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南石沟,费县城北部的一个村庄,曾经有有一位明代进士,名字叫王政敏,他是明代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官至行人司行人。在他的传记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气节,鼎革后不再出仕为官,而是在家乡讲学明道。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传记最后一句是:“有女能诗,适是琅琊宋氏。著有《绿窗诗草》。”</p><p> 他的这个女儿,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有资料显示她叫王瑞兰,按传统习惯应该叫她宋王氏,但她的诗集却署名王恭人,这是对她的尊称。她的丈夫宋契学只是一名候选同知,恭人这个称呼,大约是源于她的元孙宋潢进士的地位和名气。</p><p> 在古代,女性出现的县志之中,不是烈女,就是节妇,她们用青春和生命,展现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忍,让历史的画卷上血泪斑斑,让人不忍去读。王恭人被载入县志,是用她的诗情才华她的风采,列入当地的名仕硕儒之中,在《费县志》上唯一与男人并提的女人。</p><p> 读她的诗,如观满园花开,清香袭人,如在花园里与她同行,听她吟诗作赋,细语道来。她让人们走出了烈女节妇的痛苦与无奈,她让发黄的县志多了一些芝兰的清香,淡红的色彩。</p><p> 她成了费县旧志里,唯一可以用诗温暖历史的女人。</p><p> 温凉河畔,块阜山下,芳林园里,“六老会”的那些文人雅士,带着对前明的无限眷恋,生活在满清的晨钟暮鼓之中,吟诗作画,醉酒当歌。王政敏也在其中,还有他同村的王简,绍兴人何向,主人朱衣等。六位前明遗老,还有时来走亲访友的兰山进士王埙,他们既是好友,也相互联姻。王政敏的女儿,未来的夫婿,自然也在这些人的儿孙之中。 </p> 王恭人,比较幸运的嫁入了沂州名门宋氏家族,门第也相当显赫,丈夫宋契学祖父宋鸣梧进士,伯父宋之普进士,父亲宋之韩,虽然只是贡生,但留诗甚多,著有《海沂诗集》,王恭人的《绿窗诗草》,也收录其中。清代进士杨佑廷编纂的《费县艺文存》,也选用了她的十四首。她的诗,有闺怨诗,思乡诗、思亲诗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女诗人细腻的感情和深厚的文化功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政敏与宋之韩两亲家关系很好,有共同的爱好,钓鱼和写诗。宋之韩定是特别喜欢这位会吟诗的王家姑娘,让她成了自己的儿媳。至于她的夫君,从诗中看两人感情尚可,就是学问太一般,让父亲宋之韩颇为头疼,最后弄了个候选同知了之。但王恭人并不在意,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一家人在一起最好。可由于丈夫陪伴公爹出仕四川,天高地远,夫妻一别五年,全无音讯,这份思念,这份牵挂,着实让人心疼,她的闺怨诗,也是惆怅满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果王恭人是个男儿身,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她的才学,考不上进士,至少是个举人。王恭人有两个儿子,从诗中看至少有一个女儿,宋潢注曾祖姑工诗,这个女儿继承了王恭人的诗才,但不幸早夭亡,恭人非常痛心,留下好几首诗悼女,也难唤娇儿上画堂。王恭人的儿子才份好像也不是特别出众,下雪吟诗,二子笔冻未成章,母亲的诗已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从王恭人的诗中,能读出她的端庄文雅之态,思维之缜密。光岳楼,聊城的一处名胜古迹,我们了解它,是在王恭人的诗中。登上光岳楼,无限思乡情。王恭人是位孝女,回娘家看望父母,旅途劳顿,在她笔下,在《归宁遇雨》诗中,细细的梨花雨,轻轻柳絮风,微微祊河浪,就这样生动美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兰陵县大仲村镇陶砫院一座孤坟,琅琊宋代家谱记载,那是王恭人和她的夫君宋契学的长眠之处。然而当坟墓打开,人们看到的只有色彩鲜艳的衣服,很快色彩暗淡,随风飘散。究竟王恭人魂归何方,已成不解之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贾庄,王恭人的家,人虽古去,但她诗中的温暖,却常留在这里。如冬日的太阳,给她的子孙后代,给那些读她诗歌的人,浓浓的暖意。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费县艺文存》收录王恭人的诗作</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归宁遇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