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糖

九曲清溪

<p class="ql-block"> 说糖</p><p class="ql-block"> 今天还来说糖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尤其是还要说几句糖的好话。每天耳闻医家忠告语语惊心,目睹糖友数量有增无减;在探讨一些大病的起因时,又将偏爱甜食忝列其中;每一次体检都会担心血糖超标,连哄小孩也不再说“给你吃糖”;少糖、避糖,拒糖几乎成了养生必知的金科玉律……</p><p class="ql-block"> 其实,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吃糖对身体有益,且有利于病后康复;问茫茫人海,可有几人没打过点滴(其主要成分为盐水十葡萄糖)?一个健康人完全不用为吃不吃糖而担惊受怕,当然过量食用也不好(又有什么过量也是好的?),尤其是糖友必须忌糖(可以适量使用代糖,如木糖醇)。</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食用的糖主要是白糖和红糖两种,白糖是生产各种糖果的主要原料,就营养成分而言,红糖比白糖的价值更高;在不少民间验方里和中医处方中,常用红糖做药引子或治疗一些常见病。</p><p class="ql-block"> 糖和盐不一样,除了蜂蜜,其它各种糖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在《诗经 大雅》中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诗句,说明远在西周时已有饴糖。屈原的《楚辞 招魂》中提到柘浆,"柘浆"是从甘蔗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对甘蔗的原始加工。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们和糖的缘分始于牙牙学语,虽然刚刚学会说糖糖,却已经知晓糖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美食。糖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无法抗拒那种甜甜的美味,于是我们吃过丝滑绵柔的麦芽糖(饴糖),轻盈洁白的棉花糖,五彩缤纷的弹子糖,有棱有角的粽子糖,越嚼越有味的牛皮糖和牛轧糖,可以吹吹玩玩的泡泡糖,少儿专享的棒棒糖,经典的中式酥糖和梨膏糖,富于异国情调的太妃糖和巧克力……我们品尝,咀嚼,回味,直至吃成了sweet tooth,吃成了微胖,还是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糖,甚至一点也不喜欢糖,但是你不能无视糖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如果没有糖,包括糖果厂在内的大部分食品厂将要歇业停产,粉丝众多的甜品、甜食,各式糕点统统无货可供,月饼,粽子,青团,八宝饭,概莫能外。那些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美食佳肴黯然失色,浓油赤酱的红烧肉、鲜香酸甜的糖醋黄鱼魅力不再,只剩咸味咸味。没有糖的生活单调乏味,冬日无汤圆(鲜肉汤圆也需在馅中加点糖才好吃,鲜肉月饼同理),夏日无冷饮(只有冰水、盐汽水),连蜜饯也没有,更遑论结婚发喜糖那样的美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我有幸在淮海路海燕食品厂(原凤凰食品厂)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学工实践,不仅亲历甜蜜事业的艰辛和快乐,还生平第一次品尝到了亲手参与制作的名牌糖果!这段经历加深了我对糖的了解,增进了我和糖的缘分;时至今日仍然难忘当年情景:弥漫在糖果车间的浓香和甜蜜,店堂里慕名而来的顾客们的喜悦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说糖是为了祝愿甜蜜的生活继续甜蜜,甜蜜的事业继续兴旺。希望有一天,医学的进步会让世人既能保持健康,又能轻松享用心仪的美食佳肴:无论红烧肉,糖醋黄鱼,八宝饭,奶油蛋糕,冰淇淋……无论果酥,卤汁豆腐干,玫瑰粽子糖……无论无锡小笼,无锡肉骨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