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科举制自隋唐产生以来,就伴随着舞弊行为,期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场案。在清朝光绪十九年,也就是1893年,发生了一件科举舞弊案,这场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但却是科举制废除前最后一桩科场案,同时这个案件却影响了一位著名人物的命运,那个人就是鲁迅!</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还曾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鲁迅并没有提及是什么变故,而他的弟弟对此有一些记载留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少年鲁迅</span></p> <p class="ql-block"> 1871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即皇帝钦定;“翰林院庶吉士”,即在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三年的“后备干部”。这是周氏家族弃耕经商、跃入仕层之最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性格耿直,在翰林院结业后,并没有得到要职,而去江西金溪县任知县。清翰林外放任知县叫做老虎班,即科甲出身,自视才高而易得罪他人。周福清言辞犀利,更不能例外。周福清的性格,无疑给他的仕途生涯蒙上了一层灰色。任期不满三年,周福清终以不称职为由而被弹劾革职。</p><p class="ql-block"> 热衷功名的周福清,不甘心就此了断仕途,他告债借贷,变卖房产,不惜重金,捐官内阁中书(清内阁属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事,官阶为从七品)。但这内阁中书,并非能立马上任,得等候补缺,补缺后还需试俸三年。于是,周福清从1879年分配到内阁学习,直到1888年,才得中书补缺,足足等了九年,成了个以抄写为职的七品小京官。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的母亲去世,按清朝定制,要离开官位回乡居丧三年。</p><p class="ql-block"> 虽然当时自己在外漂泊多年也没混出个名堂,但好歹也有个一官半职的,而再看看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当时已33岁了,却还仅仅是个秀才。为了延续周家的光荣与繁华,周福清大力支持儿子周伯宜参加科举,只盼着周家能进一步做大。眼看着儿子中举的梦想越来越难以实现,周福清又急又愁,忍不住开始琢磨起中举的捷径来。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鲁迅祖父周福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鲁迅故里绍兴的鲁迅祖父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与周福清一起中举的人中,还有位叫做殷如璋的学子。在清代,像周福清和殷如璋这样同榜考中进士的人,称为“同年”。有同年关系的官员,常常会在官场中彼此关照,相互结合成一股互利互惠的人脉资源。 </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决定在1893年额外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这意味着周伯宜多了一次中举的机会。 周福清敏锐的意识到这次恩科对儿子的重要性,于是他利用人脉四处打听主考官的消息。不久后,消息传回,原来这次的主考官正是周福清当年的同年殷如璋。 听说旧识当了主考官,周福清顿时眼前一亮,他暗暗心想:此前苦苦寻觅的中举捷径,就在主考官身上了。</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种说法,绍兴的马、顾、陈、孙、章五姓大家互为亲友,其子弟个个不学无术,若凭真才实学去应试,肯定名落孙山。当他们得知,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这层关系后,使商量聚洋银一万两托周福清去贿赂殷如璋,给子弟骗个举人的头衔,光宗耀祖。起初,周福清怎么也不肯,他深知自己在京城只是个七品小官,此事又非同儿戏,一旦败露就要惹出大祸来。但是,周福清与这五家都沾亲带故,况且自己的儿子周伯宜(即鲁迅的父亲)也参加乡试,顺便沾沾光,便在这些人的再三请求,又碍于情面的情况下,周福清就决定铤而走险。</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命家仆陶阿顺带着一封信,前去拜访此次乡试的主考殷如璋。</p><p class="ql-block"> 殷如璋乘船从水路前往浙江主考,官船在路过苏州时停靠在码头稍作歇息。是夜,周福清命自己的仆人陶阿顺拜见主考官,并将一封秘密书信呈交给主考官,信中有“凭票付洋银一万元整”的字条,是许诺的贿款;另一张纸写“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这是说,请托的考生为马、顾、陈、孙、章姓考生,以及周福清的儿子周伯宜(鲁迅之父),他们将在答卷中以“宸衷茂育”等字为暗号。显然,这是一种作弊手段。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鲁迅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科举考试的八股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阿顺受命进行</span>作弊活动的细节,说法有异。</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说法:苏州知府王仁堪来到殷如璋船上,进行礼节性拜访。恰在这时,殷如璋的仆人递上一封信来,说是送信人在船下立等回信。因为按规定主考官在赴任路上不能接收任何亲朋好友的私人信件,以防说情作弊,殷如璋就装模作样地请王仁堪代拆。王仁堪打开信一看,脸色大变,下令把送信人拿下。“殷见事已泄,亦拍案大怒,请将下书者严究,以明心迹,于是周遂被祸。”</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说法:陶阿顺把周福清的名帖、信函带上船。当时,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周锡恩谈天,陶阿顺将信函递上后,殷如璋知道其中有物,不便拆开,便搁置桌旁,不在意的样子,让陶阿顺先回去。谁知陶阿顺粗俗无礼,当着众人的面说,此信关系银钱大事,怎么不当面给个回条?事情曝了光,殷如璋又气又恼,立即下令把信和人一同交给地方官府查办,他本人则保住了清白。 </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说法:陶阿顺将周福清的信送到官船上,因船上官员吏役人来人往,殷如璋没有马上拆信,传话叫送信人稍候。陶阿顺在岸上等到不耐烦了,便大叫起来,惊动了船上众考官,殷如璋只好拆信,丑闻公之于众。 </p><p class="ql-block"> 第四种说法,主考官殷如璋、副主考官周锡恩一行到达杭州。阿顺在把信件送到殷如璋的船上,阿顺把银票送给了殷如璋,殷如璋随意草草收下。不懂行规的阿顺见状大喊:“此关银钱大事,为何没有个回信?” 这一幕恰好被被副主考官周锡恩看到,周锡恩经过一番仔细的明察暗访,认定主考官殷如璋行为不轨受贿舞弊,立即上奏朝廷。光绪皇帝看到周锡恩的奏本后龙颜大怒,当即下旨派人到浙江调查此案。此时主考官殷如璋为推脱罪责,竟联合、唆使考生,反诬周锡恩是舞弊者。当时朝廷有一位大学士平日里与周锡恩不和,于是也趁此机会加害周锡恩。周锡恩斗不过他们,被迫辞职,但仍然受到审查。 不久之后,案情很快便水落石出,周锡恩获得了清白。主考官殷如璋也受到了严惩。这说法的另一个版本是,收到贿赂信时,恰巧主考官殷如璋与副主考官周锡恩一起聊天,殷如璋知其奥妙,便不立即拆看。而先祖周锡恩心中有数,眼睛始终盯着那封信。殷如璋知道瞒不过去,便拆开两人共同过目。此时,陶阿顺也等急了,就大声讨要回条,行贿之事一下子败露了。 殷如璋、周锡恩一同下令拿下陶阿顺。行贿案由苏州知府移交浙江巡抚崧骏审理,光绪皇帝看了松骏的奏本后大怒,立即下旨派人到浙江调查。意想不到的是,有人怀疑周锡恩与周福清是同宗,早在北京相识,有师生、宗亲关系,定有牵连。再者,锡恩在场,为何不制止送信函人的行为?周锡恩在寻找各种途径,付出艰辛努力都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况下,只好无奈告假还乡。但过了不久,案情终于查清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州木船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福清案的奏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浙江监察史钟华呈请朝庭的周福清“勾决”状</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光绪帝</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时周福清等陶阿顺许久不回,情知大事不好,得到了风声后他躲到了上海租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因为没有抓到周福清,官方就将他的儿子给抓了起来。周福清得知后自知无法逃脱,便乖乖到杭州县衙投案自首。</p><p class="ql-block"> 周伯宜被抓之后,秀才的身份也被剥夺,而且因为在监狱里待了几个月受尽了欺辱,出狱之后心灰意冷,既无心生活也无心读书,每日借酒浇愁导致忧郁成疾。</p><p class="ql-block"> 科场舞弊案发后,身处漩涡中心的殷如璋,不得不一边立刻将那名家丁下狱审问,另一边火速向光绪皇帝汇报。 那名家丁很快就供出了周福清父子,光绪皇帝听说后,下旨:“案关科举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著即行革职查拿到案”。 这一案子经过几个月的审理,浙江巡抚嵩骏于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初十日将审理意见奏报朝廷,认为周福清暗通关节,按大清律例应该处斩,但考虑到周福清“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中途投递信函求通乡试关节未成,赃亦尚未与人,不无可原”等理由,建议朝廷适当从轻处理。 负责办理此案的浙江巡抚和刑部衙门都想在刑罪上减等,免周福清一死。再者,从地方到京城都知道第二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万寿,按惯例不宜兴大狱,于是刑部多方开脱,鉴于“主犯”周福清贿赂未遂,“较之已成未中者,情节稍有区别,应于斩罪上量予末减,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即从斩刑上量减一等,改为充军新疆。 清朝的司法惯例,刑部拟罪重,由皇上的御笔改轻,显示“恩出自上”,即“好人”由皇帝老儿自己来做!但这一回令人大出意外,企图革新自强的光绪皇帝大为震怒,御笔亲批:“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该革员辄敢遣递信函,求通关节,虽与交通贿买已成者有间,未便遽予减等。周福清著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也就是“死缓”。 1894年秋审周福清因慈禧六十大寿,施行大赦而被列入缓决类,继续收押在杭州狱中。</p><p class="ql-block"> 为营救周福清,周家花钱买通官府,刑期尽量往后拖。周家有四五十亩地,经鲁迅父亲周用吉之手卖了20亩。诸道关节被打通,当年秋后周福清没有被处斩。 这一来,周家可惨了。从光绪二十年起,每年都要设法活动。清朝制度,凡判决死刑的罪犯监候处决者,于秋审及朝审后,开具名册案由,奏请予勾,其经皇上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处决人犯,行话就叫“勾决”。所以只有每年将周福清的姓名列在“勾决”名册中“实情”一栏之外,才能免死。 这笔花费是相当可观!此外,周福清以“死囚”关在浙江臬司监狱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果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必须上下打点,也不是一点半点银子的事。以后一年年往后拖,年年花钱打点,一直拖了八年。 </p><p class="ql-block"> 当年,周福清赴京会试,中贡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这是周氏家族弃耕经商、跃入仕层之最的辉煌。那天,京报抵绍,数名报子,手提大锣,一路狂敲,急奔周家,厅堂里报喜声、道贺声不绝,热闹非凡。此时里屋的戴老太太,即鲁迅的曾祖母却放声大哭:“拆家了,拆家了!”所谓拆家,按照字面的意思也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家族将要破败的征兆,而这个拆家的人就是自己刚刚高中状元的儿子。 这对于许多人看来确实难以理解,然而却一语成谶。鲁迅弟弟对此总结说:“后来介孚公知县被参革了,重谋起复,卖了田产捐官(内阁中书)纳妾,果然应了她的话,不待等科场案发,这才成为预言。”</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被判为斩监侯之后,周伯宜的秀才身份也被革去,从此再也无缘仕途。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种说法,</span>主动上报这次科场舞弊案的殷如璋,也因为涉嫌舞弊及“出卖”同年为人诟病。浙江学子甚至写下了“殷礼不足征,业已知聩如聋,那有文章操玉尺”的对联来讽刺殷如璋。 </p><p class="ql-block"> 这八年里,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廷在义和团运动之后已现败相,无心过问周福清一案,新任刑部尚书薛允升趁机请求赦免周福清。 </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频繁活动,刑部监狱大乱,大批犯人趁机逃跑。不久之后,大部分犯人自动返回监狱,薛允升大为感动,于是将此事奏报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于是下令大赦这些犯人。在释放的人犯名单中,薛尚书趁机把周福清列入准释名单中,薛允升的这个小手段,把蹲在刑部大狱八年的周福清救了出来,周福清出狱后在第三年死去。由此可见,光绪皇帝能放周福清一马,完全是因为他平时人品好、朋友多,否则他也小命难保。</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周福清终于被赦免出狱。此时他的长子周伯宜已忧郁而亡,周家也家道中落,再不复昔日荣光了。 1904年,周福清在绍兴去世。次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这项给了周福清无数辉煌与遗恨的科举制度,终于随着周福清一起埋没进历史的尘埃中。</span></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坐牢八年,鲁迅家为救周福清出狱倾尽家财,周家家道迅速衰落,周家受尽冷眼和欺凌,就包括当年的五大姓也趁机敲诈勒索和欺压周家。当时鲁迅才12岁,目睹了家道中落后受到的各种白眼和冷嘲热讽,每天到当铺去典当家具以过活,世态炎凉在少年鲁迅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也从此改变了鲁迅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作人日记涉及祖父的释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