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字上图下)</p> <p class="ql-block"> 那年正月,在稀稀拉拉的炮竹声中,村里来了陌生人,还是一家子。不知怎地,这消息都是孩子们先知道的,並迅速传播到全村。娃娃们告诉大人,这户人家跟以前来的那些人不一样,父母却叮嘱子女,以后要少去,这家人是“新生队。”</p><p class="ql-block"> 1969年落户乌兰木都大队的新生人员及家属有:一队刁树贵一家;二队龚兰芳一家;四队林木万一家;五队芦龙楷一家。</p><p class="ql-block">乌兰木都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一、一队刁树贵一家</p><p class="ql-block"> (一)、刁树贵先生其人</p><p class="ql-block"> 刁树贵先生祖籍山东,解放前系国民党29军(军长为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著名的“大刀队”即出自该部)军医官。根据解放后被异地服刑的经历来看,应为国民党县团级及以上的军政人员。其家族为世传中医,到刁树贵先生为第四代。刑满释放后,政策不允许回原籍,政府安排赴巴彦淖尔盟中滩劳改农场就业,允许家属来农场落户团聚。名曰“新生”,实际仍属劳动改造对象。1968年农场移交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新生人员被二次发配,其中部分人员离开尚能吃饱饭的巴彦淖尔被遣送到经济较为落后,交通更为不便的伊克昭盟杭锦旗沿河地区。这批人千里迢迢从温润富庶的江南来到塞外苦寒之地,头上又戴着劳改释放犯的帽子,人人谨慎小心,每日低头干活,很少与社员交流。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群众专政的年代,淳朴善良的村民们也很少歧视、为难他们。时间久了,与社员们逐渐熟悉起来,他们也用其一技之长为村里、为村民排忧解难,服务乡里。刁树贵就是用他的医技治愈了一队的大青马,当年的一队是乌兰木都最穷的生产队,这匹瘦马却是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那个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甚至社员们养猪、羊、鸡都有数额限制,村民们自留畜有了病,年近古稀的老刁也是随叫随到,手到病除。特别是治好了“牧区大寨”之一的敖楞乌素大队书记拉布珠尔的黄骠大走马,让老刁的美名在黄河南岸杭盖大地传开了,牧民们牵着牲口从百里之外的牧区慕名而来。从此,社员们对刁兽医刮目相看。老刁用他的精湛医术赢得了地方上人们的尊重,后来村委把他全家搬到大队居住。七十年代初刁树贵先生一家受邀返回乌拉特前旗落户黑柳子公社。1975年刁树贵先生仙逝。</p><p class="ql-block"> 事隔50年,我们今天才得知,刁树贵先生乃世传中医第四代,解放前后行医50余年,在刁氏前辈中医医疗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以筋骨疼痛与内科疑难杂症擅长,使刁氏祖传中医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九七三年应内蒙医院外科主任,著名骨科权威金久斗教授特聘邀请前往内蒙医院讲授中医学术及临床验证治疗半年之久,现内蒙医院内部珍藏骨科二号处方(主要针对关节炎、类风湿)即刁树贵先生所授。</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刁树贵先生医兽不(不敢、不能)医人,实属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或纵有通天本领,难有登天之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是刁树贵先生一生之憾。</p> <p class="ql-block"> (二)、刁树贵先生的子孙们</p><p class="ql-block"> 刁树贵先生三子一女,长子刁保田,当年已跟随其学医,似已婚;次子刁保海,在格其补拉小学时与段富、冯栓柱同班。成此文时我们几个同学还回忆与保海的校园往事,今日得知保海同学上世纪八十年初已西行,令人惋惜,令人唏嘘;三子刁保和;姑娘名字不详。</p><p class="ql-block"> 刁树贵先生一生宏图难展,抱憾而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建国以来的“地富反坏右”中的冤假错案得到彻底平反者,真正获得了新生,刁树贵先生的儿女们也终于盼来了扬眉吐气、抬头做人的好时代。落实政策后,刁氏第五代传人均从事医疗行业,先开诊所、后设医舘、再建医院。从小得父亲真传的三兄弟中医理论基础深厚,中西医结合医术日渐增进,治愈患者遍及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口耳相传中声名鹊起。杏林之家不仅将中医的基本理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也将高尚的医德、行医准则和治病救人的良好家风继承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长子刁保田,刁氏世传中医第五代传人。对刁氏世传方剂之一“骨痛增生消”长年潜心专研、辨证论治、临床验证,在前辈的基础上再次调整配方,又衍生出五种方剂,即“骨痛增消A、B、C、D、E型,更有针对性和实放性。</p> <p class="ql-block"> 巴彦淖尔市临河刁氏中医院。现第五代传人刁保田已退休,偶有疑难杂症时方出手。医院现交由第六代传人刁智刚、刁智俊、刁智华管理服务。</p> <p class="ql-block">刁智刚医师</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巴彦淖尔市临河刁氏中医院,刁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刁智刚大夫在接诊。 (李永森摄)</p> <p class="ql-block">临河刁氏中医院患者赠送的部分锦旗 (李永森拍录)</p> <p class="ql-block"> 三子刁保和,生于1958年,曾任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政协委员,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副理事长,中国名医论坛会员。刁保和自幼师承深研中医学,以骨病专科研究为特攻,数十年来,经临床验证,对骨病专科、医治疑难病例上万例,无有不效,给骨质增生、颈、腰椎间盘突出、痛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解除身体病患的痛苦。尤以颈椎腰间盘突出,更具有明显独特的疗效,有效率可达90%以上,打破西医需手术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刁保和数年来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总结先辈之精华,结合现代之先进,对骨病患者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疗法。2012年在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开设刁氏医院,谁知天不假年,人不遂愿,令人痛惜。现刁氏医院由刁氏世传中医第六代传人刁智猛、刁智慧掌门。</p> <p class="ql-block"> 二、二队龚兰芳一家</p><p class="ql-block"> 龚兰芳,广东深圳人。二队人称其为土匪出身。服刑后,在巴盟中滩劳改农场劳动改造,1969年正月被遣散至伊盟杭锦旗杭锦淖公社乌兰木都二队。其子龚振雄,精于电器修理,家兄张金良收音机就是此人修好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迁回深圳,据二队乡亲说父子已故。</p> <p class="ql-block"> 三、林木万先生一家</p><p class="ql-block"> 林木万先生广东揭阳人,原国民党军队后勤上校。解放后进监服刑、巴盟中滩劳改农场劳动改造,1969年正月遣散至伊盟杭锦旗杭锦淖公社乌兰木都大队四队。女儿林吉军,1951年生,初中文化,1972年与四队社员刘矦元结婚。八十年代初林木万先生平反后,林吉军被安排乡政府上班,爱人刘矦元进农电工作。</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克昭盟盟委统战部人员下乡看望慰问统战人士,林木万先生与亲家以及在家的子孙合影。前排抱小孩者为林木万老先生夫妇,后排右一林吉军、右二为刘矦元。</p> <p class="ql-block"> 吉军大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刘矦元,家庭出身贫农,小学文化,为人诚实厚道,凡事爱动脑、肯钻研,参加工作后,在干中学、学中干,农电人都说他是个“别”人,这个“别”不是说他别扭,而是说他有特别之处,几年功夫就成为农电糸统的工作骨干和顶梁柱。</p><p class="ql-block">幸福的一家人 (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右二林吉军。)</p> <p class="ql-block">2024年国庆,参加庆典活动后的林吉军。</p> <p class="ql-block"> 四、五队芦龙楷一家</p><p class="ql-block"> 芦龙楷,广东潮州人,解放前芦为漁把(工)头,捕魚技术好,加之为人仗义,凡事好打抱不平,在漁工、漁民中威信极高。因漁霸欠漁工工资久讨不付,芦带漁工索要不成,群情激愤的漁工失手打死了漁霸。解放后,漁霸的儿子当了县长,找老芦偿命。法院认为:漁霸虽有错在先,但罪不至死。在广大渔工、渔民纷纷作证下,芦仍被判刑十年。服刑八年后,释放至中滩劳改农场劳动改造。对家乡失望至极的芦龙楷老人,不愿踏上潮州半步,但不能没有家庭和亲情,1960年无奈的老伴带着三个女儿千里寻夫来到塞外河套地区与芦团聚。1969年正月被遣散至伊盟杭锦旗杭锦淖公社乌兰木都五队。女儿芦茹叶,1951年生,初中文化。</p><p class="ql-block"> 芦茹叶回忆:1969年正月初二是一个极其寒冷的一天,是郭虎赶着大车把我们一家五口(两个姐姐已出嫁,两个弟弟是在中滩劳改农场出生的。)从中滩劳改农场接到五队,借住在苏彪家的土房子。乌兰木都是块风水宝地,前有绵延库布其黄沙茫茫,后有滔滔黄河水天然屏障,别说走出去,飞出去都难。只有一条路,找个贫下中农结婚扎根吧。1969年我与独贵塔拉公社独贵大队云姓青年订婚,是年该青年应征入伍,反嫌我家庭出身不好,遭退婚。和津生的对象也没成,主要是让运动给搞怕了,坏分子的女儿嫁个右派分子的儿子,这不雪上加霜、煤蛋儿上泼墨,永远见不到阳光洗不白嘛。后与解放队一青年成婚,在乌兰木都五队正好居住一年,刚刚把社员们认个全,就搬迁到独贵解放大队。而今姐妹仨都在内蒙古,两个弟弟回了广东汕头。多年以后我爸这个龙的传人终于想开了、释然了,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老芦家的根终究留在了广东。</p><p class="ql-block"> 张金良回忆:芦茹叶的母亲王老太太是个好裁缝,当年给我做了件条绒褂子样式新颖还挺合身。芦茹叶也是个心灵手巧的女子,编织的毛线衣服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喜欢。</p> <p class="ql-block"> 五、一件与本文有关的往事:他乡遇故知</p><p class="ql-block"> 1993年金秋的一天,我单位体育用品商店星林经理来电话,说有一香港客商来包洽谈合作事宜,客人与伊盟有点缘源,要我见见,晚上一起吃个饭。席间,我发现这位港客特别注意倾听我说话,並有点小兴奋。一会他端着酒杯敬我酒,並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回答说伊盟人。他又接着往下问,当我说到是杭锦淖公社时,他激动的问我,你还记得公社拖拉机站那个新生队的赵荻秋吗?我说大名鼎鼎,认识呀,我还记得他们家的儿子叫海实子。他一下子就抓住我的手:我就是海狮呀!接着他又迫不急待问了我公社的老领导王来祥、秦文忠,他的老师鲁呈祥、同学王玉水,他的干妈一家等近况,我也一一作答。原来七十年代末他们返回广东,八十年代又全家迁往香港。这次回国来内蒙古,一是考察内地市场,洽谈商务,但主要还是秉承赵荻秋老先生之意,重返伊盟,看望感恩领导、乡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治安形势一度不好,车匪路霸横行,这海狮离开内蒙古已20多年,大概是港澳台报纸、电视等媒介看多了,今踏入包头再前行便望而怯步。去与不去踌躇间,今天意外他乡遇故知,不由得喜出望外。第二天,我在单位要了车,陪海狮回到了杭锦淖公社,见到了当时主政杭锦淖的公社书记鲁呈祥等领导,而后又在包头郊区找到了他干妈一家並联糸到了他青梅竹马的同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林吉军回忆:赵荻秋老人不仅精通机械、电器,会驾驶各种车辆,且才华横溢,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编剧、导演、作曲、指挥无所不能,当年确是中滩农场大名鼎鼎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1956年内蒙古拖拉机训练班学员在巴盟中滩农场实习,不知哪位是赵荻秋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