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王艺乔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家是孩子的避风港,那么父亲便是载我们归航的那艘船。</p><p class="ql-block"> 那天,父亲突发腔梗,被送进急诊室。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多么渴望能以30马赫的速度飞往医院,更希望父亲有惊无险。窗外,秋风萧瑟叶纷纭,红霞一抹醉黄昏,如此曼妙的美景,也撩不起我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暮色苍茫之际,我终于赶到医院。远远地,看见急诊大厅角落里,父亲蜷缩在轮椅上,像一个单薄的逗号,瘦弱的身躯比往日更加矮小,目光呆呆地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最终定格在小妹手中的检查报告单上,我的眼泪又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猜测着父亲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境况,眼泪不争气地一次又一次地滑落心湖,往事依依,过往的画面一幕幕驶过。</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父亲刚刚度过了他的八十二岁生日。宴席上,他盯着蛋糕上的茅台饰品,笑眯眯地说:“这蛋糕有意思。”外甥在一旁逗趣:“姥爷,您是不是又馋那茅台了?”父亲笑而不答。</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躺在父亲的床上小憩,醒来时听见他在客厅里自言自语:“这松子是如何做到既能炒开嘴,又没有科技狠活的呢?”没有人回答他。我不禁笑了,八十二岁的父亲依旧对新知充满好奇,这份心态让人既欣慰又钦佩。饭后,我对妹妹说:“我要写写爸爸,爸爸值得好好写一写。”</p> <p class="ql-block">  父亲做了一辈子钳工,是当时令人羡慕的八级钳工。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父亲,少年时居然读到中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在我们山区里,这是十分罕见的。后来由于家境贫困,最终辍学。</p><p class="ql-block"> 父亲喜欢读书,在我的记忆里,休息时,别人打牌、晒太阳、唠嗑,他就捧着一本钳工书看,那些书都像砖头一样厚重,夏天我在地铺上午睡,常常拿了父亲的书做枕头,睡醒了,就把书抽出来,囫囵吞枣地瞎看,翻累了,就再垫脑瓜下,糊里糊涂地再睡。 </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仅热爱专业书籍,也喜欢读故事书。肚子里就装了很多专业的与非专业的故事。夏夜,邻居们都喜欢来我家门口乘凉,每人一把蒲扇,啪嗒啪嗒地,扇风兼赶蚊子,屋里和院子中央,是一堆艾蒿,点燃了,冒出很多烟,说是可以熏赶蚊子,但常常把人熏得眼泪直流。但没关系,大家都喜欢来,因为父亲为人善良亲和,又能“讲故事”。 </p><p class="ql-block"> 他讲文学故事,常常加进去许多自己的“创造”,甚至能把我们东北的俗语和口语,乃至于骂人的脏话,巧妙地嵌在故事里,使得他讲的故事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我常常觉得,我小学语文成绩好,一定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有时候也喜欢写点东西,估计也是遗传了父亲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绝对是师傅中的高手,因为我发现父亲并不完全照着书本机械地讲,他常常手把手在机器上教徒弟,教出来的徒弟,个个技艺精湛,徒弟再带徒弟,师师徒徒无穷尽也。</p> <p class="ql-block">  父亲勤劳有智慧,但从不用蛮力。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秋季,父亲让我和他一起上山砍柴,父亲从不急躁躁地上山干活,而是很从容地拿块磨刀石,搁在凳子的一头,然后打一脸盆水放在脚边,慢慢地,耐心地,磨刀,把镰刀磨得锃亮锋快,才上山。后来,我在读书时,读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瞬间就秒懂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懂了这个成语蕴含的生活的智慧。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在给铁锹头装手柄,他装手柄的方式跟其他人不同,常常拿个斧头,不断砍削那个木质“楔子”,以此来调整锹柄与地面的角度……等我读了初中,学了物理,我才知道,父亲这个做法,居然跟力学原理是如此契合。 </p><p class="ql-block"> 父亲真的不是一般的男人。母亲生下我后,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身体羸弱,不能生气,不能干重活。重活自然而然地落在父亲的身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不仅承担了所有的体力劳动,就连做饭洗衣这样的家务也样样精通。因为我们家有四个女儿,所以我从小就被当作男孩来培养,跟着父亲一起干力气活,也因此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  记的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结尾有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果把母亲比作荷叶,那父亲又该比作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犹记得,雨中,父亲在河边洗衣的情景。雨水滴落在河面,激起一圈圈涟漪。小小的我吃力地撑着一把大黑伞,为父亲遮挡风雨。父亲用力地在石板上搓洗着床单,一旁的李婶夸赞道:“你们五好家庭,真是名不虚传啊!三姑娘,你爸这样的男人,打着灯笼都难找,长大了可得好好孝敬他啊!”“一定会的,李婶。”看着父亲那双苍劲有力的大手,一搓一洗,肥皂泡便一串串从床单中飞出,大的,小的,我不断地数着,伸手抓着,宽大的床单在他手里上下翻卷,一抻一投掷入水中,上下抖一抖,铺在水面上,再一捞,拎起拧干,这一套动作犹如行云流水。父亲和母亲,凭借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养育了我们四个孩子,并供出了四位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格温和,从未见过与母亲发生激烈争执。有一段时间,母亲因身体原因容易急躁,父亲总是微笑地接受她的指责。<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的执行力很好,属于“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那种风格。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看不过,为父亲打抱不平,父亲呢,往往立场不坚定,反而转过来安慰我们,说母亲做得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母亲心灵手巧,不仅扎针技术高超,还擅长做衣服、织毛衣。父亲则喜欢看电视,尤其是抗战剧。每当父亲打开电视时,母亲就会抗议,说声音吵得她心烦。父<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呢,既不恼,也不争辩,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很低,低到他自己都听不见,没有声音怎么办呢?父亲有办法,他就搬个凳子,戴上花镜,看</span>字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脾气好,在我们邻里街坊是有名的。我十岁那年,父亲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自己一镐一锹,花费了三个月时间,硬生生把一块没人要的乱石低洼地垫起来,整理出一块平平整整的自留地,方便种点应时蔬菜,贴补家用,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家姓曹的邻居,居然打起了如意算盘,偏要在那给他儿子盖婚房,竟厚颜无耻地说那块地是他们家的,一直搁浅没收拾,我们和他们理论,他家男人竟然要动手,我父亲本来是去好好商量的,眼看那家男人气势汹汹要打过来,父亲实在气得不行,冲过去,一个回合就把他摁在地上了……结果呢,他家的老母亲,媳妇,儿子,跑过来为男人求情,让我父亲手下留情,为这事,母亲没有少责怪父亲,父亲呢,只是尴尬地笑,并不生气,但也不后悔。我觉得,那时的父亲在我心里就是冰心笔下的荷叶,更是我心中的英雄,一个可以为妻子儿女遮风挡雨的大英雄。</p> <p class="ql-block">  父亲把生死看得很淡,也看得很开。很多老人到了八十多岁,就非常忌讳谈生死这个话题。我的父亲不避讳,常跟我说,人都有一死的,这是自然规律,父亲还说,人死,就像一盏灯,油尽了,灯灭了。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父亲跟我聊天,说想去天安门看看,妹妹批评他,前几年都带你去过了,坚决不同意他去。因为,盛夏,北京酷暑难耐,但我支持父亲,因为他的身体还算硬朗,多去一次也无妨,不然,可能这辈子就没机会去了。我就跟父亲约好,暑假,有空闲了,我陪你去北京。朵儿在北京工作,正好暑假休年假,可以全程导游。第一站天安门,临行的前一晚,父亲像个孩子似的,把背包里该装的东西一样不落地装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气又闷又热,广场上安检口人山人海,一条长龙似的队伍,看不见头尾,摩肩接踵一点不夸张,但父亲站在蒸笼似的队伍里,耐心地,静静地等候,终于过了安检,广场上的父亲精神抖擞,边走边聊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知道,他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面对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是一个“乐”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去天坛的路,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有点望路兴叹,父亲却用坚持,坚持再坚持,一直走到了顶端。朵儿说:“姥爷,看看周围游客,数你年龄最高,真得了不起,为你点赞!”父亲气定神闲地说:“这皇帝祈福的路还真是有点长呢!”</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跟父亲说,你吃过晚饭,不要马上睡觉,可以在小区里南北走走逛逛,也是锻炼,还可以和老朋友聊聊天。父亲叹了一口气,说,那两个谈得来的老朋友,一个不在了,一个卧病在床了…… 听得我心里酸酸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年岁越大,越忘不掉故土。父亲总提起老家的人和事,我跟父亲说,只要得空,我们就开车回老家,很快的。父亲说,来回一趟要加油,还要交过路费,太浪费。然后,父亲好像又忘记了他刚才说的话,殷切地问:你们,你们十月一放假回来啊?我们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父亲的老家,而父亲却是我们的老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