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翻开史书,每个朝代几乎都能看到一些关于宦官乱政的记载,这些原本服务于帝王的阉人奴仆,偏偏掀起了数不清的腥风血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与格局。</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嫪毐秽乱后宫,就不会有秦王嬴政加冠礼上的蕲年宫之战;如果没有赵高沙丘之变,就不会有公子扶苏含冤自尽在假遗诏之前;如果没有十常侍之乱,东汉王朝也许不会在三国争霸的格局中崩盘;如果没有晚唐李辅国逼宫弑帝,也许不会诱发毁灭唐朝的藩镇之乱;如果没有童贯出使金朝,也许北宋不会承受屈辱的靖康之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宦官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原本仅仅从事服侍君王及其妃嫔的饮食起居等宫廷事务,因其特殊的身份往往更容易获得君王的依赖与信任,更有受宠信者甚至可以通过美言或者诽谤影响君王的决策、决定官员的任免,而这些手段也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利益。宦官乱政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唯有明朝贯穿始终,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历朝历代无可比拟,可以说,明实亡于宦官集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寒微,但很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他发现作为内侍的宦官一旦掌握了政治权力,无一不是擅权滥用从而引起朝廷的动荡和危机,不禁感慨道:“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但皇宫内廷又离不开宦官的服侍,因此朱元璋立下规矩:禁止宦官担任文武官职,禁止宦官穿戴外朝官服,禁止宦官与官员书信往来,甚至禁止宦官识字,并立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用以警醒后世子孙。朱元璋死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时刻牢记祖父的教诲,始终对于宦官祸患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按照这种趋势,大明王朝原本不该发生宦官乱政的行为。然而,朱元璋万万不会想到,戍边燕地的儿子朱棣会悍然发动“靖难之役”,从孙子朱允炆手成功抢夺帝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身边的宦官多次为朱棣传递消息,甚至充当向导将燕王大军引入防守空虚的南京城;同时,燕王府的太监们也拼尽全力帮助朱棣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朱棣统治期间,出征瓦剌的王狗儿、“七下西洋”的郑和、出使西域的候显、出使暹罗的李兴、镇守甘肃的马靖等人虽然都是太监,但均忠心耿耿、有勇有谋,渐渐受到重用。由于皇位得来不正,朱棣面对满朝文武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猜忌和怀疑,而对于没有太多政治前途的宦官们反而更加容易信任。为了使用方便,明世祖干脆将“内官不得干政”改为“内官不得擅自做主”,这样的改动实际上等于是解除了朱元璋施加在宦官身上的锁链,为后来宦官权倾朝野、祸乱朝政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重用“三杨”整顿吏治、知人善任,革除弊端,使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政治局面。然而这位原本英明的皇帝却在其执政后期痴迷上了斗蛐蛐,被人戏称为“蟋蟀皇帝”。为了获得更多的游戏时间,明宣宗彻底背弃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识字的戒谕,在宫内设立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更为荒唐的是,竟然从中选拔掌印太监管理皇帝玉玺、秉笔太监代替皇帝用朱笔在奏折上批红,这样一来,内阁的政治决定是否能获得批准,往往就取决于秉笔太监的批红,处理国家事务的内阁处处受到宦官的制衡,秉笔太监的权力甚至大过内阁首辅。明宣宗之后,几乎每一位皇帝身边都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权宦太监,如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振是明朝第一位专权宦官,因略通经文得到宣宗赏识被派遣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继位后,深得宠信的王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司礼掌印太监。大权在握的王振一面竭力讨好明英宗朱祁镇,一面大肆结党营私、挟势弄权,竟然自称“周公”大闹宫廷宴席,令人拆下朱元璋所立“内官不得干政”铁牌,气焰嚣张达到极点。明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侵袭大同,王振为了炫耀其权势,竟然怂恿毫无军事经验的明英宗御驾亲征。准备不足的明军未及大同便粮草断绝,仓皇撤离途中在土木堡被瓦剌伏击,明英宗被俘,二十万明军精锐损失殆尽,随后北京城被瓦剌大军围困,将大明王朝从万国朝贡的巅峰推向命悬一线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宦官之患究其根本与帝王怠政荒淫脱不了干系,宪宗即位后专宠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太监汪直因侍奉万贵妃得到宠信,并且经常勾引宪宗“易服外出,寻欢作乐”。成化十三年,宪宗因“锐意欲知外事”设置“西厂”,任命汪直担任厂督。汪直在全国布下侦缉大网,肆意逮捕朝臣,屠杀官员,办理冤假大案、要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之广远超东厂及锦衣卫,仅五个月便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宪宗迫于朝臣压力,裁撤西厂后将汪直斩杀,暂时平息了这一祸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汪直之后,刘瑾很快脱颖而出。明武宗朱厚照身为太子时,身边有八名贴身太监号称“八虎”,刘瑾为八虎之首。武宗即位后,刘瑾为了把持朝政,向明武宗进献鹰犬歌舞以丧其志;怂恿皇帝在宫中开设集市进行售卖;建立豹房豢养猛兽作为宠物寻求刺激;招揽美伎乐工行酒作乐通宵达旦;引诱武宗微服出宫寻奇猎艳不能自拔。每逢武宗玩兴正浓时,刘瑾便“候帝娱,则多上章奏,请省决”,而武宗往往不悦怒斥:“吾安用尔为?而一烦朕!”于是,无所顾忌的刘瑾自称“立皇帝”,横征暴敛、大肆搜刮,家中金银财宝无数,仅白银就相当于明朝60年财政总额。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魏忠贤应该是历经朝代最久、影响时间最长的权宦。魏忠贤万历年间入宫,虽目不识丁却善于攀附,与皇长孙朱由校乳母客氏私通结为对食,对朱由校极尽谄媚深得欢心,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朱由校喜好木工,“朝夕营造”终年不倦,魏忠贤就趁此时奏报,熹宗厌烦随口道:“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借此大权在握,专擅朝政。天启三年,魏忠贤掌管东厂,与客氏内外呼应打压东林党人,铲除异己大兴冤狱,斩杀朝臣无数。在魏忠贤的威慑之下,诸多官员极力巴结,形成了“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阉党集团,各地竞相为他建造生祠供奉其塑像,行人经过要行礼叩拜,呼“九千九百岁”。熹宗病死后,即位的崇祯帝朱由检对魏忠贤擅权专政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将魏忠贤及其阉党集团一并铲除。然而,这时的大明王朝早已积重难返无力回天。十七年后,崇祯在煤山上望着火光四起的紫禁城泪流满面:“朕非亡国之君,汝等皆亡国之臣!群臣皆可杀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惨痛的教训。宦官之乱,亡明之渊,其祸在于擅权专政,在于独断专横,在于碾压异己,在于草菅人命,在于贪得无厌,在于暴敛横征,在于好大喜功,在于奸佞邪行。以史为鉴,当扬善除恶;以史为师,当厚植美德;以史为戒,当广开言路;以史为笔,当留名于册。历史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都将汇入华夏文明的滚滚长河,任由后人借鉴评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