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赞冯和年</p><p class="ql-block">冯公笔墨妙难言,和年文风自古传。</p><p class="ql-block">一如既往心无倦,几十年间笔未闲。</p><p class="ql-block">字字珠玑皆入眼,篇篇锦绣尽展颜。</p><p class="ql-block">今朝再读君佳作,依然神韵满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草原诗词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冯和年:无锡市横云书画院名誉院长,《江南文化》总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清代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规》载:“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p><p class="ql-block">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p><p class="ql-block">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您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p><p class="ql-block">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收到了裕兴宗亲送来的丁剑华先生的新作《诗咏无锡》,震惊之余,坐在窗前拜读了两个多小时,被丁老师的创作毅力折服,被他的不懈追求感动。一诗一图,图文并茂;一诗一景,包容万物。跟着丁老师的文字,沿着丁老师的心路历程,仿佛与他一起,泛舟在梁溪之上,行走在湖光山色之中,感受着无锡这块文化热土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教授,《江南诗词》原主编沈道初在序言中写道:同乡丁剑华先生对中国的人文历史十分钟情,尤其关心和热爱家乡无锡的经济文化发展,先后出版了《一得诗集》、《余辉诗集》,并在主编无锡《钱桥街道志》的基础上,又特撰《诗咏无锡》一大诗集,用诗、词叙写和歌颂无锡悠久的文明历史,这在诗词界甚为罕见。</p><p class="ql-block">丁剑华老师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退休后,遍游无锡,用诗词记录了他的足迹,用诗词讴歌了无锡的山、无锡的水、无锡的人文历史、无锡的民俗风情。《诗咏无锡》为我们送来了春的气息,又是我们欣赏无锡美景的导游指南,值得一读,值得收藏。</p><p class="ql-block">我与丁老师也有数十年的交集,在他的诗集中也写到了我。《致冯和年先生奔波安阳抒怀万米长卷》(二O一三年六月十二日)倾心长卷北还东,走遍神州万里风。豪迎秋霜盈鬓发,酷临夏日爱书虫。为寻一字上天难,竟集千箱藏世雄。笑语悲欢有谁晓,尽皆万米抒怀中。丁老师支持我发起的“走长征路,书万米卷”活动,亲力亲为,帮了大忙。在另一首《题安阳抒怀万米长卷》这样写道:“盛世安阳百花景,诗文字画散兰馨。长卷万米集精粹,横轴千张展锦屏。传咏中华多彩韵,铸成世纪一碑铭。赠贻书院千秋鉴,翰墨永昌垂汗青。”</p><p class="ql-block">丁老师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对“贪官”、“毒鬼”、“二奶”、“赌棍”等腐朽都作诗批判。</p><p class="ql-block">《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录丁剑华老师自勉诗《爱心自年轻》,祝愿他爱心如初,快乐康健。“人老不要紧,休嫌岁月更。爱心无可灭,神魄自年轻。”</p><p class="ql-block">得到丁剑华老师的诗集,如获至宝,也收获了他的爱意和微笑,收获了他的友善和宽容,以他为标杆,老当益壮,志存高远。(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谦虚但不自卑,自信但不自大,自由但不放纵。”这是我们立身处世必须坚守的原则。“自大”者,自以为老子天下独大。从字面上看,“自大一点”是个臭字。一个人因为自大,也就变成了臭人,人们就会远离他。</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夜郎自大”的故事:《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p><p class="ql-block">汉王朝统治中国时期,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个部落,称夜郎国。某年汉使者来访夜郎国,夜郎王竟问使者:“汉朝有我夜郎大吗?”使者愕然。“只知通道,故不知汉之广大”。这就是成语“夜郎自大”的来由。</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见识越广的人越知道天下有多大,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谨慎。反之,见识短浅的人越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从“夜郎自大”的故事中,我们弄清了这样的道理:躲在狭小的天地里闭关自守,不去了解外界的情况,不去接触外界的人和事,不去接受别人的新经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那就永远不会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忍让不是懦弱,它像春风一样柔和而温暖,他不但吹散了自大和盲目,也同样带来了理解和宽容。(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转述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相信看完后一定会让你醍醐灌顶,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上前毕恭毕敬地说:“老师你好!你还认得我吗?”老师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学生说:“老师你再想想,我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p><p class="ql-block">学生继续说:“当时,你叫全班同学都面朝墙壁站着,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晴,你再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你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你的严厉训斥并给予严肃处理,从此我在班上再也抬不起头来,这将给我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事情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当你把手表归还给失主后,叫我们坐到原来的座位上继续上课。一直到我们毕业离开学校,偷手表的事从未提起。我从此奋发读书,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老师,现在你应该记得起我了吧?”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会记得起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互相尊重,为了不影响我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我也是蒙上了眼睛来搜查你们口袋的。”</p><p class="ql-block">学生听完,眼泪夺眶而出,他紧紧地把老师抱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彼此就这样默默的拥抱着。</p><p class="ql-block">给人容身的空间,给人转身的台阶,给人改过的机会。对年轻人来说谁都会有走弯路的时候,这无疑是被救了一命。人无完人,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不仅是老师的善良和智慧,更是一种崇高的慈悲境界和人格魅力。反之,也可能他的一生就从此毁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最睿智最值得尊敬的老师,真正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缅怀先烈,仲云故居,肃然起敬。应横林余巷宗亲盛情邀请,菱岸冯氏一行去冯仲云故居纪念馆,瞻仰一代英豪的遗容,聆听英烈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锡山冯氏宗谱》记载:菱岸冯氏第十一世孙范尼公迁居横林余巷,数百年来,睦邻友邦,耕读传家,走出了名人,抗联名将冯仲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民族独立和祖国昌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冯氏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1908年,冯仲英出身在江苏武进横林余巷村,是这块土地养育了他,教育了他,奠定了他做人的基础,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一个清华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职业革命家。</p><p class="ql-block">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抗日战争成为全国抗战的前哨,为了指导北满的抗日战争,冯仲云经常穿越敌人封锁区,到抗联三、六军各师、团视察,率领部队活动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1939年4月,他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后,与战友们一起纵横驰骋于黑龙江、嫩江平原上,不断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在东北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冯仲云被派往沈阳,任苏军驻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3月至1952年9月,冯仲云任东北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54年5月,冯仲云任水利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27日,冯仲云获得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毛主席亲自为他佩带了“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并热情地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是冯仲云,我知道,东北抗联的。你们抗联比我们长征还要艰苦啊!”</p><p class="ql-block">冯仲云曾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参观了冯仲云故居纪念馆,英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体现了他的大爱精神——爱家、爱国、爱党、爱人民。他忠诚坦荡、无私忘我的情怀永远激励鼓舞着冯氏后辈们。(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欣赏别人,但不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方向,更不要因此就陷入得不到的执念与抱怨中。《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走起路来毫不费力;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不用动脚也能前行;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可以来无影去无踪。它们都不知足,也都没有发现自己拥有的,正是别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幸福是什么?幸福哪里来?每个人都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认为“幸福很简单”,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心坎里。</p><p class="ql-block">林语堂(1895——1976),出生在福建龙溪(今漳州)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p><p class="ql-block">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后商量说:“结婚证书只有在离婚时方有用,我们烧掉它吧,今后再用不着它的。”一根火柴将结婚证书烧掉了。此后俩人果然相守了一生。他说幸福很简单:</p><p class="ql-block">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p><p class="ql-block">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p><p class="ql-block">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p><p class="ql-block">四是跟孩子们做游戏。</p><p class="ql-block">林语堂的幸福观给人以启迪:只有内心充满温暖与爱的幸福才会透出光的色彩。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失意时的一次鼓励;幸福是绝望中的一回挽救。幸福,是你莫过于同时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幸福,就是有个懂你的人。</p><p class="ql-block">幸福与我们时刻相伴,在平淡的生活中,不奢望,不攀比,不妒忌,像林语堂那样,有一颗平和的心过简单的生活,向善、向阳,微笑每一天。(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丞相,早年随生母被父亲赶出家门,寄居在洛阳之龙门山的一个寺庙里。他年轻时,曾与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饱尝人间苦楚,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寒窑赋》是吕蒙正的警世名篇,其中有这样的名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世上有一副最穷的对联就是出自吕蒙正之手。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副对联被称为史上最穷的对联。</p><p class="ql-block">怎么个穷法?二三四五缺一(衣);六七八九少十(食)。横批南北无东西。合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能不穷吗?吕蒙正还把这副对联写出来挂在自家门前。</p><p class="ql-block">吕蒙正在考取功名前,穷困潦倒柴米无依向亲戚朋友拆借,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便写了这副穷联来自嘲。</p><p class="ql-block">后来吕蒙正中了状元,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朋友,都前来道贺巴结,他便又写了一副对联:“旧时饥荒,内亲外戚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张三李四皆来锦上添花。”一番话说的来客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吕蒙正为人宽厚正直,为官也清正廉洁。没人敢在他的面前行贿,耍猫腻。于是这副当初最穷的对联,也成为他人格最高尚的称赞。</p><p class="ql-block">无欲则刚,无私无畏。有一次宋太宗元宵节设夜宴,吕蒙正等人侍宴。宴会上宋太宗说一堆自己的功绩,简而言之就是如今太平盛世、安居乐业都是自己的功劳。这时吕蒙正站起来说:“天子所在的京城,各种人才物产都聚集在这里,所以才显得十分繁华,但在京城外几里的地方,就有许多人因冻饿而死去,还有很多人不得饱暖,天下还没有像陛下说的那样繁荣,愿陛下放远目光,戒骄戒躁,励精图治,那才是天下百姓的福份。”(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仁,亲也。仁的核心是爱人,待人友善,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p><p class="ql-block">转述一个真实的故事,献给人正心正,人善心善之人。</p><p class="ql-block">当年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了个遍,就是不见病情好转,就停了所有的药。</p><p class="ql-block">一天康熙出门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个小药铺,只见一个40多岁的男人在那里秉烛夜读。药铺郎中见有客来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眛,只因我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发痒,遍身起红,不知是何缘故,先生能否给我一看?”郎中说:“好!”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时山珍海味太多,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而已,以致发痒。”说着便给了个方子说:“煮水百斤,放入缸内,待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便可痊愈了。”郎中见康熙有些疑色,便笑着说:“阁下放心,我绝不讹你钱财,这药方你拿去一用,治不好我分文不收!”</p><p class="ql-block">康熙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3日之后,果然全身不痒。第四天,就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见康熙面带笑色,便知其大病痊愈,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看样子是给我送药钱的呀?”“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吧。”郎中笑着说:“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分文不取,如今呀,见你病好了,我仍然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轩昂,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p><p class="ql-block">请问阁下你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说:“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也。”郎中一听高兴的说,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多次科考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得一小药铺,勉强度日,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来个鲤鱼跃龙门。康熙说道:“赵兄啊,榜上无名,脚下却有路。以你高超的技术,我可以力保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鲤鱼跃龙门了吗?”“进皇宫当御医虽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百姓治病,非我所愿!黄兄你若是他日发达了,便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房,也不枉我白给你看病一场啊。”</p><p class="ql-block">康熙一听,毫不犹豫的说:“若要是建药堂,取何名为好呢?那就叫“同仁堂”吧,你我同仁一场啊!”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顺了一张字条又盖上了印章。第二天,赵桂堂拿了字条来到内务府衙门,太监总管对他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p><p class="ql-block">赵桂堂这时才如梦初醒。果然没过几日,一座大药铺便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开业之际,康熙皇帝还亲自前来祝贺。从此,这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p><p class="ql-block">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仁者大爱,必有福报。(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学、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用三句话讲完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第一句话:“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是李叔同在读完《左传》和《汉史精华录》后吟出的诗句,彼时的李叔同是津门富贵公子,每日学习礼仪,熟读圣贤书,名门清规戒律,唤醒了他内心的反叛精神,觉得人生过得很快,就像那个要西沉的太阳一样。那荣华富贵,就像青草地上的寒霜转瞬即逝。15岁的李叔同感叹着生命短暂名利云烟,开始珍惜自己的人生,他的精彩人生也从此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第二句话:“涉世,以慎言为先。”</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最早出自《格言联璧》,李叔同用这句话描绘年轻时候的自己。李叔同25岁时脱离了传统家庭的束缚,闯荡于上海十里洋场,加入了城南文社,流连于灯红酒绿。看惯了名利场的他,了解一句话能成事,但也能坏事,于是他谨言慎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凭借他出色的口才,在十里洋场出尽了风头。</p><p class="ql-block">第三句话:“以舍为有,则不贪。”</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是李叔同在晚年留给自己的,也是留给世人的。38岁的李叔同脱去了长衫,就好像脱掉了自己前半生那些功名利禄。他将收藏品赠予友人,把金石古玩封存于西冷印社,他告别了自己的好友和学生,把自己的钱财都寄给了天津的家室,还有自己的日本籍妻子,然后只身一人前往了杭州的虎跑寺,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李叔同放弃了自己曾珍视的一切,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人生最大的富足就在于敢舍。</p><p class="ql-block">这三句话很像我们的人生,小时候我们被告诫一寸光阴一寸金,长大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里摸爬滚打,学会了少说话多做事,而等到中年之后,更多的是我们放弃了那些很浮华的东西,去追寻内心的平静,所以这或许就是弘一法师一生的故事,也或许是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做事从心起,看淡一身轻,忍让一步,渡己一生。(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近日,《江南文化》第二期面世,纸质版的和电子版的同时与读者分享,总会有一段文字让你心动,总会有一些故事让你铭记。</p><p class="ql-block">感恩冯梅的坚守,感恩冯其庸学术馆新老馆长的厚爱,感恩符志刚先生的热心指点,感恩丁一老师的精心编排,感恩学坤、金涛、幽草、雨晨、芝萍、晓红、云龙、文华、洁凤等文友的不吝赐稿,众人相帮,才有幸见到这江南春天里的“一枝花”。最让人感动的是幽草(陶涧生)先生的鼎力相助,为《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铭记幽草先生的俯肺之言:“我也是半个文化人,支持文化事业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常州文友王汉林是《江南文化》的忠实粉丝,他善诗能画。有人问他:你的画落款为啥常写“汉林于江南”?他自信的回答:“自古江南多才俊,江南是读书人的精神故乡。”</p><p class="ql-block">江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江南水乡,体现了道家“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而佛家思想中“珍惜现世”的“早晚复相逢”的三世观,更令江南多了一层情义与婉约。所以才有那么多读书人奔赴江南,在江南的风里雨里、花开花落里寻找栖落心境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圣经》中这样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天真无邪阳光可爱。新版《江南文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还要母亲温暖的胸怀和甘甜的乳汁;《江南文化》还是春天刚出土的幼苗,还要阳光和雨露,还要大地的滋养;《江南文化》还是学走路的幼儿,还要热心人的搀扶和引路。</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为文化艺术而献身的童心不会改变,因为艺术的修养我们会变得更年轻更充满生机。文化人要有敢为的勇气,要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要有无需提醒的自觉,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p><p class="ql-block">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至感动自己。发扬“用一根针挖一口井”的愚公精神,坚持每一天的写作,坚持每一月的新刊,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坚持一定会成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好事就不去做。</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有一次中山君宴请城中的士大夫,司马子其也在座,中山君分羊肉羮没有分给他。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讨伐中山国。中山君被迫逃亡。逃亡途中,有两个人拿着刀尾随着他。中山君回过头来对两个人说:“你们要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家有老父,有一次饿得要死,你拿出壶中的食物给他吃。在我父亲临死的时,他曾说:如果中山有战争,你们一定要以死相报。因此,我们追赶到这里,愿为您而死。”中山君听后仰天叹息说:“施恩不在多少,在于他正当困危之时;结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心。我因为一杯肉羮而使国家灭亡,以一壶饭得到两位义士。”</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告诉人不可忽视细小的事情,大事业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p><p class="ql-block">“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尚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重读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3岁丧父后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也格外自律,每日勤学苦读,终成正果。</p><p class="ql-block">微博曾发起过一个调查:人生十大遗憾之事。排在首位的,就是未能珍惜年少时光认真读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p><p class="ql-block">曾从大学退学去送外卖,几年后又参加高考重返校园的王威,在回望自己的经历时,诚恳地告诫人们:“人生能倒着走的话,可能每个人都能走得很好,但是现在人们都不能倒着走。如今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出现在你们面前,希望大家引以为戒。”</p><p class="ql-block">读书的苦只是一时的,生活的苦却是一辈子的。在该读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只能换来一生的底层和卑微。</p><p class="ql-block">待到年岁渐长,被生活的鞭子抽得遍体鳞伤,才会真正明白那句“不读书,就会一点点丧失生活的选择权。”</p><p class="ql-block">任何时候,读书都是你进入社会时最有用的入场券,是你笑对人生的最大底气。</p><p class="ql-block">“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坚持不懈,勤奋读书。牢记先贤的遗训,以“勤”为荣,以“苦”为乐,多读书,读好书。(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讲一个“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晋朝的旌阳县曾有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名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姓们见他如神仙一般,便称他为“许真君”。有一年,因天灾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这些金子补足了百姓们拖欠的赋税。</p><p class="ql-block">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头一点使石头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事物。也说“点铁成金”。</p><p class="ql-block">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孟浩然》:“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微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会使文章变得更精彩。</p><p class="ql-block">《西游记》第四回:“我那师父,呼风唤雨,只有翻掌之间;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却如转身之易。”(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这里的“良药”喻指“忠告”。药虽然是苦的,但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忠实的劝告往往是不顺耳的,但对行动有好处。</p><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不要瞧不起下级或同僚,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或许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你有很大的启示,或许他们不起眼的一个举动,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抗日根据地延安最艰苦的时期,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开幕,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当选为副议长(后经毛泽东提议,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在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这一提案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以质胜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个提案不少人不能接受,毛泽东力排众议,欣然接纳李鼎铭先生的“忠告良策”:“不管什么人,不论是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此后,不仅陕甘宁边区实行了“精兵简政,而且党中央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党所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去。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负担,帮助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度过了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做人也是如此,要学会虚心,乐意听取别人逆耳忠言,虚心才能使你的事业走向成功,虚心才能让你的人更完美。(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论语》里孔子的名言,意思是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p><p class="ql-block">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韩信,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杰”之一。年轻时家境贫困,早年落魄,过着乞讨的生活,曾有“胯下之辱”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在韩信家乡淮阴城,不少年轻人看不起他,有一次,当地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胆小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只见韩信稍作思考,便俯首趴下,默默地从那年轻屠手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围观者哄然大笑,韩信忍辱默默离去。</p><p class="ql-block">韩信抱负于身,以家国社稷为己任,忍得住众目睽睽之下小人的侮辱,耐得住心头的无比仇怨,终遂报国之愿。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会碰到与你过不去的人,有些时候会让你思绪纷乱,手足无措。有抱负的人,有志向的人,就得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必计较那些繁枝小节,不必理会那些流言蜚语,“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人想吃梅,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干舌燥,热得不想赶路。曹操忽然计上心头,对士兵们说:“看!前边不远处有一个梅林,赶到那里咱们吃梅子吧!”士兵们听了想到梅子的酸味,口水直流,也不那么渴了,大家一鼓作气终于走出了大荒原。</p><p class="ql-block">望梅止渴故事中的曹操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克服了将士缺水的困难,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还告诉大家,一个人只有对前景充满信心,抱有希望,才能激发动力,引发其努力拼搏的决心并付诸行动。相反,如果我们看不到希望,没有目标,就会失去信心,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更谈不上逆流而上。(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p><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句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中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p><p class="ql-block">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吟诗表达满腔悲愤,体现了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作出公证结论。</p><p class="ql-block">很欣赏这样一段话:人生两大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自己想要的;知足自己拥有的。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读懂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看穿所有,却依然向往美好!(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杵臼之交”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p><p class="ql-block">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苦于无钱,便脱下书生的衣服到长史吴祐家去干舂米的活,挣点钱去求学。吴祐见他与众不同,便与他交谈,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才能,便不顾身份、地位,和他在舂米的木棒和石臼前交上了朋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后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官员。吴祐与公沙穆杵臼之交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菜根解味》:“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p><p class="ql-block">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最好利用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事情做一些准备,等到忙碌起来就会有受用不尽之感;当平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为日后的担任艰巨工作有所准备,等到艰巨工作一旦来到才会有应付自如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没有任何人看见的地方时,也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襟,如此才能使你在众人面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意思是,想把事情隐瞒,结果欲盖弥彰,反而暴露。这俗语的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积攒了三百两银子,时刻怕别人偷去,便把银子装入箱子并上了锁埋在屋后的墙脚下,并在墙上贴上纸条,写上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件事,被隔壁王二知道了,他趁着夜色把整箱银子挖走,也在墙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张三第二天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恍然大悟,然后报官去了。</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张三和王二绝对算是两位“奇人”,一个告知银两线索,一个主动揭发自己,实在是蠢得有些离谱。“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后来就比喻由于做了某些蠢事想隐瞒真相,最后因为画蛇添足,反而暴露了真相。从此,这则故事也为民间广为流传。(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说的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荣辱的分寸。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多藏必厚亡,甚爱必大费。”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惨痛的代价;过于追求荣华富贵,必定会引来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进京之前,特意找祖父曾玉屏请教为人处世之道,他的这位文化程度不高,但阅历非常半富的祖父说: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但不可傲,不可贪大求全,要能进退,那就完美了。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非常敬重,当然,祖父的这番嘱咐,他记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日后,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意为“求缺”,告诫自己要知足,懂得知止。曾国藩一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因为得宠而飘飘然,不因为大权在握而骄奢淫逸。</p><p class="ql-block">不少人将名利、财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特别是一些有权势者,总是抵制不了诱惑,到处伸手捞钱,贪污收贿数额巨大,令人咋舌与震惊,最后落得可悲的下场。</p><p class="ql-block">“抱残守缺”的道家思想,成为了曾国藩的座右铭,也为后人敲响了立身处世的警钟。(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人心不足蛇吞相”缘自寿县地方掌故:</p><p class="ql-block">传说从前有蟒蛇精违犯天条,被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适逢寿州城内秀才梅生路过,将小蛇带回家中喂养,小蛇逐渐长大,梅生便将蛇放生在北山丛林。</p><p class="ql-block">一日,梅生在大街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榜告天下,能治好皇太后病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一命,今天我将报答。”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蟒蛇道:“当今皇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皇太后病。”见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梅生手持利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p><p class="ql-block">梅生进京治好皇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贪心不足之辈,念其救命之恩,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浑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来。后演绎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如果贪心过重,最后将没有好下场。(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所以古达人,一意坚自持。魔鬼虽百万,敢犯堂堂师!</p><p class="ql-block">忧乐喜怒,人所未尝无也;多忧伤神,多思伤志,过乐伤守,喜极气散,怒极气畜而不下。”</p><p class="ql-block">养生以什么为根本?那就是元气不能有亏损。元气失守,怎么能炼成金丹?因此古时候通晓道理的人,牢固地把握元气,自持精严。如此一来,无论有多少外邪,又怎能够侵犯我这牢不可破的身心!</p><p class="ql-block">忧、乐、喜、怒,这些情绪,人人都会有,但过多忧郁会伤害神志,过多思虑会伤害心志,过度欢乐会伤害守持,喜到极处气机就会散失,怒到极处气机就会郁积而不通畅。(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世界读书日,读好书,长知识,增才干,走遍全世界。</p><p class="ql-block">世界读书日全称“全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版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读书日看来“名正言顺”。</p><p class="ql-block">首届全民阅读大会23日在京开幕,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p><p class="ql-block">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垄亩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的“最大爱好”。</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求贤的通道。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在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p><p class="ql-block">牢记先贤遗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4月22日晚,蔡瑜老师发来语音微信:“冯老师,报告你一个好消息,这次我得了白玉兰配角奖,与你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在本届白玉兰戏剧奖各奖项角逐中,无锡市锡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锡剧“梅派”等三代传人蔡瑜以《珍珠塔》中“陈翠娥”一角获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这是继2013年王子瑜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蔡瑜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提名奖后,时隔10年无锡市锡剧院的演员再度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珍珠塔》是锡剧最具代表的经典传统剧目之一,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因为锡剧《珍珠塔》的闻世,人们熟悉了王彬彬、梅兰珍等老一辈艺术家。剧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表姐“陈翠娥”的行为感人至深。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住坟堂屋与母亲相依为命。为求功名,去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暗中赠传世之宝珍珠塔,以资助方卿刻苦读书。后方卿果中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一曲道情唱出了他心中的悲喜,也唱得姑母羞愧不已。有情人终成眷属,方卿与翠娥终结连理。</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家蔡瑜,也有一颗爱民悯民之心,贴近百姓,为大众而创作,为大众而唱戏。蔡瑜老师作为锡剧“梅派”第三代传人,饰演“陈翠娥”一角,三十多年来,这个角色伴随着她一路成长,通过舞台上千百次的动情演绎而日渐成熟。</p><p class="ql-block">获奖后的蔡瑜老师动情地说:“我深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需要用一生的成长去努力攀登的。文艺能够塑造人心,创作者要养德修艺。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会继续孜孜不倦、刻苦努力、博采众长,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去打动观众,回馈观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锡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为繁荣锡剧事业而坚守一生!”</p><p class="ql-block">白玉兰花圣洁高雅,需要一颗纯净的心去拥抱这份美好的事业。艺术家们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广大观众创作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与君同唱“赠塔”曲,感谢“表姐”一片情。</p><p class="ql-block">为蔡瑜老师点赞,恭喜她事业有成,期盼能够欣赏到她和她的团队奉献的更多更好的精彩节目。(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南宋王应麟《三字经》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p><p class="ql-block">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p><p class="ql-block">玉石的质料最为美好,要是不经过一番辗磨雕刻,就不能成为贵重的玉器。人要是不经过一番刻苦学习,仍然是不懂道理的野蛮人。所以作为子女的从小就要开始接近师长和朋友,学习待人处世的礼貌,因为懂礼仪是做人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以俭得之,以奢失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p class="ql-block">崇尚节俭,能得到许多益处;奢侈腐化,则会亡国败家。</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喝一碗粥,吃一碗饭的时候,应当想到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经过农夫千辛万苦种出来的;它们来得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但要感激他们的辛劳,更要珍惜他们辛劳的结果,不可以把食物浪费,更不可以随便糟蹋。</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穿衣服的时候,看到半段丝,半缕线,即使那么少的一点东西,我们也要常常思念到物资的生产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应当珍惜。(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孙铭真人曰: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今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玄寝鸣云鼓,晨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p><p class="ql-block">孙铭真人说:大怒会伤气,多思太伤神。神志疲意心也容易疲劳,气机衰弱疾病就会缠身。不要大悲大喜,要均衡饮食;不要在晚间喝醉酒,不要在早上发脾气;晚间在亥时上床休息,早上起床漱口中唾液吞下,这样邪气就很难侵犯自己,精气自然充满全身。如果不想生病,要经常节制吃葱蒜等辛性食物:喜悦快乐安定神志,珍惜气机保全人的平和的纯阴纯阳之气;不要说长寿夭折是宿命,其中的关键在于各人的修行。如果谨守这些道理,就可得长寿之道。(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五一节”前夕,收到西安伟年哥的微信,告诉我他在陕西省教育系统“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感言征集活动获得二等奖。我分享了他的喜悦之情,也为他在教育园地上的丰硕成果倍感骄傲。</p><p class="ql-block">我与伟年哥从小相依为命,孩童时代是在战乱中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走进了学堂,得到了政府和乡亲们的救济,得到了老师们的关爱和资助,让我们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从张华小学(原新华小学)到锡山高级中学(原无锡县中学),我们兄弟俩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亦兄亦师亦友。1963年,我考取了无锡县中学高中,伟年哥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从此,我们相聚甚少,他18岁离家,至今已80高龄,一直在大西北工作,一直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在“五一劳动节”之际,转发伟年哥的《一位老教师的感言》,以飨我的亲友并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教育系统老龄工作委员会“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感言征集活动征文:</p><p class="ql-block">《一位老教师 的感言 》</p><p class="ql-block"> 西北大学</p><p class="ql-block"> 外国语学院</p><p class="ql-block"> 冯伟年</p><p class="ql-block"> 常常有这样的事,当我正埋头工作时,或正在校园漫步时,突然手机响了,</p><p class="ql-block">或是在上海工作的一位毕业生发来短信,要我帮她翻译一段话,因为她马上就要为老总做商务谈判翻译;或是北京的一位研究生,要我帮他写一份出国读博的推荐信,证明他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情况。收到这些短信或电话,我总是立刻答复、热情帮助,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我以能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而感到骄傲,也为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记得我这位老师而感到由衷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从教 40余年,我始终遵循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信条,尽心尽职,默默耕耘,教书育人,锲而不舍,也可谓桃李满天下,记得我在武汉大学外文系进修时,一位教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读完一段课文时,他总是说“Thank you.”下课时,他总要亲自擦完黑板后才离开,一次不落。三十多年来,我不管在哪里教书,也是擦完黑板才离开教室,这也成了习惯,或许也在默默影响着我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不管带什么课,不管是给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生上课,不管一个班有20</p><p class="ql-block">人,还是 200 人,作业总是全收全改,这种做法 30 余年不变。</p><p class="ql-block"> 我深信,教师的一句话,一次鼓励,甚至一个笑容会影响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教师是知识的启蒙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生活在学生中,我将变得更年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冯伟年,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中国译协2014年授予“我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p> <p class="ql-block">《曾子全书》载:“与君子游,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p><p class="ql-block">和君子交游,就如走入放置香草的室中,芳香浓郁,时间一久就闻不到香味,那么嗅觉就被香草同化了;和小人交游,就像走进鲍鱼的市场,腥臭四溢,时间一久就闻不到臭味,那么嗅觉就被臭鱼同化了。因此,君子对于离开或结交朋友是很谨慎的。(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草原诗群》管理团队:</p><p class="ql-block">总顾问: 武洲</p><p class="ql-block">顾问: 高荣球.周绿森.孔帷幄</p><p class="ql-block">总编: 郭俊</p><p class="ql-block">副总编:月言.</p><p class="ql-block">编委: </p><p class="ql-block">王海玲. 月言</p><p class="ql-block">佛心. 风行客</p><p class="ql-block">诗词审稿:月言</p><p class="ql-block">现代诗歌审稿:</p><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