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之白鹿洞书院||作者:邱燕妮

邱燕妮

<h3>      在心中读着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走进了华夏悠远历史长河中的一处学术圣地,它傲立于庐山之麓,静谧而庄严,以“白鹿洞书院”之名,响彻古今。这座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与智慧的传承。步入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书声琅琅、墨香四溢的年代。</h3></br><h3>     书院之墙,斑驳中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即便简介上的字迹已略显磨损,却依然能引领着访客的视线,穿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正门之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洁白如雪,赫然在目,旁侧“明正德七年仲冬月吉旦”的小字,如同时间的低语,诉说着书院的悠久历史。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标识,更是数百年文化积淀的见证。</h3></br><h3>      追溯其源,白鹿洞书院最初乃南唐朝廷于公元940年所建的“庐山国学”,后于北宋初年更名为白鹿洞书院,与岳麓、睢阳、嵩阳三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然而,真正让白鹿洞书院名扬四海、享誉古今的,是南宋时期的朱熹。他,作为一位集大成者,以南康知军的身份,全面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不仅修复了建筑,更重塑了书院的灵魂,使其成为当时学子心中不输于今日清华北大的学术殿堂。</h3></br><h3> <h3>      步入书院,眼前是一派清幽雅致的景象。门前山涧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山间绿植葱郁,鸟鸣声声,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方学术净土奏响乐章。门前道旁,古树参天,枝叶交错,遮蔽了世俗的喧嚣,只留下一片宁静与祥和。拾级而上,穿过刻有“光贤书院”的门楣,那独特的“贤”字,以“臣”、“忠”、“贝”三字构成,寓意深远,昭示着书院对忠君之道的坚守与传承。门檐飞翘,灰瓦覆盖,两侧侧檐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学问的净土。</h3></br><h3>      步入百竹园,一派江南园林的温婉风情扑面而来。园中绿草如茵,大树小树交织成趣,一架秋千座椅轻悬于屋旁,仿佛能听见古时的书生在此捧卷低吟,享受那份难得的闲适与惬意。穿过“润贤天下”的门廊,金银丹桂的香气扑鼻而来,一块石碑静立其间,上书“紫阳手植丹桂”,虽为光绪年间重立,但朱熹当年亲手栽下的金、银两棵丹桂树的地方至今仍有两棵丹桂开花繁茂,金桂灿烂如霞,当年朱熹手植丹桂,寓意着书院学子高中状元的辉煌梦想;银桂皎洁似月,则寄托了对进士及第的美好期许。</h3></br><h3>     “白鹿洞”之名,源自一段传奇佳话。相传,书院初建之时,院中饲养着一只白鹿,它不仅温顺可爱,更神奇的是能为主人代购学习用品,穿梭于山林与市镇之间,引得众人惊叹不已,称之为“神鹿”。由此,书院便得名“白鹿洞”,寓意着这里是一片灵秀之地,读书进学可获非凡成就。</h3></br><h3>     行至朱子祠前,一座专为纪念朱熹而建的祠堂肃然矗立。祠内</h3></br><h3> <h3>不仅展示了朱熹的卓越风姿,更揭示了他对书院教育理念的深刻阐述。步入紫阳书院,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映入眼帘,这是对学子品行的基本要求,也是书院教育的核心所在。孩子们在家长与导游的引导下,端坐于古式书桌,聆听讲解员讲述书院的历史与辉煌,感悟《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深邃哲理,虽只是一时半刻的熏陶,却足以在心中种下求知的种子,激发探索真理的热情。</h3></br><h3>     在书院的后山之上,有一处名为“白鹿洞”的所在,洞边石刻石鹿,栩栩如生,仿佛是那段传奇故事的活灵活现。这虽是后人的附会之作,却也为书院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趣味,吸引着无数孩童前来探秘,与神鹿合影留念,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h3></br><h3>     白鹿洞书院,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集合体,更是中华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辉煌,承载了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文化的韵味。走进白鹿洞书院,就是走进了一段悠久的历史,就是走进了一段深邃的文化之旅。白鹿洞的由来,也颇为有趣。</h3></br><h3>      一开始白鹿洞仅有其名并无实洞,直至嘉靖盛世,王溱知府虔心祭山,命人斧凿开启一方幽洞,才有了洞之实。不久,1535年继任的何岩,以匠心独运,琢石鹿隐入洞内,添几分灵韵与秀逸,这才成了白鹿洞。但是,岁月更迭,万历年间,葛寅亮觉得前两任知府是凿洞画蛇添足,琢鹿更添谬误,于将石鹿深埋黄土,尘封洞门。直至一九八二年,礼圣殿重焕新生,石鹿于幽暗地底悄然苏醒,再度悠然安坐于洞,续写白鹿洞千年传奇。其姿曼妙,引人无限遐思,于光影交错间,尽显自然与人文之美,美不胜收。现在可见很得学子稚童的喜爱。</h3></br><h3>       走过许多关于白鹿书院的记事碑刻长廊,来到棂星门。康熙御赐白鹿洞书院六柱五门棂星门,彰显其崇高学府地位高于其他书院。学子与我共踏中门,祈愿学海无涯,仕途坦荡,一帆风顺。</h3></br><h3>      归途之际,我特意嘱咐司机师傅引领我穿梭于庐山市区的脉络之中,自白鹿大道悠然转向秀峰大道,沿途风光旖旎,更添几分探索的雅趣。司机的话语间,庐山的羽绒服产业悄然入话,而我的心,却早已随风飘向了历史的长河。</h3></br><h3> <h3>     目光掠过渊明故里的古朴牌坊,一尊陶渊明的巨石像巍然矗立,仿佛穿越千年,低吟着《桃花源记》的梦幻与超脱。《归去来兮辞》的淡泊在耳畔回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引人深思。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悠然间南山映入眼帘,让人不禁感慨,人生何求释然?或许,正如陶公所言,心远地自偏。</h3></br><h3>     转念间,九江浔阳楼的影子浮现心头,白居易的《琵琶行》浮现脑海。那位自京城贬谪至九江的文人,与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段跨越阶层的共鸣,哀婉动人。琵琶女昔日风华绝代,今朝虽人老珠黄,但指尖流淌的旋律却更添几分岁月的醇厚与沧桑。然而,世事无常,点曲之人渐稀,她“千呼万唤始出来,独抱琵琶半遮面”,那份孤寂与无奈,令人唏嘘不已。此情此景,让人对人生的浮沉有了更深的体悟。     </h3></br><h3> <h3>                                                                        2024年8月12日</h3></br><h3>作者简介:邱燕妮,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理事,出版散文集《生命流淌过的香溪河》。</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VV-B3jWkFA7vYfAgPLX6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