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五点起床,六点之前就乘车出发。导游说:“在五台山众多寺院中,拜佛最灵验的是五爷庙。因香客太多,五爷殿已从塔院寺旁的五爷庙中搬出,今晨就到五爷殿新处去。拜佛要空腹,时间要早,过午不灵。”真心拜佛不可空手,天尚未亮就乘车出发,先到一香烛店处。该殿中央置一五爷座像,导游领着大家,齐声拜佛。然后各人开始买香、烛、黄哈达等拜佛用品。我也买了一炷香。<br> 然后乘车到新五爷殿所在地-雷音寺。<br> 一群又一群的香客游人双手合十,高举头顶,握着檀香,披着哈达,虔诚的祈求五爷保佑。 五爷殿有个传说,龙王之子,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敬称五爷。从前五台山地区气候恶劣,百姓深受其苦。龙王有清凉石,可改变恶劣气候。专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文殊菩萨用妙法从龙王处借到了清凉石,放在五台山后,气候立即改变,风调雨顺。这清凉石原本是龙王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不可缺少。遂索要回,不给,大闹五台山。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百姓感谢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他建殿造像,加以供奉。并祈求五爷降灾赐福。在五爷像前许的愿都很灵验,所以五爷庙前烧香点烛许愿还愿的人都很多。另外,还传说五爷曾救过康熙帝。一日康熙皇帝御驾出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康熙迷路,十分危急,紧要关头五爷赶到,镇住风沙,救出康熙。康熙给五爷带上皇冠,披上龙袍并提“龙参”二字。<br> 拜完五爷殿,驱车前往大同市浑源灵恒山窑峡西侧翠屏峰的悬空寺参观。悬空寺原叫“玄空阁”,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始建于1500百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太和15年(491年),历史上经历朝代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它处在一段向山体内凹进去的悬崖峭壁上。距地面约60米,全部是木结构。特殊的位置,保证了它千年经得起风雨侵蚀而不倒。<br> 照片正中“壮观”二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书。<br> 悬空寺所在的山北岳恒山,恒山很壮观。<br> 参观完悬空寺又驱车前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参观。该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1933年梁思成亲探木塔。为其宏伟的外观和精妙的结构所倾倒。称赞到:“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应县木塔平面采用正八边形,规则对称,严整美观。立面上逐渐内收,气势宏伟,斗拱如花。塔身采用双层套筒式结构,二层以上各层间夹有暗层,全塔似有五层,实有九层,总高67.31米。应县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无钉无铆,堪称“峻极神工”。正是这些结构特点,是他经历千年风雨地震灾害而不倒,屹立至今。走进佛宫寺墙外广场上有一尊辽景宗皇后萧绰塑像。辽初景宗驾崩,圣宗继位,萧皇后被立为皇太后。据说应县木塔就是按萧太后要求建造的。<br> 广场上立一排盘龙石柱。<br> 木塔南立面。 木塔东立面。<br> 木塔北立面。<br> 木塔西立面。<br> 底层大门。<br> 底层塔内中央平台上高耸的释迦牟尼彩塑佛像。<br> 底层内部结构,木柱四周围砌石块加固。<br> 木斗拱、木栏杆各层都保持良好。<br> 木塔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全由木柱承受,内圈主住8根,外圈主柱24根。 参观完应县木塔,即驱车参观举世闻名的大同云岗石窟。云岗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武洲山:“朝山凿石,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雕饰奇佛,冠于一世”。云岗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来到云岗石窟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大厅中四面佛像,虽是现代做的,但和石窟的佛像韵味相同。 出生活服务中心就是一座广场,叫昙曜广场。是为了纪念云岗石窟的开创者昙曜而修建的。<br> 穿过广场,前面的这条路叫礼佛大道,道路两旁有13对“象驼四棱神柱”,柱上面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小佛。<br> 往远处可以看到古烽火台和古长城。<br> 礼佛大道前是一个湖,湖中2009年复建了灵岩寺。灵岩寺也是昙曜法师主持所建。<br> 中央石雕方形塑像塔。<br> 千佛殿殿门一副对联:“人世间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br>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身殿。殿前大门一副对联,道出了佛理。额联:法云弥布。上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实不虚说,下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霞如电应作如是观。 过湖桥。 回头看湖中灵岩寺。<br> 五言诗砖雕壁。<br> 过了这座“ 入佛知见”门就是云岗石窟了。<br> 第一、第二窟,其为云岗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br> 第一窟俗称“石鼓洞”。中央方塔为仿木屋顶塔檐。<br> 第二窟俗称“寒泉洞”,风化严重。 第四窟又称“塔庙窟”,工程没有全部完成。<br> 第五窟位于云岗石窟群中部,与第六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主尊坐佛高17.4米,是云岗的第一大佛。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甘蓝。顶部左侧已有飞天雕像。<br> 两侧肘侍佛高8米。<br> 窟外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木构阁楼。<br> 第六窟,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方形塔柱高约14.4米,塔柱上层为四面主佛。<br> 第七窟,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东西文化交融。<br> 图中部为六美女雕像。 第七与第八窟为一组双窟,两窟之间有一拱洞相通。<br> 窟外见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 第八窟,护法神像,三头八臂,骑牛。<br> 五头六臂神像,骑孔雀。 两处护法雕刻是外来文化交融的印记。<br> 第九第十窟为一组双窟,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br> 第十一窟。第十一窟与第十二、十三窟为一组同时开发的石洞窟。居于北魏云岗中期石窟,都是云岗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第十一窟居于中心塔柱式洞窟。塔柱四方,四方四佛。<br> 第十二窟出现大量手持各种演奏乐器,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分为前室、后室,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 第十三窟。窟内一尊高约13.6米,交脚菩萨端坐其中。由于体型庞大,举起右手做无畏手印的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手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br> 第十四窟。是昙曜五窟(十六至二十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洞窟外壁为二柱三开间形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