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能没有知青(三)

郭绍卿

<p class="ql-block">三、改变农村面貌的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万知青是开垦北大荒的第二代,较之十万官兵(大部分是文盲)的第一代,他们对北大荒的冲击力更大,影响更深远。</p><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国有80%的文盲,到1968年,估计边疆农村的文盲、半文盲不少于80%。知青是中国历史上普及教育的第一代。</p><p class="ql-block">我插队的那个村,生产队长告诉我,上海知青来之前,村里的人是不知道刷牙的,大部分人穿的都是免裆裤,腰间扎麻绳,孩子大了也很难上学,即使上学也很少有读完初高中的,因为没有教师,音乐课更是想都别想的事。大多数生产队几乎没有人能完整地读全报纸。</p><p class="ql-block">知青来了,村里的人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黄浦江的风刮了进来:上海大世界竟然有13层高,太神奇了!劳动后,知青们天天要洗澡,太不可思议了!北京的风也刮了进来,北京话原来同广播里的话一样好听。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在田间地头回响,也叩响了农民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农村,到普通农民的家里,干起繁重农活,知青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艰难,了解了他们的方方面面。切身感受到了农村与上海、北京存在的巨大差距。于是,他们感同身受地升华了思想,觉得应该为缩小差别做出能为的作为,哪怕这个作为仅仅是劳其筋骨。</p> <p class="ql-block">知青从党的号召上讲是接受再教育,但这里知青在前,实践也是这样,知青熏陶了农民群众,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结构性素质。他们在哪里,哪里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意识就有了本质性的提升,就有了一下子飞跃起来了的精神面貌。就犹如被犁过的黑土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有了新气场,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许多知青当上了民办教师,山沟里的孩子有了识文断字的机会。大批知青下乡十年,十年里该有多少农村的孩子受过知青的教育。这些孩子又恰好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打工仔、农民工。如果没有大批知青教他们学习文化,那么,不但改革开放缺少了文化基础,而且我国的高文盲率也还要延后,农村还会在更落后的泥潭中徘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统计过,知青开垦了多少荒原,但一定很难统计出,有多少知青成了教师、铁姑娘队长、女拖拉机手、赤脚医生、生产队长、农技高手、各种劳动模范、各级领导干部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当我重返青年点时,对我说,你们在这里再多待几年多好啊,知青都走了,村里的文化味一下子没了太多, 空荡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当你被车接车送上下学时,知青的这个年龄,正住在天寒地冻的帐篷里为国家垦荒,正在用砖搭起的书桌上、在煤油灯下教农村孩子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之所以叫知青,其实他们的知识是浅薄的,他们是牺牲了青春,用浅薄的知识照亮了农村,照亮了无数的农家子弟。从这个意义上讲,说知青是振兴乡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臣,一点也不为过,只不过那时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伤痕粉和公知们选择性失明了知青的作为。他们利用人们自私的劣根性,妙笔生花地肆意夸大知青的缺点,谬误百出地、指鹿为马地把伤痕、孽债、被毁掉的一代统统泼向知青,误导了社会对知青本质的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