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大名府》

美友20221180

<p class="ql-block">大名府城周长48里206步</p> <p class="ql-block"> 《鼎鼎大名府</p><p class="ql-block"> 一说起“北京”,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今天的首都北京。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宋朝时被叫了近九十年的“北京”,它就是我的家乡邯郸市大名县。</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才知道,小时候,正对老家村口,每天太阳从那里升起的那座小山似的“东城”,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州·北京大名府西北方向的城墙。好奇从未看到过城,原来,它来不及呻吟一声,便在酣梦中与它的“城民”连同1042年的发展与辉煌史,被滔天洪水一口吞没,然后,在暗无天日的泥土里,已沉睡了六百多年。几个自带城池符号的村庄——北门口、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城角——与所剩无几的断壁残垣,连起来就是这“卧牛城”的大致形状。村东二里来远、不过六七百米长的这一段,应该是“牛”脖子的位置。后来发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东城”消失了,而城墙土垫高了附近村民的庄基。叹惋之余,我绕“城”一圈四十八里,去寻找仅剩的历史痕迹——铁窗口村南、范庄村西、红寺村东长短高低不等的几处,触摸历经千年的繁华片羽,仰望化育这片沃土的煌煌隋唐魏州城,鼎鼎北京大名府。</p> <p class="ql-block">“魏,大名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名”一词,是春秋时晋献公把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赏给攻下此地的功臣毕万时,大夫卜偃从“魏”字中测解出来的:“魏,大名也。”意思是,“魏”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大名县,战国时属魏。虽然两个“魏”地相距千里,而卦意皆适。自580年北周分相州东部置魏州,至923年后唐庄宗改魏州为兴唐府,间以武阳郡或魏郡小憩一下,“魏州”这名字穿过了整个隋唐,直至五代,共344年。“大名府”一名,是782年唐魏博节度使田悦僭称魏王后而僭改的。自948年后汉改邺都广晋府为邺都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府县同名),宋代升为陪都北京大名府,之后,经金、元、明、清等四个朝代,“大名府”名字未变,直到1913年撤府、设冀南道,前后达1132年。而“大名县”则一直沿用至今。千年古县,大名当之无愧。卜偃卦的“魏”字与卜词都被用来命名这片土地,冥冥之中似乎就预言了大名府的兴旺隆盛。</p><p class="ql-block"> 大名县这块土地,位于河北东南部,与山东、河南交界的华北平原,“始显于春秋五鹿城,置县于汉高祖,荣耀在因王莽家族而名的贵乡。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润泽了这座建于前燕、北周始名魏州的城池的繁华,为后来作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城,做了厚实的铺垫,促成了大名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到来”。改道后的卫运河北岸,筑起了跨越明、清和民国的大名府古城,如今也六百多岁。清代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一度的直南重镇。卫运河畔诞生的中共早期革命家郭隆真,为革命奋斗终身。大名府古城矗立起百年师范直隶七师,是冀南现代教育的摇篮,直南革命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一部大名府史,就是一幅大运河畔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打开这幅画卷,你会领略到盛唐的歌钟喧响,大宋的风物繁华,名人臻萃之盛,帝王故里之尊,运河润泽出辉煌史,古都涵育了大名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州大名府 千年负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于公元前195年建置元城县,是大名历史上设置县治的开始。十六国前燕于360年置贵乡郡,并从元城县分离出来一部分,另置贵乡县,郡、县治所同在设在孔思集寺,即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这是魏州·北京大名府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从开始置县,到后来历置州郡,但几百年间这里并不显达。然而,永济渠通航后仅几年间,魏州便陡然兴起。</p><p class="ql-block">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从河南内黄县经御河镇(今河北魏县回隆镇),东北流向魏州(今大名县城西马头村一带)、馆陶。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魏州,尽得水源、漕运之利。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对魏州府富民丰的生动写照。漕运带来了富庶,也带来了繁华。永济渠成就了魏州过百万人口通衢大邑的名城气象。李白游历魏州,留下了千古诗篇:“魏郡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高适也曾赋诗:“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闾里。”城里郭外,车来船往;商贾云集,百货琳琅;街头巷里,歌钟喧响;名流雅集,豪贵酒畅……其繁华富庶,一度成为黄河以北首屈一指,全国除长安和洛阳之外,集商贸、文化于一体的大都会,而且,自隋唐至五代,一直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区域中心。</p> <p class="ql-block">  道、州及三个县的治所,几十个总管府、都督府及魏博节度使等先后都设在魏州城。河北道下辖24州,辖境自河南、山东两省古黄河以北的地区,及至今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喊出了“河北”第一声。藩镇割据时代,魏博镇号天雄军,是河北藩镇最强大的一个。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三大家族先后据此,割据一方。魏州,成为黄河以北名副其实的“河朔重镇”。五代时四为陪都,后唐李存勖在此建都,后改为陪都东京,又称邺都。后汉称邺都大名府,后周罢邺都为天雄军,从此,“大名府”的称谓正式载入皇家史册,“天雄军”成了大名府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穿过五代的风云干戈,当历史的航船以崭新的姿态驶入已成为“御河”的永济渠时,便迎来了作为北宋陪都的北京大名府时期。这是大名历史上的鼎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上国都开封段汴河两岸有多繁盛,御河岸边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就有多繁荣。城虽由唐时的80里缩为48里,却依旧是“黎民百万”,“人物繁华”。《水浒传》见证了它的“舞榭歌台”与“琳宫梵宇”,也见证了它的“城高地险,堑阔壕深”。“千员猛将统层城”的边防重镇的森严氛围,迥异于大唐的“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的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  北部契丹(辽军)入侵中原,大名府是河北地区抵御辽兵的战略要地,有“独殿河朔”“屏藩河北古天雄”之称。它还是河朔的粮仓,充足的军粮储备与大运河的转运枢纽功能,为宋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如《资治通鉴》所说:“邺都富盛,国家藩屏。”于是,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把大名府建为陪都北京。至此,大名府成了大宋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其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天下重镇,“宜得重人镇之”。辽军入侵,宋真宗驻跸于此亲自披挂督战,以鼓舞士气,并下诏选派朝廷重臣在此担任知府。要问这担任知府的人地位该有多“重”?他们不是正在做宰相,就是正走在做宰相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北门锁钥,非准不可!”的宰相寇准,坐镇天雄军,辽军莫敢入侵;他留下的千古名联“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至今唱响大名府。提议建陪都北京、兼知天雄军的宰相吕夷简,高瞻远瞩。同范仲淹一起抵御西夏的韩琦,主张与辽“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在辽和西夏都有很好的声望,百姓为他立生祠,一如与他的祠并立于魏,曾“空城”退契丹的魏州刺史唐相狄仁杰。还有历任仁、英、神、哲四帝的宰相文彦博;强边忠国的河北都转运使欧阳修;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在大名府留守司任职、后为宰辅的苏辙……</p> <p class="ql-block">这每一个都响彻历史长空的名字,换来了辽宋间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共处,互市活动促进了双方的社会文化交流,实现了经济文化上的逐渐整合,为中华民族的整合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狄仁杰、寇准、韩琦、文彦博和欧阳修的仪像和名字,被载入大名五贤祠,成为大名府后世官员的楷模,也为古城增添了名望和正气。</p> <p class="ql-block">魏州·北京大名府,大运河为她带来了繁荣富庶和欢笑笙歌,历史为她聚拢了中国盛世王朝的良臣贤相,声名从唐诗传至元明小说,传遍华夏神州……</p> <p class="ql-block">然而,河水的暴虐终无视于盛世的“琳宫梵宇”“舞榭歌台”,一来便是灭顶之灾。明建文三年(1401年),黄河决口灌入漳、卫二河,淹没了这座千年古城。这颗缀于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殒落了。她长达1042年的雄壮历史,被载入了史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清大名府 城市塑新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朝代更替,运河更张。当国都转移至元大都北京,大运河截弯取直,宋“御河”退出了国家主航道序列;作为支脉,因它多流经在春秋时的卫国,故明代改称卫运河,当地人称卫河。在大名,它由大名府故城西边,改道东流,辗转故城东侧北流,也就是现在的河道。1401年,明都指挥使吴宬于故城西南五里、卫河北岸艾家口镇,筑起了大名府新城,即今明清大名府城。它跨越明、清、民国,至今已走过了600多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明清大名府城,周长9里18步,正方形城池设计,中轴线对称布局,遵循了周礼的营建思想,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观念;其以立体空间角度构图的龟背形制,开了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特例。被列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虽没有魏州城的庞然喧嚣和北京大名府的尊贵璀璨,但明清时仍位列“京畿八府”之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及直隶巡抚驻地,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是大名道、大名府、元城县和大名县等机构驻地,俗有“大小七十二衙门”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衙署城”。解放后,曾建大名市。现在的大名县,隶属于邯郸市。</p> <p class="ql-block">  方方正正的明清古城,润泽出明清两代三位朝廷首辅宰相一位两部尚书:匡扶江山之股肱的阁老黄立极名震朝野,明清父子首辅成基命、成克巩“以一身系天下安危”,品行正直的明朝两部尚书刘遵宪;也涵育了近代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创建的直隶七师是谢台臣校长心系家国的明证,为危难中的国家输送了大批干部力量,哺育了百年冀南师范教育。今天,学校升格,焕发青春,正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光发热。</p> <p class="ql-block">  胸怀家国,正直担当,是历代大名府人(无论是主籍还是客籍)为家国兴旺发达开出的一剂良方,从“魏州”绵延至“大名”……</p> <p class="ql-block">  历史如一个抛物线,没有谁能从中逃逸。两次为都、七为陪都的大名府,在其七千多年文明史进程中,走过了从城邑到别都,从县治、历州郡而都城的历程,也经历了从国之都城降至为道、为府、为县的现实。为都的鼎盛,令我们自豪;如今为县治,也不必叹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下的大名人,怀着正直与担当,正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珍惜文化遗产 再造大名辉煌</p><p class="ql-block"> 因河而兴的大名府孕育出丰厚的大名府文化。古城文化、大运河文化、石刻文化、名人文化、藩镇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脉系都充盈着运河明珠大名府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一部大名府史,就是一部大名府古城史,一部大运河文化史,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史,一部近现代冀南文化教育史。它如古城墙般厚重,如大运河般绵长,如彩虹般绚烂,是珍贵的文化宝藏,更是大名复兴的丰厚资本。</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名以两城文化为带动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五鹿城公园,故城遗址为基址的森林生态园,明清大名府城,以及主籍或客籍大名府功绩卓著官员的雕像园等,已初展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同时,新时代,新理念。依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与现代高科技充分结合,实现活态传承。秉持让古城历史“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旅游“热”起来的理念,着力擦亮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态水网“四张名片”,加快大名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千年古城正聚势,卫运河畔启新篇。</p><p class="ql-block"> 愿我的千年古城,永远大名鼎鼎。</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文字作者,杨文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