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inipro.baidu.com/ma/qrcode/parser?app_key=AZQtr4jkpf90T3X9QMWVLF1bkeV4LXxD&launchid=26dbbd4f-bf03-48f4-9cf4-0f55c5fb325e&path=%2Fpages%2Flemma%2Flemma%3FlemmaTitle%3D%25E5%25BF%25BB%25E5%25B7%259E%25E5%258F%25A4%25E5%259F%258E%26lemmaId%3D2185186%26from%3DbottomBarShare%26_swebFromHost%3Dbaiduboxapp" target="_blank">忻州古城.百度百科</a></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p> <p class="ql-block">人世几回紫塞高悬秦汉月</p><p class="ql-block">山形依旧金城空锁燕云秋</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1</p><p class="ql-block">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损的北城门楼 城,是古代保护政治治所和关隘要道的军事设防设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兴郡(今麻会村西侧),同年置九原县(今忻州城)。《读书方舆纪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元和志》:“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隶志》:“州城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实际忻州城廓早在东汉建安二十年时已筑之,隋开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带,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龙。九龙蜿蜒伸出直至牧马河畔,临牧马河时,九龙合为一体,争饮牧马河水,忻州城就坐落在九条龙头之端。忻州与省府太原紧相毗邻,如同唇齿相依。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门楼匾书“三关总要”。忻州北据忻口,南有石岭、赤塘二关险隘,忻州古城筑于中心地带,背依九龙岗,西临牧马河,凭山襟水,一览无余。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城内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为“晋北咽喉和门户”,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忻州老城“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明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洞门城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又载:“鸠工庀材,始建于同治七年四月,迄于同治九年十月,前后将及三年,修缮完竣。于是,雉垛斯伟,楼橹崇焕。”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银六万余两,城墙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门楼,并建堙门,形成多重。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盖是同治七年修葺后的遗物。城门楼是古代警戒、指挥必建的军事设施,“旧多劫盗,诸州县置城楼,盗发四面皆守要路,便尔擒送。”“大哉斯楼之作,上可以陈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张皇斯众,远可以戒励大军。”可见城门楼不只是标示雄伟,而且有其实际的军事用途。城门西侧有供人登临的道路,称为墁道或马道。一般为斜坡,两边有栏墙,起点有门,可杜防闲杂。城墙上设城堞,又名城垛。垛与垛之间称垛口,垛上设垛眼。“城堞不宜太高,高则掷石无力,垛口不宜太狭,狭则碍于击贼。各留悬孔(即垛眼),贼远则堞口瞭之,近则悬孔视之。”城垛是城墙顶上的小墙,它始筑的时间要早于城墙包砖。</p> <p class="ql-block">忻州老城墙平面向外凸出许多墩台,称为马面。马面的出现是从战术角度考虑而设置。“若攻城,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边形,周长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呈曲线形。城垣内边四面均为缓坡形,遇有敌情,军民蜂拥而至城墙端。城垣西北角为钝角,东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这是“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9日,忻州古城西园正式竣工开园。3</p> <p class="ql-block">城墙</p><p class="ql-block">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砖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由于城区建设,城墙逐步有所拆除,现东南西北四面仍有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石头馍</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元遗山祠堂</p><p class="ql-block">元遗山祠堂,位于城内南北大街,分内外两个院落。由于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现祠堂大门已被拆毁。但整体结构仍保持祠堂原貌。2010年元遗山祠堂重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