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新疆游-18-高昌故城

清夜悠悠

<p class="ql-block">高昌故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吾尔语:قوچۇ قەدىمىي شەھىر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也是新疆留存最大的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即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p> https://tv.cctv.com/2016/12/05/VIDE5S00vTtz1SATRSdnYs2p161205.shtml?spm=C52507945305.PSGfVNm9YSS2.0.0<div><br></div><div>CCTV-4丝路故事——高昌古国</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古丝路上,玄奘与他的一段兄弟情缘</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丝路要塞——高昌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昌故城,就是高昌国的都城遗址,它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处。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的汉宣帝为了开通前往西域的商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丝绸之路,向吐鲁番派兵屯田,官兵们驻扎在火焰山附近的一片高敞之地,且耕且守,逐渐形成一座热闹的城镇。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门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也称“陆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昌故城因丝绸之路而诞生,也因丝绸之路而消亡,存在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目睹了丝绸之路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汉代以来,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商旅们,经新疆哈密进入西域后,往往以高昌为中转站,他们在这里短暂休整,采买货物,并进行食物补给。千余年来,高昌国在丝绸之路上迎来送往,路过此地的有商人、学者,还有西去求法的僧人。</p> 话说玄奘在取经途中受到高昌国王的盛情款待,但却迟迟不能脱身离去,这是为何?神秘的丝路古国高昌,因何诞生,因何消亡? <b><font color="#167efb">玄奘路遇高昌国</font></b><font color="#167efb"><b><br></b></font><br><br>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笃信佛教的高昌国王麹(qū)文泰,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大唐高僧唐玄奘。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唐玄奘取道丝绸之路,出玉门关,越五烽,渡流沙,一路上备尝艰辛,前往佛教发源国——印度去求取真经。<br><br><br><br>高昌国王麹文泰,听说唐玄奘到了伊吾,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哈密,马上派遣使臣前往伊吾,恳请唐玄奘前往高昌国。<br><br><br><br> 高昌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史书记载“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其国王麹文泰更是笃信佛教,吐鲁番火焰山附近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就开凿于麹文泰主政时期。在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高昌国的佛教中心。洞窟外观虽然装饰全无,洞内却绘满了精美绝伦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在20世纪初被俄、德、英等列强的探险家盗劫破坏。<div><br></div><div>到高昌国王的盛情邀请,唐玄奘跟随使臣来到高昌国。一路奔波,唐玄奘到达高昌国时,已是半夜时分。高昌国王一听说唐玄奘已到,下令大开城门,率领王妃大臣等人亲自到城门口迎接。<br><br><br><br>在高昌国,唐玄奘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里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他们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高昌国王更是把他奉为上宾,盛情款待。可是,让唐玄奘想不到的是,这位高昌国王不停地劝说自己留下来,不要去取经了。这让唐玄奘非常为难,他该如何脱身离去呢?<br><br><br><br>无论高昌国王如何劝说,唐玄奘去意已决,他发誓说:“玄奘西来,只为求法,如果在贵国受到阻碍,也只能留下我的尸骨,我的心是留不住的。”<br></div><div><br></div><div>此后,唐玄奘在高昌国绝食明志。他终日端坐,滴水不进,即使高昌国王亲自捧盘,殷勤劝食,唐玄奘也不为所动。这样一连坚持了三天,到了第四天,高昌国王见唐玄奘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只好屈服,向唐玄奘稽首谢罪说:“弟子愿意放法师西行。”<br></div> <b><font color="#167efb">玄奘与高昌国国王结为兄弟</font></b><br><br><br>虽然同意放行唐玄奘,高昌国王却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愿与法师结为兄弟;第二,请法师继续留在高昌一个月讲经说法;第三,将来唐玄奘取经回国时,须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养。<div><br></div><div>唐玄奘接受了这三个条件,他与高昌国王一起到佛祖面前礼佛,结拜成为兄弟,并继续留在高昌国讲经说法一个月。每次开讲前,高昌国王都亲自捧着香炉,为他引路。</div><div><br></div><div>到了离别那天,高昌国几乎倾城而出,为唐玄奘送行,高昌国王更是恋恋不舍,告别的场面非常感人。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唐玄奘的弟子记述在《大藏恩寺三藏法师传》中。<br><br><br><br>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唐玄奘十多年后从印度取经归来,计划沿丝绸之路前往高昌国去履行他对国王麴文泰的承诺时,却在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听说高昌国已灭,麴文泰也于数年前去世了。唐玄奘愕然不已:仅仅十多年工夫,为何物是人非?<br><br><br><br>唐玄奘将要升法座时,高昌国王又伏身跪下,请唐玄奘踩着自己的背坐到法座上。为期一个月的法会圆满结束后,高昌国王又剃度了四个沙弥,叫他们陪伴唐玄奘一路同行。<br><br><br><br>让唐玄奘感动的是,高昌国王还为他准备了大量物资,包括30套衣服、黄金百两、银钱3万、绢500匹、马30匹、仆役25人等。并且修书24封,给沿途24个国家的国王,请他们让唐玄奘顺利过境,并且好生照顾。<br></div><div><br></div><div>到了离别那天,高昌国几乎倾城而出,为唐玄奘送行,高昌国王更是恋恋不舍,告别的场面非常感人。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唐玄奘的弟子记述在《大藏恩寺三藏法师传》中。<br><br><br><br>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唐玄奘十多年后从印度取经归来,计划沿丝绸之路前往高昌国去履行他对国王麴文泰的承诺时,却在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听说高昌国已灭,麴文泰也于数年前去世了。唐玄奘愕然不已:仅仅十多年工夫,为何物是人非?<br></div> 高昌故城最早公元前由西汉王朝屯田部队所建,历经高昌壁、高昌垒、高昌郡后,于公元五世纪重建为高昌国的国都;唐王朝时期,为高昌县治所;高昌回鹘时期恢复国都地位。14世纪故城毁于战火。废弃以后,高昌故城城址逐渐被开发为耕地,对遗址破坏严重,大部分地面建筑物荡然无存。[书 1]高昌故城遗址周长超过5千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现存外城、内城、宫城(可汗堡)内外三部分。保存较好的建筑包括西南佛寺、大佛寺、可汗堡等。存在壁画、文书、塑像等于7—13世纪在吐鲁番盆地传播的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遗存。主要建筑工艺包括夯筑法、土坯砌筑法、开凿窑洞法等。 高昌古城大佛寺 高昌城建成可追溯到汉朝初元元年(前48年),彼时高昌为高昌壁时期,为戊己校尉治所。此时期高昌壁为规模不大的军事堡垒,仅有数百名士兵驻扎于此。西汉末年,戊己校尉治所迁至交河壁。东汉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超驻柳中,高昌壁附属于柳中城,改名为高昌垒。为承担伺察敌情、保护主城的任务,高昌垒在高昌壁的基础上扩建、加固。高昌垒一直持续到晋朝咸和二年(327年)。[书 2][刊 1]晋咸和二年(327年)到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高昌人口增多,屯戍区域增大,高昌垒升格为高昌郡。此时期高昌郡已初具城的规模:城内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城郊舍乡里,农业得以发展。随着佛教传播至高昌,高昌郡开始建有寺院。高昌城逐渐成为当地政治中心。<br><br>沮渠无讳于442年兵进高昌,屠高昌城。承平元年(443年)开始,因为战争破坏和大量外来人口,高昌城得以重建,其规模于此时到达国都的地位。到麹氏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年),高昌城长期作为高昌国中央及高昌县两级行政机构所在地。此时期,城内的寺院数量增加,手工业等商业活动初具规模,城郊农业得以进一步发展。麹氏高昌时期,对城墙多次修建并新设城门,当时出现了专门修筑城墙的职业——“城作”。同时,城内开始出现以功能区分的坊区。彼时,高昌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一千八百四十步,即隋六里,五唐(大)里,约2655米。高昌城以土筑城,城墙较高,城墙有睥睨,城外有隍堑,城四面设城门,并铺有连通城内外的道路。宫城位于今可汗堡一带。城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角各设一坊,衙署设施主要分布于宫城以南和东南、西南两坊之间。东北、西北两坊之间为军事区域,北厅等衙署设施和与之相关的民居分布于此。宫城东、西两侧及各坊之间的区域分布有贵族宅院、寺院、客馆等设施、建筑。城内建筑多以木、土作为建筑原材料。<br><br>时至唐灭高昌,唐建立西州时,设高昌县,高昌城形制改变不大。不过存在“筑成夫”“城作人”等职业对当时的高昌城局部进行改、修、建。西州时期,高昌城内一些建筑名称有所改变,如当时的“子城”,便是麹氏高昌时期的宫城。同时,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内出现了造纸坊、酒坊等作坊,并存在铁匠、画匠、木匠、皮匠等匠人。因为商业繁荣,高昌城内设有“西州市”管理商业行为。唐时期,高昌城内新建有佛寺,宋王延德出使高昌时,尚留存有超过50座唐赐额的佛寺。另外,高昌城内有粟特居民,可能也存在祆教寺院。<div><br><br>高昌回鹘时期,高昌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内城周长从5唐里增至6.8唐里,增加了1000米左右。四面内城城墙仅北城墙位置变化不大,仅延长。其他三面城墙均被改筑。内城墙的走势也随着前期修建的建筑而变化。</div><div><br></div><div>同时,回鹘高昌修建了此前不存在的高昌城外城,使高昌城城区扩大,城墙周长9.4唐里,约5千米。外城墙走势同样随着前期修建的建筑而变化,这也导致一些本在城外的寺院被划入城内。高昌回鹘时期,高昌城城内除了修建佛寺外,也出现了景教、摩尼教寺院。在可汗堡内出现了回鹘贵族飨宴内容的壁画,是高昌回鹘时期改建时创作的。<div><br><br>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察合台汗之孙都哇等人反元,围困高昌城六个月。亦都护高昌王火赤哈儿·的斤坚守高昌城。直至至元十七年(1289年),都哇占领高昌城,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其子纽林·的斤率部东迁,仅在名义上保留高昌城的统辖权,高昌城随之失去其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开始传播,皈依伊斯兰教的黑的儿火者在高昌一带推行伊斯兰教,高昌城毁于战火,终被遗弃。<div><br></div></div></div> 高昌故城平面为不规则形,周长超过5千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现存遗址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外城、内城、宫城(可汗堡)。<div><br></div><div>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孟凡人根据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阿尔伯特·冯·勒柯克、阎文儒在20世纪前、中叶绘制的故城平面图判断出高昌故城城内分为五部分:可汗堡、内城、西北角北子城、子城、内外城之间西、南、东相连的外城。</div> 高昌故城内城西城墙 高昌故城外城南城墙 高昌故城外城城墙并不完全笔直,存在有弧度、曲度之处。东墙向北部外突出,南墙、西墙相接处南墙为弧线型,西墙则有拐折角。破坏程度以北墙最为严重,其次南墙,东墙、西墙留存较好。外城周长5千米,城墙均为夯筑而成,夯层厚4厘米到12厘米,城墙基宽9米到12米不等。20世纪初,外墙残高尚余15米到20米,如今仅剩5到11米有余。部分城墙墙体利用土坯或泥沙补筑,城墙内侧有裸露在外的栣木孔洞,外侧残存马面。20世纪初,残存马面数量约70处,各马面距离在30米到45米之间。另外,城墙出土过蓝绿色的釉砖。<div><br></div><div><br></div> 高昌故城内城西城墙南段墩台状遗迹 内城大致位于外城中间,内城西墙距离外城西墙300米,内城南墙距离外城南墙200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大概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内城城墙同为夯筑而成,夯层也与外城墙近似。内城南侧的两个角呈弧形;西北角则为向内凹的弧形;北城墙存留较少,东城墙仅残留东北角高地和东南角的土台基。<br><br>可汗堡是内城中北部的堡垒式遗迹,“可汗堡”是当地民众对该遗迹的俗称 关于现存外城城墙遗址的始建时间,孟凡人的观点时现存高昌故城遗迹、遗物绝大部分为高昌回鹘时期,现存高昌故城为高昌回鹘都城遗址。<div><br></div><div>阎文儒根据故城建筑遗址的建筑工艺特点,判断高昌故城是唐或唐以后南疆地区建筑的特征。</div><div><br></div><div>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等人则根据高昌城城门命名特点判断外城城墙建于前凉,又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判断外墙一直在使用并时有修缮。</div>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对高昌故城城门之记载,高昌城门包括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div><br></div><div>麹氏高昌以前,高昌城四面可能各存在一门,麹氏高昌时期开始在西、南、东面建立新城门。青阳门、建阳门可能为高昌东城门,亦有新东门、故东门之记载;玄德门可能为北城门;武城门可能为西城门;金章门、金福门可能为南城门。<br><br>现存的高昌故城内外城四面均有类似城门的缺口,内城门位置及数量不详。</div><div><br></div><div>其中南门位于故城南墙中部偏东处,现为宽40米的缺口,门内墙角处有较多的坍塌土,门外侧各有向外延伸约2米的残墙。南门铺设有砖头便道。北门大部分破坏殆尽,存有宽5米的缺口,北门存有曲折的翁城痕迹。西门位于西墙中段,主要城门为宽38米有余的缺口,缺口两侧城墙未处于同一直线上,北侧墙体偏东,南侧墙体偏西。城门(缺口)外存留有翁城部分残墙,翁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5米,东西长53米,翁城西北角有长20米,宽10米的小房。翁城门位于小房西墙和南墙处。</div> 高昌故城 南门 东南佛寺位于高昌故城外城东南角,为格伦韦德尔编号Z佛寺遗址(Temple Z)。<div><br></div><div>东南佛寺坐北朝南,前殿后塔。前殿平面呈长约5米、宽约2米的长方形,高约3.5米,为支提窟。窟门高2米有余,宽不足2米。建筑屋顶为券顶,为土坯砌筑而成。支提窟墙壁内外抹有草拌泥,窟内部有白石灰抹面,四壁有绘制壁画,残存20平方米,这也是高昌故城现存唯一有较为完好壁画之地。壁画中门壁右侧左上角的壁画保留较为清晰,为藏传佛教风格。</div><div><br></div><div>正壁上壁画残留有四身佛的背光和头光。内部正壁前有台座,台座上有佛座,佛像无处可寻。该佛殿表现的主题为塑绘结合的五方佛。</div><div><br></div><div>20世纪初,佛座两侧尚存飞天壁画,殿顶部存入定佛像,两侧会有满顶的蓝、白菩萨为一组的壁画。东侧墙壁绘有佛本生故事,壁画以描金残迹居多。<br><br>后塔平面为八角形,有直径约5米的基座,自下而上直径缩减。后塔中空,顶部有洞。后塔顶部四面有四个壁龛,其中北侧的壁龛有一可进入塔内的入口,其余三壁龛有草拌泥抹面,外有白石灰。<br><br>东南佛寺的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东南佛寺建筑历经加固保护,窟采用土坯砌筑保护,复原为方形,后塔利用泥浆复原,顶部封顶加固。</div> 高昌故城东南佛寺东北面 高昌故城东南佛寺西北面 高昌故城东南佛寺南面 东南居址位于高昌故城东南角。东南居址残存1200平方米,呈南北向,大门向南。居址顶部为纵券顶,但大部分已经坍塌。东南居址有东、西两个房间,其中西房已残破,仅剩南段。残留墙体由较纯净的夯土夯筑而成,夯层10厘米左右。墙体南北长15米,东西宽5米,其中西侧墙体墙基因风蚀而空。建筑内有缸基痕迹。东南居址时代为高昌回鹘时期。 高昌故城东南居址 高昌故城东南居址 可汗堡<div><br></div><div>位于高昌故城北部正中,为格伦韦德尔编号古代建筑遗址E(Bau E)。</div><div><br></div><div>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长300米。可汗堡西城垣仅存数段残基,东宫城已完全破环。堡内北部高台上有15米正方形塔状建筑物,夯筑而成,东侧坍塌。其东侧、北侧分布有房屋残基。西侧有一可分为地上和地下的双层建筑物,在南侧、北侧、西侧开有宽大阶梯的门道。该双层建筑与交河故城的官署建筑形制相同,可能为宫殿遗址。可汗堡北部留有高3米有余的殿基,和塔状建筑物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可能为四层宫殿建筑。堡内留有若干圆形坑,可能是盗挖所致,也可能是原建筑的缸基。可汗堡东侧有方形台基,但鲜有遗迹。</div><div><br></div><div>123-12420世纪初时,其外部围墙尚余15米。彼时塔形建筑物旁分布的房屋遗迹内,尚留有摩尼教手稿等遗物、与真人等高的回鹘供养人壁画等残迹。</div><div><br></div><div>如今的可汗堡遗迹中许多地方依然能看到壁画、回鹘文题记等残迹,但已漫漶不清。</div><div><br></div><div><br><br>可汗堡可能为高昌故城的宫城,并建有王室寺院。根据自此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载,可汗堡可能始建于北凉时期。</div><div><br></div><div>不过可汗堡保留较好的夯土层与元大都等故城最晚的城垣夯土层大致相同,故可汗堡可能于高昌回鹘中、晚期依然在建造。</div><div><br></div><div><br></div> 不同角度的可汗堡塔状建筑物及可汗堡远景 中心塔殿 大佛寺位于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为格伦韦德尔编号β佛寺遗址(Tempel β)。<div><br></div><div>是高昌故城面积较大、重要的遗迹。大佛寺是占地面积约10400平方米,坐西朝东的庭院式佛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寺庙周围有高墙。大佛寺中轴线上分布着寺门、殿庭、中心塔殿等。寺门处庭院东侧,两侧与其他建筑相连,门道长12米。大佛寺中心为中心塔殿,位于中轴线末端,中心塔殿内有土坯砌筑的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均有壁龛,壁龛内有残存佛像,不过大部分已无存,中心柱上残存有彩色壁画。中心塔殿北侧、西侧、南侧为二层排房遗址,可能为僧房。排房遗址与中心塔殿形成环形成宽4.5米的走道。大佛寺两侧有高大的建筑遗址,其中北侧为方形穹顶建筑残址,可能为讲经堂。其余高大建筑为配殿。大佛寺内共有30多间房屋,大部分房屋内有灰坑,可能为缸基。载大佛寺内还分布有3处水井。</div><div><br></div><div>大佛寺与周边佛寺遗址共同构成高昌故城佛教活动中心区。</div><div><br></div><div><br>大佛寺最初可能仅修建中心塔殿及附属建筑,于麹氏高昌时期开始修建。在盛唐时,受到汉传佛教之影响,开始形成庭院式佛寺,并新建有讲经堂等建筑。大佛寺现存建筑主要修建于高昌回鹘时期。从大佛寺出土的佛像,以唐朝风格为主。</div><div><br></div><div>现采用硅化灌浆、锚杆、土工织物、扶壁等方法加固大佛寺遗迹。</div> 高昌故城延续时间长,所使用建筑技法因时期不同,水平、方式、鉴赏能力等均不相同。不过高昌故城建设还是有统一的总体特点,即因地制宜,主要材料为黄土。故城遗迹常用构筑技法包括夯筑法、土坯砌筑法、开凿窑洞法、混合方法。高昌故城之城墙多使用夯筑法,是在原生土地上使用纯土的夯土建筑;大佛寺内部分墙体的根基和部分民居建筑也会使用夯筑法,在夯筑过程中会对这些民居加入木杆、芦苇束、红柳枝等植物或水平、或垂直地作为加筋。<div><br></div><div>高昌故城除城墙外的大部分建筑以土坯砌筑法制成,所使用土坯因建筑不同而大小不一,大致规格为400毫米×200毫米×100毫米。土坯是利用搅拌成泥的黄土和麦草或骆驼刺制作而成。高昌故城建筑屋顶以土坯起拱,后在拱顶覆土找平的工艺为主。使用土坯砌筑法的结构中也会使用如竖向加设芦苇束等材料以提高结构整体性。开凿窑洞法在高昌故城的建筑主要用于值班看护等功能。</div><div><br></div><div>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竖直的黄土壁面开洞,纵向开凿窑洞;其二是在如城墙等大型建筑墙面上开凿窑洞。混合方法以将夯筑法和土坯砌筑法结合的形式存在,多见于故城民居建筑中。房屋之间的墙体利用夯筑法建成到一定高度后水平内收,再采取土坯砌筑法建成拱券形屋顶。土坯与夯土间利用泥楔、木楔等加强联系。</div> 德国吐鲁番考察队自高昌故城运走文物包括壁画、佛陀泥塑像、文书等遗物。<div><br></div><div>勒柯克在高昌故城发现有大量摩尼教经典和绘画也被带回德国。</div><div><br></div><div>另外,如“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高昌主客长史阴尚造寺碑”等碑刻也被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带回德国。</div><div><br></div><div>德国吐鲁番考察队所获壁画、佛像、典籍等文物藏于柏林民族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批文物多数被毁,包括“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部分文书、典籍藏于柏林国家图书馆等地。德国获得的高昌故城部分文物战后作为战争赔偿送往苏联,其中部分又因苏联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辗转回到德国,如从高昌故城出土的一批木构件。</div><div><br></div><div>斯坦因所获的文物包括壁画、铜器、手稿、纸画残片、木器、石器、花砖、泥塑等。</div><div><br></div><div>斯坦因从吐鲁番获得的文物大部分收藏在新德里国立博物馆,部分藏于大英博物馆。</div><div><br></div><div>克列门茨、奥登堡等俄国探险家、学者发掘的高昌故城文物多藏于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部分文书由俄罗斯科学院保管。</div><div><br></div><div>伯希和获得的文物大多收藏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部分文书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div><div><br></div><div><br><br>21世纪以后的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陶片、钱币、瓷碗、石器、木器、葫芦器、铁器、铜器、纺织品、皮革制品、壁画残片等文物。[书 10]出土的文物中以陶器最多,其中又以陶器残片为主。陶器中以盆、罐、瓮数量较多。</div> 摩尼教书卷僧侣插图(纸质),17.2厘米×11.2厘米,出土于高昌故城K佛寺遗址(klosterruine K)北部圆顶房内。画中部有三行回鹘文 左:摩尼教女教士选民像 右:摩尼教男教士像(麻布幡画),出土于高昌故城K佛寺遗址藏书室甬道。两像胸前有黄地红边方框,为摩尼教人物之特征。女教士选民像有回鹘文榜题,意思为“此为王妃之像” 摩尼及僧众图(壁画),88厘米×168厘米,原位于高昌故城K佛寺遗址中厅西壁[书 12]:35<br>摩尼及僧众图(壁画),88厘米×168厘米,原位于高昌故城K佛寺遗址中厅西壁[ 高昌故城征集的回鹘高昌时期龙泉青瓷盘,口径34.8厘米,底径14.8厘米,高7.5厘米,敞口,斜壁,圈足。藏于吐鲁番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