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文名:梁山伯与祝英台</p><p class="ql-block">外文名:Butterfly Lovers</p><p class="ql-block">别名:梁祝</p><p class="ql-block">故事主角:梁山伯、祝英台</p><p class="ql-block">起源年代:晋朝</p> <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梁祝故事</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当时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乔装成男子,前往会稽郡城(今浙江省绍兴市)读书。途中遇见了会稽郡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梁祝同窗三年,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但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之后,梁山伯成为鄞县县令 ,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尘世。</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籍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和宁波市),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郡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p> <p class="ql-block">故事起源</p><p class="ql-block">梁祝故事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p><p class="ql-block">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故事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p><p class="ql-block">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梁祝文化研究专家麻承照指出,根据他的研究,梁山伯应是宁波鄞州人,祝英台应是绍兴上虞人。</p> <p class="ql-block">史籍记载</p><p class="ql-block">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p><p class="ql-block">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p><p class="ql-block">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4]</p><p class="ql-block">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p><p class="ql-block">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4] (二书已失传)</p><p class="ql-block">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今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p><p class="ql-block">梁祝故事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诗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国人辑入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版本,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梁山伯故乡</p><p class="ql-block">梁山伯的故乡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现存梁山伯庙、梁祝墓、梁祝故居。</p> <p class="ql-block">祝英台故乡</p><p class="ql-block">祝英台的故乡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祝家庄。[4]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记录祝氏历史的祠堂及石碑。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写道“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p> <p class="ql-block">上虞版本</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会稽郡城(今浙江省绍兴市)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去会稽求学。途中,邂逅了会稽郡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p> <p class="ql-block">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郡城的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p> <p class="ql-block">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鄮县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下轿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p> <p class="ql-block">宁波版本</p><p class="ql-block">晋代,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郡城(今浙江省绍兴市)游学,途中遇到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书生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鄮县当县令时,忧郁成疾,不久过世,遗命葬鄮城九龙墟。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尘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