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评价一致性案例探究设计意图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讨室

<p class="ql-block">案例探究,回放具体案例情境信息。在具体案例中,“失德”与违法犯罪行为密不可分。因此,第一问,让学生设计思路示意图,应该难度不大。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失德”违法犯罪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p><p class="ql-block">第二问,驳斥“言论自由”的观点,需要深入探究言论自由与材料信息的关系。属于深度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第三问,关键是预防学校欺凌现象。如何预防,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预防的关键。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判断,去选择,在 生活中遇到真实情境问题时,才会作出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2011课标退出历史舞台形式上可能就这一两年(各地不平衡),但它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但2022课程标准从各方面取代2011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p> <p class="ql-block">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评价一致性或大单元教学评价一致性并不是要摒除低阶思维,学科逻辑思维。</p><p class="ql-block">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是可以并存的。</p><p class="ql-block">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也是可以并存的。</p><p class="ql-block">整体性与局部性也是可以共存的。</p><p class="ql-block">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可以并存的。</p><p class="ql-block">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唯一不变的就是真实美,知行合一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鉴于2022课程标准与2024年秋季版教材的编写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变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课堂教学如何变化,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作为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是不会变的。三者与行为内容、行为要求、行为标准是对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譬如,在生命安全与健康(学习交往)中,设计这道作业。它的核心概念是学会交往,设置三个环节是否理解交往,是否会学以致用,是否会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大概念视野,拓展视野,提升提取信息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主要以实例阐述交往(事理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环节是知行合一,为什么没有设置学会交往,怎样做?这也是一个方式,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设置问题,有效地避免了照搬资源的问题,将学生是否知行合一的真实问题暴露出来,为课堂教学调整和学生自我反思提供了准确的真实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一定每一节课都具备,但至少相当多的课堂应该体现这个三个维度。譬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如何知行合一是问题的关键,如何引导是问题的重点,如果还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知道学生能否适应未来课堂教学的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是足够努力、足够优秀的,关键是课堂旧规则还左右着大家的思路,在课堂新规则逐渐成型时,迎难而上,相互启发,必定会促进专业发展上新台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到之处,多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去年有友提出质疑,知行合一是否要每节课都要设置,依据过往课堂及检测经验,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依据2022课程标准进行判断,无论是大概念课堂教学还是大单元教学,知行合一都是最后的归宿,细化的学科素养(行为标准)大都是是知行合一的具体标准;学段要求/内容要求是过程性行为表现(行为要求),无论是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还是多案并存的教学方法,大概念教学都需要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进行设置。庞杂的知识体系并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精简课堂知识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删减不必要的繁琐的知识,正是为更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留白,一字不漏的照搬教材无法培育高阶思维、学科核心素养,遵循2022课程标准,该细化细化,该融合融合结合具体真实情境学情,优化课堂结构,促进知识理解,思维进阶,价值驱动、情感认同等多教学资源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落实大概念教学,坚持有学习有评价,形成学评一致性的渐进式浅度深度学习(适度学习)模式,先有大概念教学形式,再有无形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p> <p class="ql-block">学习目标的叙述与过往不同。它体现2022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内容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当然学情是动态的,可动态融入。</p><p class="ql-block">学习目标怎样设计,学习评价就应该怎样进行。</p><p class="ql-block">针对学习任务的嵌入式评价。首先学生对于情境任务是否理解(行为内容),这就需要考查理解层次,也是发现问题。</p><p class="ql-block">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落实,过程性表现不可少(行为要求),这需要考查行为要求,这也是分析问题。</p><p class="ql-block">学科核心素养的归宿就是知行合一(行为标准)。需要启思导行。引发思考,外化于行。这也是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无论是目标和评价都是多维度的,既有知识理解,也有过程性表现,还有效果达成的检测。但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学习任务和嵌入式评价,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评价都是对应的。</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目标,在2022课程标准及秋季版教材中都置于重要的地位,但也需要循序渐进,行则将至,行胜于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