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运大队往事 (凌受湘 李翔昌)

祥云火炬

<p class="ql-block"> 筹建于1966 年上半年的昆明军区船运大队算是一个特别的兵种。当年,为适应云南边疆江河运输保障,在军委总部指导下,从驻思茅江城某部直调一个连队为基础,协调南京军区所属的四个船艇大队,抽调20余名船舶驾驶、轮机管理、船艇维修等技术骨干,以及沈阳某技校毕业分配学员,又从军区部队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于1966 年底,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澜沧江北边的一个开阔的傣族居住地曼斗寨,正式组建昆明军区陆军船运大队。以后又从云贵川、湘鲁赣等省区市入伍的新战士补充到船运大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设大队部机关,一、二两个中队和综合修理连,及大队部卫生所和电台机要室。代号为昆字303部队92分队。</p><p class="ql-block"> 首任大队长:李明亮,教导员:刀应明。组建后按地域划分由后勤第22分部109兵站管辖。</p><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首任教导员刀应明,后升任勐腊兵站108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当年,包括兵站其他单位的官兵对船运大队大多只是远观,对这支特殊的水面运输部队感到神密和向往,都想上船运大队看看,也希望分到这支被戏称为“江军”的部队当兵。</p><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除分批分期派往老挝湄公河流域执行水面运输保障外,1972年以后受军地双方委派,还担负云南省交通厅航务处在西双版纳景洪地区的澜沧江航道工程大队(整治、疏通澜沧江航道)的后勤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记得航道疏通保障任务完成后,主办单位还赠送给二中队每人一个水杯,上面印的红字”国防航道施工纪念”</p><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后称35402部队60分队。1977年,随着援老后勤保障任务逐步结束,大队在景洪撤编,干部战士分流到分部和勐腊兵站各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昆明军区船运大队首任教导员刀应明(中)</p> <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筹建初期,由于时间紧、任务急,部队没有营房,整个大队都是搭建临时帐篷或油毡房居住。除了部分官兵被派到原南京军区某船艇大队学习,其余人员在景洪澜沧江岸边,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当地气候炎热,瘴疠肆虐,蚊虫叮咬等困难。上山伐木料,下地打土基、拌沙湠,砌砖墙,硬是凭靠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一木一铆,众志成城,经过一年多共同努力,建起了船运大队各中队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  (上图: 1976年 凌受湘、李翔昌)</p><p class="ql-block"> 军区后勤部组织专家经过对澜沧江流域水情调研分析后,商请上海708设计所和上海求新造船厂,专门针对澜沧江水情,量身设计制造了船运大队的“甲拖”、“乙拖”、“自航驳”、“交通汽艇”等船只。1967 年经过在澜沧江上航行,安全试验成功后交付给船运大队。</p><p class="ql-block"> 从此,船运大队在这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黄金水道上,配合担负援老筑路水路后勤保障任务。</p> <p class="ql-block">  ( 图片:船运大队中队指导员凌受湘 1974年)</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时任船运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的凌受湘撰文,回忆起当年在景洪港执行任务时救护知青往事。</p><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底的一天上午,大队通知,由凌指导员带领大队部综合修理连和一、二中队部分人员,午休后出发,任务是去橄榄坝粮站装运米糠,第二天上午让没到过橄榄坝的人员参观几个极具特色的傣族村寨,下午归队。</p><p class="ql-block"> 出发时,留队人员为即将出航的干部、战士提包,搬运相关物品和用具上船。</p><p class="ql-block"> 当航船鸣笛起航时,岸上的战友,按约定,自动热情地向即将离港的战友挥手送行,船上战友热情挥手致意。现场气纷欢快热烈,围观群众看到这种特有的热情,热烈的送行仪式都很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顺水而下,穿过浅道和险难,距橄榄坝还有两公里左右的时候,景洪航运公司的客轮与我们相遇上行,因为是同行,平时互有往来,相互支援,军民关系很好,大家都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是顺水而下,速度比较快。刚过一分钟左右,就看见不远处的橄揽坝码头边,一群人高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衬衣奋力的挥舞着,大意是要求我们的船靠过去。</p><p class="ql-block"> 船运大队近年主要为开通景洪段澜沧江航道的云南省交通厅航道工程队做通信保障、及工作生活用品的运送至我方住处,一般不在橄榄坝码头停靠。</p><p class="ql-block"> 今天遇巧啦,我们正好要在那里停靠,于是我们挥手,表示同意他们的请求。</p><p class="ql-block"> 岸上码头人们停止了挥手,改为了欢呼和跳跃,挥动的手臂改为招手的动作,看到我们将要靠上码头时,瞬间又改为热烈欢呼鼓掌。我们船运大队平时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心中都预感将要发生什么重大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船舰靠上码头,搭好上下船走板时,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们,直接走到岸边,干部战士分列两边,给凌受湘留让出通道,让指导员上岸。</p><p class="ql-block"> 领头的知青们一拥而上围住了,讲述刚才发生事件。</p><p class="ql-block"> 原来当天知青们上山管护橡胶林,在乘坐拖拉机返程路上,被道路旁大风刮断的树枝,戳断了一位知青的左上肩锁骨和左上胸肋骨,知青们请求我们的船将伤员送回景洪医院抢救。</p><p class="ql-block"> 凌受湘向领头的知青问道: 能让我们去看看伤员的伤势吗?他答道: 完全可以。到了公路由西南向北的拐弯处,指导员转身说,“一班长和我一起去看伤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拐弯前方向西北方小路走约15米处的大榕树下,(当地群众叫"神树"的树脚下,两大片大树根的中间,半坐半躺着一位女知青,伤者见有陌生的解放军出现在她面前,立即就红霞脸上飞了,双睛半睁半闭,眼角流下了一串串既痛苦又高兴,感激泪珠。</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左上胸至后背梆着外伤纱条,纱布中间突出可能下面垫着止血、止痛的纱布块,纱布中间凸出部是浓久的红色,纱布下边沿漏出了女青年雪白的冰山之沿。</p><p class="ql-block"> 部队在距伤员不到15米远的公路上集合好了,凌受湘严肃而高声地对大家说:大家都知道伤员是怎么伤的,也看到了伤员和伤势;这里既无公路,更没车,客船又没赶上,现在只有我们能救她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时当拖拉机还剩下几袋准备装船时,战士和知青们将受伤女知青抬上我们的舰船,安置进入船员宿舍观察休息,同时示意"机器活动,准备返航。”</p><p class="ql-block"> 机电班长、航海班长、赵船长(现在住思茅)负责检查设备、做到顺利返航。明天上午的原计划取消,以后再行安排,去向大队部电话请示报告。</p><p class="ql-block"> 凌指导员我对领头的知青说:"为了争取时间,让她尽快顺利到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景洪)医院,能不能把你们的拖拉机开来,也帮助我们一下,以保证时间的需要,知青们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通讯员陪指导员去橄榄坝公社打通了电话,征得了船运大队部的同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时,大家各自发挥优势,去给商店、饭店和群众讲清情况,借用推车装运货物,用后即还。</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回到粮站时,干部战士很自觉主动地分工合作,有的装麻袋有的扎口袋,有的装拖拉机,有的装推车,干的热火朝天,汗流夹背,挥洒如雨的汗水,一边还有说有笑。</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剩下拖拉机装运时,指导员高声地说: 借用了推车的战友,现在就去归还。</p> <p class="ql-block">  大家抓紧时间,把最后一袋货物装运上船后,示意"准备启航",一中队二分队的航海兵解开缆线,扯回绞链,收回上下船的桥板。</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下午5点20分左右,舰船拉响离港的笛声,加速缓缓离开码头时,留在岸边的知青们擦着热泪,高举双擘,向战士们致意。船上的我们的战士和知青们,双方微笑高兴地挥手相告。</p> <p class="ql-block"> 当回到景洪老城老桥西岸时,指员员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代表昆字303部队92分队(即景洪船运大队),代表人民解放军救护知青,他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西双版纳屯垦戍边,为祖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橡胶,为建设开垦边疆的,我们是来保卫边疆的。</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都是明白清楚的,但是今天遇上了这件事,我们该不该救她,该不该作出个人牺牲哩?</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齐声高呼:"应该、应该"?</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守护澜沧江景洪大桥的县中队守桥班,在进行防空袭训练。段金华提供)</p><p class="ql-block"> 到达景洪港码头时,夕阳从树梢逢中洒落在江边。也照耀在我们的船头。</p><p class="ql-block"> 到了船员住舍,見到了躺在战士床上的伤员,当吴全生副队长(南京军区船运大队调来组建昆明军区船远大队的),向伤员介绍完后,她又红霞满面,嘴角动了动,感激的泪洙又落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知青们抬着她下船时,干部战士主动分站两边夹道欢送,下船后、一边走向停在那里等待伤员的农垦一师医院救护车,一边转身我船运大队干部、战士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这件往事,我们船运大队的干部战士,在毛东思想的抚育下,具有极高军人素质,执行命令听指挥,拥政爱民、保卫边疆,为人民解放军增了光添了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橄榄坝返回景洪,我们的航船虽然是重载,逆水上行,但一直全速,浪花不时冲击船头,飞溅的浪花如大雨的水沫,给战友情带来了一丝丝清爽的凉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这一场景,船运大队战友们的高素质和听指挥守纪律,充满无限的敬意,象滚滚奔流的澜沧江湄公河水一样,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24.7.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