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清衣冠,是于今未远的中华传统服饰,是中国古代丝绸业最后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植物染业最后的华彩。一个王朝的崛起必定是一幅色彩越来越鲜艳的图景,关外白山黑水间努尔哈赤设四色,建八旗。紫禁城熹微晨光中玄烨辨识衣色起身上朝;棂星门外黄幄中,胤禛更换好特定色彩的祭服,准备升坛行礼。无论打天下还是治天下清代统治者都重视运用色彩建立秩序和礼仪,而清代服色制度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到乾隆朝臻备完善,既深入汲取了中华文化的哲学和礼制,又融合了满、汉、蒙、藏等民族文化。清代承袭了明代诸多工艺遗产,将古代丝绸传统推向另一高峰,并树立了新的风尚。清初的香色、康熙朝的天青、乾隆朝的福色、清中期的玫瑰红,以及期末的青莲紫等代代不息。清代宫廷服色不仅制度特别完备而且流行色尚不断变化翻新,呈现出丰富的历史面貌。这不仅反映了清代物阜民丰时期传统染织业的发达,也反映出近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潮不断拥来。</p><p class="ql-block">古代,色彩是神圣的彰显,色彩是礼制的标识,色彩是族群的表情。 国之彩,宫之色,是中华传统染织绣技艺最精彩的遗产,等待着我们认真地继承,等待着重新萌发,在这多彩的世界中再造中华锦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五色礼神制帛</p><p class="ql-block">帛,是最古老的丝织品通称。《论语》中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说明帛自上古就是礼仪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华数千年历史中,各王朝也承袭着玉帛祭祀的传统。明清两代较高等级的大祀、中祀均用制帛作为祭品。而皇家在南京设立的江宁织造则有专为皇家提供礼仪织物的神帛堂和专用之织机。</p><p class="ql-block">《大清会典》记载了祭祀则供制帛。制帛之等七,一、郊记帛,二、告祀帛,三、奉先帛,四、礼神帛,五、展亲帛,六、报功帛,七、素帛。自报公帛以上皆织清、汉文于帛端,唯素帛无文。礼神帛有天青、黄、红、元、白五色。郊祀帛、告祀帛有黄色及天青色。奉先帛、展亲帛、报功帛俱白色。这样的礼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清末宣统帝的小朝廷于辛亥革命后逊位,留下了一批没来得及使用的祭司制帛。当时江南织造的神帛堂早已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裁撤,这批神帛为杭州制造所织办,但在王朝末日之际,礼崩乐坏,坛庙倾颓,这批五色礼制帛遂在内府角落遗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国之大事,莫大于祀。礼服、祭服由草创而至盛世,五色备而求礼之隆。</p><p class="ql-block">北京城南正阳门外通往南郊天坛圜丘,北面安定门外为地坛,东面朝阳门外为日坛,西面阜城门外为月坛。南北郊的圜丘、方泽、祈谷、雩祭为大祀中最重要的祭典,东西郊的日、月二坛祭祀则为中祀之首。</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君权神授的观念下,承天命,治万民,君主治民也是对天命负责,明君对于祭祀都诚敬唯谨,祭服也是宫廷中制作最精良庄重的服饰。因此染色、织绣标准也非常严格,不许有一点疏忽和瑕疵。</p><p class="ql-block">自康熙、雍正时期,清宫中衣色礼制进一步确定,雍正朝《大清会典》更明确了四郊天、地、日、月祭坛各色的服色,而石青、明黄、宝蓝、大红、月白也是清代最重要的衣色和纹彩。</p> <p class="ql-block">淡蓝色相的月白色被古人称为“月下白”,在古文献中又被称为“月色”或“玉色”。月白色不仅是夕月礼的祭服色,也是很多朝服和吉服的衣里色。</p> <p class="ql-block">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履帝位而无疚,光明也。此四字出自《易经》,高悬于皇帝正寝乾清宫的帝座之上,与之相应的是清代帝后礼服用的明黄色。</p><p class="ql-block">在中华五色系统中,五行、五方、五色形成对应体系,黄色被定为中央之色,成为至尊之彩。帝王所用的黄色明亮温暖,是高可见度的色彩,显赫辉煌。隋唐时期,黄色已成为皇帝常服衣色,而作为帝后专用服色写入制度始于明代。自东北后金建立时期,努尔哈赤就沿袭明制,将黄色作为汗王的专有之色。于是,作为帝王隆兴的背景色,黄被史官粉饰在历史传说中。</p><p class="ql-block">清初,黄色虽然确立了尊贵的地位,但是色调、色各都还不很确切,索性将黄色系中的秋香色、米色、鹅黄、柳黄等一并归入臣民禁用之例。随着王朝巩固和生产工艺复兴,服色制度才愈明确。清代服色的等级体系最明显的表现在内宫皇后、妃、嫔的服色上。饱和度、纯度、明度最高的明皇属于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使用。次一级的杏黄和金黄加入了另一重要的等级色-红色,降低了明度。再低一级的香色则是融合了绿彩的黄绿色,香色的色域很宽阔,在清宫服饰中应用多,最显雅致。</p> <p class="ql-block">黄,如日光,如大地,列于五行之中央。黄色本来是很易染得的衣色,自中古隋唐帝王起,渐为统治者服制所专断。陈桥驿一人黄袍加身,便成就三百年赵宋天下。黄色成为了代表皇权的特殊色彩,进而成为中华正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辽、金、元、清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都沿袭了以黄为尊的文化传统,清代统治者在政权建立和巩固的一百多年过程中,不断汲取和利用中华丝绸染织等物质成果和文化传统,发展和丰富黄权体系中用黄的制度。明黄、杏黄、金黄、香黄在服色礼制中等级明晰。此外还有鹅黄、米色、葵黄、秋香、韭黄、泥金等诸彩更丰富了生活,给中华衣彩带来更多光明。</p> <p class="ql-block">团纹、海水江崖纹都是从大明承袭来的传统纹样,后在清代礼制服饰上极大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团纹,饰于袍服显著位置:前后中心对称的两侧肩头,还有下摆上方膝部。 纹样常见有龙(蟒)纹、凤纹、寿字纹、喜相逢或四季花卉纹等。团纹图案自成一统,有主题,有背景,君臣一体,五色俱备,七彩争艳,金光灿然,同一团纹置于常见的各种衣色上都不违和,因为其色彩上是圆满自足的。</p><p class="ql-block">升腾的云气、翻滚的海水与屹立的层层山崖在袍下摆与臂、袖等部位演化出绚烂、激荡而充满张力的纹饰,而下摆又是衣裳最富于动感的部位。清早期阶段多为平水与升腾的祥云,清中期以后海水江崖纹在下摆越升越高,遂在翻涌的波浪下再加饰多种晕色带状的立水纹,直立的将翻涌的云水托起。下摆的海水江崖纹不仅显耀着穿在褂内的袍之华美,加强了下摆的动态效果,而且让袍通身更有垂感,成为清代袍服色彩纹样设计最成功的华彩,将中华衣斓传统的华丽装饰推向极致。</p> <p class="ql-block">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靛染历史悠久,在古代植物染工艺中成熟最早,而靛蓝又是天然颜料中固色力最好的,经受岁月的磨洗后,在众彩消褪中仍保持靓丽。这样靛蓝自然得到了关外女真部落的青睐。通过贸易,大明的毛巾布、翠蓝布成为满洲最常见的衣色。</p><p class="ql-block">原先的满洲四旗为黄、红、白、黑,后在增四镶旗时便易黑为蓝,而蓝色也是八旗官员以及护军校精锐的甲面颜色。清人如此喜欢蓝色,甚至会将龙袍上的龙纹主体纹样染蓝。三蓝晕色也成为近代最有生命力的配色风格。</p><p class="ql-block">比月白、宝蓝等色更深沉的是青色。明代所谓青色大约为深蓝色,而清代所谓“青调”更趋深邃。《大清会典》不断完善后,石青被定为官服礼制中最主要的色彩。而天青、红青、元青等也屡见宫中穿衣档、奏销档和贡单中。可以说,清代最有代表的衣色正是生生不息的青蓝,其凝重、坚毅、深沉、典正而有力,正可改用古人对太史公文章的赞美来形容:青深雅健。</p> <p class="ql-block">元青 石青 天青 红青</p><p class="ql-block">青色做为清代最经典的衣色,其色相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常见于典籍的色名有元青(玄青,避讳称元)、石青、天青、红青。这其中的天青色常见于清前期的皇帝袍服,后来宫服的褂色也多称天青。红青色则是乾隆时穿戴档中最常见的衣褂色。这些青色多多少少都是青中泛红的,可对应于古代的“绀”,即深青透红之色。</p><p class="ql-block">《清文总汇》看当时旗人对这几种深青的定义:</p><p class="ql-block">红青:绀。满语字面强调其火焰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天青:天青色,比红青色略蓝些者。满语字面更强调了靛蓝的色相。</p><p class="ql-block">石青:石青色,比天青色略蓝些者。满语字面意在浓深之蓝。</p><p class="ql-block">元青:圆青,即乌青也,元青,皂青。满语字面意为青黑色相。</p> <p class="ql-block">宝蓝色直径纱绣彩云蝠龙纹袍料</p><p class="ql-block">袍料在宝蓝色直径纱上绣五彩云、蝠、寿字、海水江崖、十二章及金龙等纹样。袍底料和绣线都用色雅正,纹样可称中期经典。</p><p class="ql-block">查乾隆朝穿戴档,天气进入夏天的五、六月,袍褂就会用这种透气性最好的“直地纱”。此袍是穿戴档中称为“金龙袍”的吉服袍,在节庆和祭拜场合穿用。宝蓝色是皇帝最常穿用的袍色之一,袍外会罩同样质地的石青(或红青)褂。</p> <p class="ql-block">有生之年居然看到了雀金裘同款!</p><p class="ql-block">嘉德中心国采与宫色展中的两件顶级工艺龙袍料:</p><p class="ql-block">一、酱色缎绣孔雀羽地金龙纹龙袍料(嘉庆):在酱色缎上通铺孔雀羽线——用丝线做线芯,外面缠上孔雀羽做成的绣线,再一点点地织在酱色缎表面共同构成底色,再在底子上绣纹祥。整体呈现出孔雀羽的结构色,历经百年仍然散发着低调华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宝玉的那件雀金裘也是这样工艺繁复、穷尽人工之极吧!难怪烧破了洞,只有晴雯拼上性命才能绣补。</p><p class="ql-block">二、宝蓝色直经纱绣彩云蝠龙纹袍料(乾隆):底料是透气性最好的直经纱,在薄如蝉翼的纱上刺绣,还需要两片对襟能对得上纹样,需要的绣工非同一般,力道要掌握的刚刚好。袍料上的纹样包括金线绣龙纹、海水江崖纹、彩云、蝠、寿字,以及十二章纹——日、月、星辰、龙、山、华虫、藻宗彝、火、粉米、黻(《红楼梦》里荣禧堂对联“堂黼黻fu焕烟霞”)。其中龙纹的金钱是用丝做线芯,然后用金箔切丝的扁金钱缠绕线芯,做成圆金线再绣,可谓极尽奢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