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居杭城二十年,虽始终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肤浅层面,但凭籍发乎于心之好,也曾多次打卡省博的武林馆、孤山馆、之江馆,却从未曾走进杭博,只知吴山脚下有杭州历史博物馆,却不知她早已于2009年12月与吴山博物馆合并为杭州博物馆,并于2012年1月23日正式开放(北馆)。十二年来,从未踏足,实在惭愧。</p><p class="ql-block">7月的一个周末,友人相约。隔着半个杭城,平日难得一见,珍惜每一次相聚,一番细细斟酌,选择吴山脚下。一来地铁口,有交通之便;二来这里有博物馆,酷热之下,无疑甚佳;三来高银街、河坊街、中山南路以及大井巷等,处处有美食,处处都是“约会”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杭州博物馆。不必拘泥于同一时点,各自随性出发,随性观展,最后汇合,交流心得,不亦说乎。</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众多,大出我意料。</p> <p class="ql-block">水晶杯/Crystal cup</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口径7.6厘米,底径5.2厘米,圈足高2厘米,通高15.4厘米</p><p class="ql-block">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战国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水晶杯器口微敞,平唇,杯壁斜直,底圆,圈足外撇。整体呈喇叭状,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通体平素、造型简洁、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世纪90年代,出土水晶杯的墓葬所取木炭标本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测定,墓内所出的陶瓷器标本送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定,实验室测定数据同器物推定年代相符,大约为战国中晚期。</p><p class="ql-block">从矿物来源看,水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出产,如江苏省东海县,自古就有水晶开采,出产的水晶硬度高、质纯净、体积大。这些本土矿藏的存在,为体量较大的水晶制品产生,提供了原料基础。</p><p class="ql-block">中国使用水晶制器的历史悠久,最晚至春秋时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这些水晶器物采用圆雕工艺,比单纯的钻孔和弧面打磨更为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虽然水晶在地质学上属石英,硬度为摩氏7度,是宝玉石中硬度较高的品种,但这对于玉石器加工技术已进入鼎盛阶段的战国时期来说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玉器加工的关键工具——砣(tuó),它在材质上进行了革新,加之金刚砂之类的中间介质的使用,使玉石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水晶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水晶古称水碧、水精,有说法称古人认为口含水晶可以止渴。战国时期,水晶因其质地纯净透明而受到人们喜爱,常被雕琢成佩饰。战国1号墓出土的水晶杯从造型上看,便于手握,握感舒适,使用方便,可用以盛水或酒。水晶杯出土的战国1号墓,还出土了玉璜、玉虎等彰显地位的成组配饰,依照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来看,墓主人可能是高等级贵族。</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佩</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半山石塘第19号墩出士 </p><p class="ql-block">杭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蜻蜓眼琉璃饰件</p><p class="ql-block">Glass eye-bead pendant</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杭州半山石塘小溪坞战国1号墓出士</p> <p class="ql-block">该器为盘口,长束颈,圆鼓腹,圈足。口沿至颈部有条形四系,颈部泥条贴塑一条盘龙,龙身扁平,并有窑工用指甲戳印出龙鳞。通体施青釉,底部无釉。</p><p class="ql-block">罂,本指小口大肚之瓶,用来贮水盛粮。隋唐时期多出土于墓葬之中,作为明器陪葬。使用盛放粮食谷物的瓶罐作陪葬品源自汉代,象征性的表示亡者之魂能享用食物,不至饥馁,从而得以安息,具有鲜明的民间信仰意义,从大量考占资料来看,使用粮罂碎葬并无特殊的阶级性,是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一种葬俗。</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海鳌山形瓷笔架 </p><p class="ql-block">笔架呈山子造型,由一海鳌驮四座山峰构成,第二个峰顶端塑有一月亮,其他山子塑如意云。左面塑一海鳌,仰首,口微张,内空,可注水。山峰上均饰有如意云纹,鳌旁有翻滚的浪花。应该是独占鳌头之寓意。神话故事中的海中巨鳌也指权威。整器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青白釉,釉面滋润光亮,胎釉结合紧密,底部露胎,呈浅米色。</p><p class="ql-block">元代窖藏及墓葬中所出土的青花瓷器均以碗、盘、瓶等实用器为主,而文具类瓷器较为稀少,是研究中国早期青花瓷发展史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青花,是用氧化钻作颜料,在瓷胎上绘画,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元代的青花瓷器普遍成熟,主要产地是江西景德镇窑,器物胎质多粗率,釉色白中泛青,晚期器形高大,使用从伊斯兰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钻料,发色浓郁,纹饰繁密,画面精致。</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月映梅纹瓷爵杯</p><p class="ql-block">仿青铜爵造型。内壁金彩绘梅花月亮图案,通体施宝石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开始烧造高温蓝釉瓷器的实证。因为烧造难度较大,蓝釉瓷器在全国范围内的元代窖藏中发现极少,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蓝釉描金,是名贵的瓷器品种,其烧制过程包括两次入窑:第一次入窑烧制成蓝釉器,出窑后再在蓝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并二次入窑低温烘烤而成。</p> <p class="ql-block">元·龙泉窑粉青釉·瓷觚</p><p class="ql-block">杭州朝晖路市商业局储运公司出土</p><p class="ql-block">高20.7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7.5厘米</p><p class="ql-block">杭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青瓷花觚为仿青铜觚造型。喇叭形口、圆唇外翻,长颈,筒形直腹,胫部外撇,下有圈足。颈部饰四组刻花蕉叶纹,边缘出筋,腹部与胫部各有四条扉棱,棱面呈锯齿形。颈肩、腹胫交接处各饰两道弦纹。胎体白净,厚重坚致,通体施粉青釉,釉面滋润,色泽淡雅。</p><p class="ql-block">内部有金属内胆,可能是用于插花时起到收紧花束的作用。传统的式样也因此被改进,四边出戟(ji)、四边饰扉棱的瓷觚便是元代出现的新造型。</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物介绍均来自杭博</p> <p class="ql-block">将西湖元素引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观展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公交记忆,K155路(像极了“KISS”),一条充满“爱”的公交线路,曾经演绎了多少杭城故事,记得停开之际,一度上了杭报头版。</p> <p class="ql-block">民间百万收藏计划</p> <p class="ql-block">打卡南宋书房</p> <p class="ql-block">走过御街</p> <p class="ql-block">中山南路尽头的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找一家心仪的餐厅,在靠窗的位置看人来人往、城市繁华。</p> <p class="ql-block">小酒怡情,店家自制的低度青梅酒,清香清爽。一瓶酒,三个人,把酒叙情,时光静好。</p> <p class="ql-block">饭后,沿着大井巷逛一逛,路过铁手咖啡制造局,不妨再来一杯咖啡。</p> <p class="ql-block">聚会之时,博物馆难免走马观花,未能尽兴,8月的一个周末,一个人专程再来。</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路径,直接从北馆进</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卵白釉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卵白釉龙纹瓷高足杯,器形为撇口,圆弧腹,高圈足外撇。除足底外,通体施卵白釉。杯身与圈足系分别制作粘接成器。内底一周弦纹内印芙蓉纹,内壁印双云龙纹,龙圆睛、昂首、细颈,四爪或五爪,身披鳞片,蛇尾,龙身瘦长,头尾处各有一颗宝珠。其中几件,在纹饰间相对印有“福”“禄’等文字。</p><p class="ql-block">卵白釉,因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名“卵白釉”。又因其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瓷器,以其印花纹饰中多有“枢府”铭,故名“枢府瓷”。枢府瓷在元代宫廷用瓷中占有重要地位,流行印花装饰,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常见器形有盘、碗、高足杯等。部分内壁模印“福禄”“福寿”“太禧”等款。朝晖路储运公司出土的这批卵白釉高足杯,属典型的枢府瓷,印有“福禄”款识。</p><p class="ql-block">“高足杯”在元代盛行,相对于前朝各代的高足杯出现了质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造型上:杯身敦厚似碗状;受藏、蒙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在草原游牧或征途中,大碗饮酒、饮茶,对处于劳顿中的人是最好的慰藉,长柄小圈足造型的高足杯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便利,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不管游牧或坐卧,均可随时用来喝奶浆或饮酒。这是一种具有明显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个性的特殊造型,在元代被用于各种不同材质器物的制造。</p> <p class="ql-block">残缺高足杯(博物馆网红,以此为原型的冰箱贴一出便秒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Yuan dynast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杭州朝晖路储运公司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9.7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敞口,深腹,高足,下外撇。胎骨细白,施青白釉,口沿至腹壁饰釉里红,杯内底积釉较厚。内底及腹壁均饰有龙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釉里红,是用铜红原料在瓷胎上绘画,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由于烧成难度较大,元代的釉里红传世数量稀少,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足杯”在元代盛行,相对于前朝各代的高足杯出现了质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造型上:杯身敦厚似碗状;受藏、蒙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在草原游牧或征途中,大碗饮酒、饮茶,对处于劳顿中的人是最好的慰藉,长柄小圈足造型的高足杯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便利,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不管游牧或坐卧,均可随时用来喝奶浆或饮酒。这是一种具有明显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个性的特殊造型,在元代被用于各种不同材质器物的制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及介绍均来自杭博官网)</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茭花口瓷盘</p><p class="ql-block">菱花口。施青釉,盘底刻划荷花纹,腹壁饰莲瓣纹。</p> <p class="ql-block">时间依旧不够,来不及看一场怀旧的电影,取一张影票,权当纪念。</p> <p class="ql-block">“盖章让我快乐”</p> <p class="ql-block">周末出门,岂可无咖啡?友人再次相聚网红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零零碎碎,记录生活点滴,让平常的日子洋溢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