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登上这段长城,是在七年之后。中国长城遗产网上的“亚家庄段”长城,包括亚家庄1-12号敌台、1-34号马面、1-9号烽火台及1-10段挡马墙,全部在太行峻岭之中,属明长城真保镇紫荆关路“宁静安下”。当年,以“宁”字为首编排序号,即所谓的“宁”字号长城段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亚家庄段长城分布图</h3> <b>1 上山之路</b><br> 本次活动,改由杨家庄镇东张家庄上山。这是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现在还有点晋察冀老区的味道。记得辛海老师的游记里说这里有个三官庙,所以一下车我就招呼着小分队寻找。其实不用寻,一眼就能定位,那棵古松太过沧桑,也太过显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东张庄的古松与小庙(南向)</h3> 这是一座河边高地上的小庙,正脊、硬山,板瓦坡顶,面阔一间、进深二间。面南的是道教的“三官”塑像,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面北的是观音像,既坐莲花又披红袍。南面墀头楹联,“三官赐福风雨顺”“消灾除厄信则灵”;北面“佛光普照吉祥地”“慈悲喜舍利人天”。庙前有块功德碑,上刻“三官庙”及“始建万历九年,2008年重建,统筹:范刚、高红爱。统办:范静。吉时立”等字样,似新以红漆勾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东张庄三官庙(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东张庄三官庙功德碑(南向)</h3> 快追队伍,下坡河边。此为拒马河支流,正有浊水哗哗地奔突。队友们踩着水中几块活动的石块过河,我也从包里掏出登山杖,没想到这个关键时刻坏了!多亏前面已经过去的卷柏,把她的杖递送过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踏石过河,队友提供</h3> 还是树棵子及杂草疯狂的时节,上山的路很不明显,前队要边走边探。左钻右攀,渣土往鞋里掉,落叶往脖子里灌,还有酸枣刺扎手扯衣服,这条上山路很虐很艰苦。经过一小时十二分钟的攀爬,终于上到墙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荆棘中的攀爬,队友提供</h3> <b>2 怀念沙飞</b><br> 上墙竟是总结楼,大家遂在此复拍经典抗战影像《战斗在古长城》的“总结楼”。两次到此,活动都是主打复拍经典。但俺不想复拍,只想全程穿越。但也总结一下:“东面上山,不如西边好上。”不过,在此应该怀念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晋察冀画报》的创办者“沙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沙飞</h3> 其实,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12年5月5日出生。幼年就读于广州,1936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抗日战争爆发,这个热血书生投笔从戎。1937年底,沙飞在晋察冀正式参加八路军。他走上了沙场,但他的武器是照相机。他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了八路军百团大战,特别是战斗在古长城、打击侵略者的照片,日寇扫荡实施“三光”暴行的照片,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的照片,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抢救伤员的照片,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将士与人民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的照片,还拍摄了国际友人和反战同盟的工作与活动照片,甚至是抗战胜利后张家口工厂恢复生产的照片。而这之前,他还拍摄了《我最后见到鲁迅先生的一天》及《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这些照片,无疑已成经典。尤其是《战斗在古长城》组图,最为军事迷、长城迷们所敬仰和喜爱。<br> 据有关资料,1940年秋,八路军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涞(源)灵(丘)战役中,涞源县东团堡歼灭战相当激烈。战斗于9月22日晚8时打响,八路军第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三团(团长丘蔚)对东团堡之敌发动攻击。战斗空前惨烈,日寇甚至施放毒气。“三团的指战员们戴着浸过水的口罩,前仆后继勇猛冲击。最终,“日寇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队长甲田率残兵投火自焚。日军除1名朝鲜籍翻译投降外,其余全数被歼,无一漏网。”<br> 消息传来,人心振奋。东团堡战斗胜利后的第二天,经杨成武司令员批准,沙飞带领一个排的战士登上孟良城南的长城,选择三个地点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上”、“战后总结会”、“东团堡大捷欢呼”等珍贵的历史照片,并发表在当时的《晋察冀画报》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战斗在古长城上,源于网络</h3> 墙迷们,大多知道“战斗在古长城”这几张老照片。所以,大家冲上长城,纷纷抢占“机枪阵地”、“欢呼楼”、“总结楼”,模仿当年八路军的姿势留影时,我也很兴奋,但我不想参与。<br>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知道有个叫李××的摄影师用兵偶复制的方式复拍了沙飞的这几幅作品,并在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以一组《战地摄影经典作品》获荷赛肖像类三等奖。对此,我表示愤慨。驴友们得瑟得瑟,全无功利之心,权当过家家嘛。而以兵偶复制方式,甚至“原来照片上的两个战士变成了三个,多出一个拿刺刀步枪、吹冲锋号的战士。原本相片中架机枪和持驳壳枪的身影,也在李××的创作下身姿也多了些猛虎下山的气势。”这不仅是篡改,简直就是亵渎。所以,当队友们沉浸于角色荣光和复拍趣味之时,我只能在心里向英雄致敬,并默默地走开。先去拉抽屉,从南端开始记录这段经典的长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去拉抽屉(南向)</h3> <b>3 拉个抽屉</b><br> 亚家庄段长城南向过山险,与同属“宁”字段的大湾段相邻。从上墙到登顶,攀升100米,够费力气。驻足山顶,虽有雾笼罩,能见度不良,但前面的两座马面在望。近处清晰的是33号马面(涞源50号马面),远方朦胧的是亚家庄34号马面(涞源51号马面),都是毛石台体,都已坍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亚家庄34号马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亚家庄33号马面(西南向)</h3> 更远的山巅该有亚家庄9号烽火台,但为云雾遮掩,那才是亚家庄段长城的终点。不过,我们此行反穿,由南往北,序号从大往小递减。大部分队友不拉抽屉,早已北向孟良城。基于时间关系,我便止步于亚家庄32号马面(涞源49号马面),作为此行第1台。此台位于山顶,海拔1212米。其顶部残留少许垛墙,资料中的“残留旗杆石”未见。此台西侧百米,该有亚家庄8号烽火台,也因雾未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亚家庄32号马面(南向)</h3> 此行第2台为北向下行半坡的亚家庄31号马面(涞源48号马面),海拔1194米。其顶有垛墙,且留有部分垛口及射望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亚家庄31号马面(北向)</h3> 继续沿墙下行,有石阶踏步,下面是亚家庄30号马面(涞源47号马面),海拔1169米,记此行第3台。其东北角有一正一歪的两块旗杆石,墙体内侧有水嘴石一个。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亚家庄30号马面(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亚家庄30号马面的旗杆石(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亚家庄30号马面内侧水嘴石(东北向)</h3> <p class="ql-block"> 通常,地形陡峻,才可以借险为墙;地形平坦,长城建筑则越密集而高级。下面是和缓的山梁蜿蜒,开始了亚家庄段的敌台设置。此行第4台为亚家庄12号敌台(涞源134号敌台),海拔1147米。此台南立面1门2窗,门居中、窗两侧;北立面1门3窗,门东1窗、西2窗,“遗产网”里“南北两侧墙体中间辟门,左右各辟一窗”有误。另,西立面4孔箭窗,存水嘴石一个;楼顶及东立面坍塌,可谓残楼。内部“中室+回廊”的“回”字格局,仅西廊道筒拱完整。门口有石门槛,门、窗、通道券脸均双券双伏,但部分通道被坍掉的砖块堵塞。此台西侧,应有亚家庄7号烽火台,当时未见。</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俯瞰亚家庄12号、11号敌台(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亚家庄12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亚家庄12号敌台西廊道(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亚家庄12号敌台东廊道(北向)</h3> 继续下行,不足百米是此行第5台的亚家庄11号敌台(涞源133号敌台),海拔1138米。此台南、北两面各一门三窗,门均配石门槛,北门东二窗西一窗,南门东一窗西二窗,东、西两面各四窗。西墙较完整,残留一个石水嘴,砖拨檐三层,中间夹“菱角”。内部还是“回”字格局,中室及部分廊道的筒拱坍塌。门、窗、通道的券脸均双券双伏,但廊道的少上层伏砖。沙飞的老照片上,此台还有铺房山墙,可谓昔非今比。之所以不足百米设两座敌台,是因为之间有垭口存在,需要墙体和火力封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亚家庄11号敌台及北侧长城(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亚家庄11、12号敌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亚家庄11号敌台中室及东、西通道(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亚家庄11号敌台东廊道(北向)</h3> 过11号敌台,北向偏西约百米,是此行第6台的亚家庄29号马面(涞源46号马面),海拔1135米。此台毛石垛墙上残存垛口和射望孔,但西南角坍塌。其南北两侧均有台阶衔接,西南有挡马墙。著名的老照片《战斗在古长城》的背景是亚家庄11号、12号敌台,故有“射击楼”之称。我以为,当年拍摄时,阵地位于11号敌台与29号马面之间,机位则在29号马面,面向东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亚家庄29号马面(南向)</h3> 稍向右转,墙体继续下行,约百米处是亚家庄28号马面(涞源45号马面),海拔1116米,为此行第7台。此台也已坍塌,内侧已成坡状。此为墙体拐点,由西北转北向,下面是个小型垭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亚家庄28号马面(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亚家庄28号马面及其北侧长城(西北向),2017-3-4</h3> 小垭口北坡向上,是亚家庄10号敌台(涞源132号敌台),海拔1119米,记此行第8台,实际是上墙起步第1台。至此,南山拉抽屉结束。<br><br><b>4 告别经典</b><br> 此为沙飞的“总结楼”,也称“会议楼”。此台仅存西南角及西立面南窗,还有残缺不整的南通道、东通道及一截西廊道。如此破败,与当年的老照片影像太难以对号入座。从老照片上看,台门有立柱石,楼顶有垛墙且射望孔齐整,尤其是门口两侧的“收复失地”四字更令人振奋。如今,失地收复了,但墙却大失特失了,呜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亚家庄10号敌台(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亚家庄10号敌台(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战后总结会,源于网络</h3> 北向约百米,是此行第9台的亚家庄27号马面(涞源44号马面),海拔1119米。此台平面矩形、立面梯形,但垛口、射望孔无存,且西立面严重膨鼓。在此西北向眺望,背景与另一张机枪阵地的老相片相似,其拍摄机位应在附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亚家庄27号马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射击阵地,源于网络</h3> 稍有上行,“欢呼楼”来了。这是亚家庄9号敌台(涞源131号敌台),即此行第10台,位于小山包上,海拔1134米。现残存部分东南外墙及中心室西、北残墙,推测为“回”字格局。从现存残墙茬口看,此台南、北两面各一门二窗,门居中、窗两侧;东、西两面各四窗。其形制与“欢呼楼”老照片一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亚家庄9号敌台(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亚家庄9号敌台(西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东团堡大捷欢呼,源于网络</h3> 至此,我们走过了经典复拍地段,不由地想起沙飞的女儿,王雁大姐,我曾经的博友。眼前,跳出了她在博客发表的沙飞更多遗作,比如《插箭岭战斗》(又名《八路军指挥所》)、《八路军攻克平型关》(又名《长驱出击》)、《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等作品,甚至跳动着沙飞的诗句:“我有二只拳头就要抵抗/不怕你有锋利的武器、凶狠与猖狂/我决不再忍辱、退让,虽然头颅已被你打伤。”“虽然头颅已被你打伤/但我决不像那无耻的、在屠刀下呻吟的牛羊/我要为争取生存而流出最后的一滴热血/我决奋斗到底、誓不妥协、宁愿战死沙场。”“我决奋斗到底、誓不妥协、宁愿战死沙场/我没有刀枪,只有二只拳头和一颗自信的心/但是自信心就可以粉碎你所有的力量/我未必会死在沙场的,虽然我愿战死沙场。”<br> 可是,走上沙场,并自信“我未必会死在沙场的,虽然我愿战死沙场”的沙飞,真的没有死在沙场,竟然是死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悲乎!<br> 这个在中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都称得上“划时代的人物”,竟然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枪杀日本医生,被判处死刑而执行枪决,终年38岁。据说,执行命令的士兵,在枪口对准沙飞之前,先给他敬了一个的军礼。<br> 后经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撤消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但人死不能复生,这个仅用十来年的时间就制造了那么多经典的经典人物,真是“生得传奇,死得离奇”。<br> 经典相片无法复制,无法复制的还有人生。经典依然在,沙飞已走远,几乎消失在了历史的最深处……<br><br><b>5 前往孟良城</b><br> 9号敌台往北,墙体向东兜出一定弧度,下坡再上坡。垭口两侧,各有一座马面。先是亚家庄26号马面(涞源43号马面),为此行第11台,海拔1116米。其外凸较少,且西、南两面坍塌,容易忽视。这次就漏了,在上次的相片里才有发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亚家庄26号、25号马面(南向),2017-3-4</h3> 相隔不过20米的25号马面(涞源42号马面)海拔1111米,是此行第12台,几乎就在垭口,要比26号宽大且更显外凸。当时还和萧老师说,这是孟良城一带地势最低的垭口,必是“宁静安下”12隘口之一,但到底是哪个呢?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上到了山顶、抵近24号马面时才发现丢了一座马面。当时以为,图37中夏老师与盘古所在的是26号马面,其实是25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亚家庄25号马面(北向)</h3> 从垭口北向上行,坡度陡然增大,着实很费力气,又是一番折腾。爬升50米以上,终于抵近山顶。上面是此行第13台的亚家庄24号马面(涞源41号马面),海拔1164米。马面不是外凸,而是东向探出,在短墙端点。如此,其西侧便是墙体三岔,西向是宁静安城堡北墙,西南为该堡南墙。萧老师走北墙去寻残碑,我走南墙去观城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亚家庄25号马面北坡(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亚家庄24号马面(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宁静安城堡单体建筑分布</h3> 两墙顺山势下行,兜出个新月形后,于西侧山包西坡再度汇合。这个新月就是宁静安城堡,也就是当地俗称的“孟良城”。其城门就是亚家庄8号敌台(涞源130号敌台)所在,海拔1122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41 亚家庄8号敌台(西南向)</p> 《四镇三关志》载,“宁静安下,隘口十二。”“宁静安口,正城一道,极冲。”前一句,是说作为九边十一镇之真保镇之紫荆关路之宁静安营,下辖十二隘口的防守任务,包括水峪口、鹰捕岭口、黄草安口、蜂儿沟口、李贤沟口、薄头安口、宁静安口、北岸沟口、吊驴崖口、五虎岭口、门关口、聂门口。宁静安营,“嘉靖二十九年设把总官一员,主兵三百三十六名,客兵二千二百五十二名。”“兵器二千六百六十七件,火器五千三百九件。”如此规模,宁静安营竟比白石口营、乌龙沟营都多。但宁静安下,不过“边城三千三百一十丈,空心敌台二十五座、附墙敌台四十二座”,却配备如此强大的兵力火力,概因地位重要。宁静安作为真保镇长城核心地段,又是夏防时临时镇城浮图峪的左翼,还是路城紫荆关的门户,确有必要加强防御。<br> 再说后一句,是指作为一个隘口,地形开阔、平漫,建有一道正城,即宁静安城堡。此城东西长约二百米、南北宽五十米左右,向南面拱出新月形,东西各有高地牵角,之间地势南倾。高低不同的几块台地四周各有碎石垒砌的残墙,大概为当年营区划分。之所以俗称“孟良城”,是当地传说“北宋大将孟良、焦赞曾在这里驻兵打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西望宁静安城堡</h3> 不是传说的,是《畿辅通志》载,“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戍。”“城堡现存一座砖砌券拱南门,门额上原嵌有石匾,据说上刻‘重险’二字,今门匾已无。”有说门匾上款“分守参将上谷李彦勋”,下款“万历四年季春立”,现藏于涞源县文保所,有机会要去看看。<br> 眼前的城门上部坍毁,想必当年该有楼阁座落,现只余规整大条石砌就的基座和少许青砖墙体。五块券石拱起券脸,砖拱门洞深厚。券顶之上,确有砖墙凹槽,为拆石匾所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宁静安城堡城门(北向)</h3> 这便是此行第14台了,其西侧马道上有旗杆石一块,另一块却在墙外碎石之中。我以为旁边那长条形石块可能是宁静安的残碑,霍哥专门下去察看,结果失望。为找那两块关帝庙残碑,不少队友连午餐也顾不得,忙着在树棵子里、乱石堆上四下搜寻,我也嚼着月饼到处踅摸。看着半小时过去了还无收获,遂拍了些堡里的旧物走了。不过,后来有队友终于找到了一块,在此点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宁静安城堡旗杆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宁静安城堡的老物件(门槛石、碾盘石滚、水嘴石、石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宁静安城堡的残碑,队友提供</h3> 在此多一句,有文说“以宁静安城堡为分界,南面的长城称宁静安段,敌楼编号以‘宁’字打头;北边长城称浮图峪段,敌楼编号以‘浮’字打头。”对此,本人持反对意见。我以为,宁静安长城与浮图峪长城以我们此行下山的“孤山”分界。所以,下面走的还是“宁”字号长城。<br> 还上南墙,墙外不足百米的亚家庄6号烽火台不见。沿墙西南向上行,不远处就是此行第15台的亚家庄7号敌台(涞源129号敌台),海拔1129米。此台基础底部被碎砖、渣土掩埋,约有20层卧砖显现。其中心室虽断墙残留,但形制不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亚家庄7号敌台(西南向)</h3> 由此,墙体拐向西北。毛石马道变窄,走来小心。不足百米,迎来亚家庄23号马面(涞源40号马面),海拔1116米,西、北两面坍塌,记此行第16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亚家庄23号马面(西北向)</h3> 继续西北向,略为上行,前面是亚家庄6号敌台(涞源128号敌台),海拔1122米,记此行第17台。此台也残毁不堪,与7号敌台相当,不明形制。此有宁静安城堡北墙前来相交,形成三岔墙体。作为此行第18台的亚家庄22号马面(涞源39号马面)就在北墙东向约百米处,功课知整体坍塌。时间关系,不再抽屉。另,西侧有亚家庄6号烽火台,一并略过。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回望亚家庄6号、7号敌台(东南向),2017-3-4</h3> <b>6 攀登最高楼</b><br> 继续西北向,稍向下行,约60米处为此行第19台的亚家庄21号马面(涞源38号马面),海拔1111米。此与24号马面相似,整体为伸出墙体的四方台,和主线墙体成“T”字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亚家庄21号马面(西北向)</h3> 由此,墙体转而北向,继续下行。至垭口,高压电杆处为亚家庄20号马面(涞源37号马面),海拔1097米,记此行第20台。其台体坍塌,成慢坡状。不用说,如此宽漫的垭口必为宁静安下12隘口之一,具体不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亚家庄20号马面(南向)</h3> 过垭口,墙体剧烈爬升,半坡处有此行第21台的亚家庄19号马面(涞源36号马面),海拔1118米。其台体方正,外凸明显,向北坡度更大。攀爬期间,驻足小憩,回首发现云雾涌动,引得队友纷纷狂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亚家庄19号马面(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长城云雾(南向)</h3> <p class="ql-block"> 上到山顶,竟无台体,却有东北向一小段短墙,而主线往西,先下后上,攀向“最高楼”。这是一段大坡度、碎石上的爬升,石块松动,走来费力也劳神。在此,感谢队友绿窗,分给我一根杖,为本人安全行走保驾护航。这次雾大,看不出多远,便专心致志地爬。而上次在此,几番回首,不仅长城动感十足,而且一眼可见近二十座台子,超过了浮图峪的串珠楼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眺望最高楼(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回望云雾(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回望孟良城附近长城,2017-3-4 </h3> <p class="ql-block"> 所谓“最高楼”,海拔1182米,这是就亚家庄段长城上的空心敌台而言,而有些马面和烽火台已经超越。此为亚家庄5号敌台(涞源127号敌台),即此行第22台。此台顶部坍塌至门、窗起券位置,廊道与中室内有砖块、碎石及渣土淤积。但看得出内部“回”字格局,东一门三箭窗,门靠南侧;北一门二箭窗,门居中、窗两侧;南三箭窗,西四箭窗,残券脸均双券双伏。由于能见度不良,西南向的亚家庄5号烽火台不见。此为拐点,长城将转向北。</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亚家庄5号敌台西廊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亚家庄5号敌台(南向),2017-3-4</h3> 下面是此行第23台的亚家庄18号马面(涞源35号马面),海拔1174米。其台体方正,残留少许垛口墙,北侧有水嘴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亚家庄5号敌台北侧长城(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亚家庄18号马面北侧水嘴石</h3> <b>7 鲜花马道</b><br> 北向下行,坡缓但坍塌的马道难走,约百米处有堵残墙大幅左倾,摇摇欲坠。此墙北侧,即亚家庄4号敌台(涞源126号敌台),海拔1168米,记此行第23台。此台南、北立面各一门三箭窗,门偏东,券脸脱落,但上存台匾的砖枋子,下留压肩石、立柱石和门槛石;东、西各四箭窗,均双券双伏。三层砖拨檐还是中间夹菱角,东、西各有两个石质石水嘴。内部仍然“回”字格局,中心室北侧设梯道口,相当宽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亚家庄4号敌台(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亚家庄4号敌台中室及梯道天窗(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亚家庄4号敌台西廊道(南向)</h3> 接下来,墙体向东兜出弧线后转向西北,先后有三座马面。我们最期待的,就是亚家庄17号马面(涞源34号马面),为此行第24台,海拔1158米。此台保存较好,残留垛口墙、望孔和石水嘴;楼顶南侧存留旗杆石两块。但最大的看点在马面东侧,城墙下有便门一处,为“夜不收”专用。此门相当狭小,北侧进,弯腰尚可;南门出,必须爬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3号敌台和15-17号马面(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亚家庄17号马面及暗门(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亚家庄17号马面的射望孔(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亚家庄17号马面暗门(南向)</h3> 亚家庄16号马面(涞源33号马面)是此行第25台,海拔1141米,台体方正,残留少许垛墙。马面西侧存旗杆石两块。这是一段相当漂亮的墙体,不仅走势遒劲,且有暗门、旗杆石、射望孔装点。但眼下雾霭浓厚,不能远观其美,只得近赏野花。这是一段鲜花摇曳的旅途,我等却是无心赏花的人,赶路要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亚家庄16号马面旗杆石(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回望4号、5号敌台(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亚家庄16号马面的花儿</h3> 此行第26台的亚家庄15号马面(涞源32号马面)海拔1141米,破烂不堪。不特意找,很难发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亚家庄15号马面(东南向)</h3> 西北向100米余,迎来亚家庄3号敌台(涞源125号敌台),海拔1143米,记此行第27台。其南立面一门三箭窗,门偏东,配门槛石及门栓孔石;北立面坍塌,只存西窗;东、西立面各四箭窗,均双券双伏。顶部垛墙仅东北角残留,另有少许铺房残留,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吐水口。内部依然“回”字,梯井置于中心室西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亚家庄3号敌台(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亚家庄3号敌台南门(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亚家庄3号敌台中室(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亚家庄3号敌台内柱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亚家庄3号敌台北侧水嘴石</h3> <b>8 连续马面</b><br> 出3号敌台,北侧马道上有石水嘴,于鲜花围拢之中。西北向约60米,有此行第28台的亚家庄14号马面(涞源31号马面),海拔1141米。其南立面坍塌,顶部垛墙残存。下面马面还多,甚至比敌台多得多。这种反常现象说明此段长城颇受重视,针对旗下隘口以大量马面一再加强防御力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亚家庄14号马面(南向)</h3> 稍有起伏,继续西北向约百米为亚家庄13号马面(涞源30号马面),即此行第29台,海拔1144米。此台依山险而建,由毛石抹灰砌筑。顶部残留垛墙,垛口间设射望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亚家庄13号马面(西北向)</h3> 之后几经辗转腾挪,墙体上相断迎来亚家庄12-7号马面(涞源29-24号马面),即此行第30-35台。其中,12号1133米,11号海拔1146米,一下一上,都坍毁严重,期间马道有踏步,遇两组旗杆石;10号海拔1135米,留存较好,有垛墙及射望孔;9号方正,海拔1137米,虎皮味道较足;8号与9号之间垭口,上行的8号海拔1131米,垛墙及射望孔明显;7号海拔1133米,距8号很近,现已坍毁,成漫坡状。由于天气不良,看的与拍的都是模糊且阴郁的图像,其实这是段相当劲爆的墙体,劲道与动感十足。本想再拍些龙腾虎跃的光影,可如天气太不给力。而且,细雨光临,相机入包,专心致志地走,安全是第一要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亚家庄12号马面(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亚家庄11号马面(北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81 亚家庄10号马面(西北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亚家庄9号马面(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亚家庄8号马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亚家庄8号、7号马面(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亚家庄13号马面至5号敌台(东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亚家㽵12号马面附近墙体(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亚家㽵10号马面附近墙体(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亚家庄8号马面及北侧墙体(北向),2017-3-4</h3> <b>9 两座敌台</b><br> 不足千米,却用了一个小时,才来到亚家庄2号敌台(涞源124号敌台)。此行第36台,海拔1155米。其南、北立面各一门三箭窗,门靠东,为上砖券脸、下“压肩石+立柱石+门槛石”组合;南北各四箭窗,双券双伏。楼顶残存垛墙及射望孔,砖拨檐还是三层夹菱角。内部“回”字格局,中室南侧设砖阶梯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亚家庄2号、1号敌台(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亚家庄2号敌台门槛海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 亚家庄2号敌台梯道天窗(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2 亚家庄2号敌台西廊道(南向)</h3> 此台西向,偏南有亚家庄3号烽火台,偏北有亚家庄2号烽火台。如此天气,还能望见,实在难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93 亚家庄3号、2号烽火台(西北向)</p> <p class="ql-block"> 南门退出2号敌台,西侧下墙绕行,再度上墙,间隔50米左右,先后有两座马面。其中,此行第37台是亚家庄6号马面(涞源23号马面),海拔1140米,顶有垛墙及射望孔,旁边有两块一对的旗杆石;此行第38台的亚家庄5号马面(涞源22号马面)海拔1142米,台体坍塌。</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4 亚家庄6号马面(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5 亚家庄5号马面(西南向)</h3> 西北向50米,是亚家庄1号敌台(涞源123号敌台),海拔1153米,为此行第39台。此台西墙北侧辟门,南侧二箭窗;北墙一门二箭窗,门居中;南墙四箭窗,东墙二箭窗。如此配置,赖于此为拐点。另楼顶无垛墙,但砖拨檐较好,南北两侧各存两个残石水嘴。内部还是“回”字格局,北廊道南墙设对向两蹬道,但残缺严重,加之有雨湿滑。虽然马道与楼顶几乎平齐,登顶方便,但从蹬道下楼困难。于是,退回石臼处东侧下墙,绕行进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6 亚家庄1号敌台(西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7 亚家庄1号敌台东侧石臼(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8 亚家庄1号敌台中室及蹬道(西南向),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9 亚家庄1号敌台中室、南北通道及双梯道(南向)</h3> <b>10 艰难下撤</b><br> 这是此行最后一座敌台,前面还有四座马面。此时已是16时10分,但天气暗淡,要抓紧时间。出敌台西北向约60米,遇亚家庄4号马面(涞源21号马面),为此行第40台,海拔1133米,台体方正,但垛墙无存。再70米左右,遇亚家庄3号马面(涞源20号马面),为此行第41台,海拔1143米,台体坍塌,遗存无多,但存旗杆石。此为拐点,墙体由西北向转北偏东,约百米遇亚家庄2号马面(涞源19号马面),为此行第42台,海拔1140米,其顶长方,南立面坍塌,也有旗杆石。继续北向,稍向上行,至此行第43台也是最后一台的亚家庄1号马面(涞源18号马面),海拔1152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0 亚家庄最后一段墙体(东北向),2017-3-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1 亚家庄4号马面(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2 亚家庄3号马面(东北向)<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3 亚家庄2号马面(西向)<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4 亚家庄2号马面旗杆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5 亚家庄1号马面(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6 亚家庄1号马面旗杆石</h3> 由此,墙体转向东北并急剧下降,至对面绝壁至。这是一段艰难的行程,石头活动,地面湿滑,每一次挪脚都小心谨慎。终于,垭口处见到了领队说的布条,可以左侧下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7 下陡坡,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8 孤山断崖,队友提供</h3> 下墙后,便是丛林里的大坡度下行。疏松的土质、积存的腐叶,加上雨水的浸湿,什么鞋也不防滑。当时忘了,我背着冰爪呢,这个迷糊!这个时候,必须胆大心细,有石头扒石头,没石头抓树枝,当然要试试石头是否活动、树枝是否承重。实在不行,臀降。为此,有的队友裤子破了,也在所不惜。<br> 总算是平安降落到了河滩上,但打过雨的石头走来也不容大意,想提速困难,但夏老师和盘古跑跑颠颠地前头走了,这就是体质差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9 峡谷里的巨石</h3> 终于走出那条大峡谷,这才知道我们下墙的那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孤山。我们就是由此走向浮图峪的,过河也顾不得再寻什么亚家庄1号烽火台。从离开最后一座敌台,已近两个小时;下墙后的出山,竟也一个小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0 遇河过桥(西向),队友提供</h3> 天真的黑了,雨也下得急了。紧走慢赶,18时15分上车。这才知道,后面还有队友,他们戴着头灯、打着手电下山,多么令人担惊受怕。还好,20时左右全体上车,顺利返京,竟然还赶上了地铁。司机兄弟,谢谢啊!<br> 简单小结:用时8小时12分,行程10.3公里,爬升529米,走读了12座敌台(1、2、4、11号整体较好,3、5、8、9、10、12号明显残缺;6、7号整体坍塌,空心不存)、31座马面(33、34号远观拉拍,22号放弃)及相关墙体。主要看点:回字结构、砖阶蹬道、城门门洞、虎皮墙、披水石、旗杆石、门槛石、水嘴石、射望孔、垛口、柱础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1 六只脚轨迹</h3> 注:除注明相片来源或拍摄日期的,其余均为本人本次拍摄。由于天气原因,本次相片影像太差,遂从上次相片中选择部分用来说明长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