。此时的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级,成为嘉兴市郊区乡镇企业中的创汇大户,企业也以年20%的增率大踏步前进。</p><p class="ql-block"> 第三把火:强化基础管理,提高职工素质。一个企业从丑小鸭羽化为金凤凰,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蜕变,吴厂长把这种蜕变过程总结为脱胎换骨,提升自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以前的凤桥丝厂,还是现在的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绝大部分的职工都来自于本镇的农民家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对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要想摆脱这种窘境,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养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p><p class="ql-block"> 很快,厂里办起了职工文化补习班,同时对新进厂的工人进行半年时间的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吴厂长带头参加北京经济大学函授班,并拿到了毕业证书。企业每年派出技术骨干去大专院校对口深造,每年对操作工人进行操作技术和岗位知识轮训。</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全郊区5个乡镇缫丝厂举行操作技术比武,凤桥代表队争得了团体冠军,并囊括了个人前4名。1990年,在全市丝绸行业操作比赛中,又获团体亚军,个人全能冠军。</p><p class="ql-block"> 几年的苦练内功,终于带来了丰硕的成果。1988年,标准化管理验收合格。1989年,二级计量管理通过验收。1990年,又通过了全面质量管理验收,企业一举跨入了企业管理全市先进单位行列。</p><p class="ql-block"> 职工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管理的强化,合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梅花牌”白厂丝从1985年的2A+52,很快提高到了3A+41,名列全市前茅。真丝织物连续五年在全市绸缎实物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电力仿和白厂丝均被评为市级优质产品。</p> <p class="ql-block">五、花开花落终有时</p><p class="ql-block"> 1991年的金秋,企业在近4000平方米的新征土地上,注入资金 400万元,扩建了新的缫丝车间和织造车间。缫丝车增加至192台,丝织机增加到100台,企业年产白厂丝95吨,绸缎100万米。</p><p class="ql-block"> 1993年是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也是企业的高光之年,企业总产值实现440万元,利润90万元,交纳国家税收100多万元,出口创汇152万美元,一举成为全市同行业的牌头兵。</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1995年开始,国际茧丝绸行情急转直下,外销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库存产品积压严重,企业效益严重滑坡。迫于国内外市场和当地主管部门的双重压力,吴厂长于1995年黯然离开工作了20年的凤桥丝厂、嘉兴 第二丝绸联合厂,被镇党委安排到工业办公室谋了一个副主任的闲职,每天喝茶看报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 1996年,乡镇企业进入了改制深水区,不少乡村企业纷纷以白菜价转入私人名下,部分受让人因此一夜间成为身价百万甚至千万的暴发户。</p><p class="ql-block"> 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也一样,其改制工作被提上的议事日程,经过繁琐而漫长的审计评估,最后转制进入了倒计时。不同的是,此次转制并不像其它企业那样协商转让,而是与第三方进行公开竞拍。转制实行公开拍卖,没有了优惠的政策和美丽的价格,完全失去了一夜暴富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1997年8月7日,转制竞拍终于尘埃落定,吴厂长以452元的价格最终获得了嘉兴第二丝绸联合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夜之间,吴厂长戴上了民营企业家的帽子,同时背上的还有数百万元的银行债务。</p> <p class="ql-block">  1997年8月12日,吴厂长重新回到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此时此刻,企业已没有了往日蒸蒸日上的热闹气象。他独自在厂区、车间走了一圈后来到了办公楼,再次坐到了二楼原先自己办公室里的老板台前。</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此时的吴厂长才真正领会到了什么是世事沧桑,什么叫人情冷暖。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感慨万千,深感责任之重大,前途之坎坷。</p><p class="ql-block"> 前路漫漫,以后等着他的又将是一番艰难的跋涉。吴厂长坚毅的目光里分明透着几分迷茫。</p><p class="ql-block"> 巢松良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吴永发先生基本简历</p><p class="ql-block">吴永发(1949年3月5日-2015年10月11日),嘉兴凤桥镇大星村人。1969年3月至1970年在凤桥地区医院工作组工作;1970年至1971年在嘉兴第二拖拉机钢圈厂工作;1971年至1973年在凤桥公社粮食加工厂任负责人;1974年至1985年在凤桥缫丝厂任厂长;1985至1996年在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任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书记;1996年初至1997年底在凤桥镇工业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1998年1月以后在嘉兴第二丝绸联合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1994年被评为经济师,2002年获高级经济师。1985年和1987年两次获市乡镇企业先进个人;1992年5月获市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称号;1993年2月获市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1994年2月获市乡镇企业明星企业家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