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仇家鹄</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主席率领紅军渡过黄河东征,途经陕西榆林清涧县袁家沟,适逢大雪,挥毫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千古诗篇《沁园春 . 雪》,大书镌刻“江山如此多娇”。</p> <p class="ql-block"> 陕西榆林,是历史文化名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御匈奴,派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驻守上郡(榆林),把秦、燕、赵长城连成一体,宛如一条长龙的古长城横亘77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巍然屹立的古长城和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黄河;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一一红石峡,有“塞上碑林”之称,诞生于榆溪河畔;座落在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处的万里长城核心景点“镇北台”,是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迹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美誉。</p> <p class="ql-block"> 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有薪火相传的红色记忆:陕北革命的策源地,陕北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她就像百川汇聚的一股涓流,托起了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多年浙江嘉兴南湖上的红船。</p> <p class="ql-block"> 追寻红色足迹,我们去了延安,又来到了榆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耳畔电台总是响起关于“毛乌素沙漠”的报道。《人民日报》作重点介绍,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样,植树治沙战天斗地。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是“山川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的荒漠,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榆(林)靖(边)公路,130公里路程有近80公里穿越毛乌素沙漠。</p> <p class="ql-block"> 为探究毛乌素,我们自驾导航搜寻榆林毛乌素沙漠,行了很长路程,显示已抵目的地,可除了小块裸露沙地,印象中的广袤沙野无迹可觅。车辆七弯八拐,杳无踪影,只有树木和覆盖的草地。终于遇见一村民,连忙上前打听,他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千里迢迢从南京赶来的我们,言语中流露出欣喜的神情:“这里就是毛乌素,但是沙漠经过治理,巳经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镜头推回到1959年,不屈不挠的当地人民就在毛乌素沙漠周边大力建造防风林带,开始了人类对沙漠抗争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得毛乌素沙漠流沙“止步”生绿。</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毛乌素沙漠已经一路侵蚀到了榆林市郊半公里外,而在本世纪初,榆林市50公里以内再也看不到流沙了。所有的流沙都变成了今天的草地、林地和良田,光是农田就开辟了160万亩。而且绿地面积越来越大,堪称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固沙绿化的功臣一一沙柳,可像割韭菜一样的习性再生,而且每年“平茬复壮”,平茬砍下的枝条热值和煤相当,沙漠转眼变成了一片绿色煤田。</p> <p class="ql-block"> 植树造林可阻挡风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还能提供木材等。我国森林面积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7%,低于世界平均数22%。树木和绿色植物的本领是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能“自动调温清声(降噪),光合作用吐出对人体有益的氧气,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作“生命之色”。</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长征的突击者,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不懈努力,植树造林养育树苗,如今毛乌素沙漠中的树木可绕地球54圈,植村治沙者称得上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这里诞生了很多值得人们铭记的植树英雄:石光银、宝日勒岱、乌云斯庆、殷玉珍、王果香、盛万忠、王有德、白春兰、牛玉琴……</p> <p class="ql-block"> 劳动最光荣,无私奉献的人群里,又以石光银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不计回报,凭个人之力,用了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长的沙漠边缘带种下了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英雄二字,当之无愧!建党100周年,石光银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位居全国首次颁授的29名“功勋党员”之列。</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播出了“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的视频,作为曾经的中国第五大沙漠,如今的治理率已经达到了93、24%,并且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逐步减少着沙漠的面积,这意味着几年之后这片沙漠即将消失。</p> <p class="ql-block"> 沙漠是一道风景,但是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大地披上绿妆,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利国利民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不枉此行,见证了壮举,确是可喜可贺。对此欢欣鼓舞,虽然没能看见沙漠,但是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变成绿洲,何尝不是件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 如今郁郁葱葱的树林,谁曾想这里曾是一片沙漠,70年来,榆林人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张建龙赞扬说:“中国的治沙经验是从榆林走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