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受当时国际严峻形势影响,1964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提出三线建设问题。“据此,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决定将沿海地区的重点国防工业和部分重点工业向内地迁移,作好打仗的准备。时年冬,时任国家冶金部部长吕东、冶金部西南建迁指挥部总指挥徐驰等领导亲临贵州遵义湘江河畔选址并拍板,以抚顺铝厂的钛、上海合利冶炼厂的锆、北京有色研究院的铪为主体,全国范围内秘密挑选精兵强将,组建遵义钛锆厂。集结号吹响,东北抚顺301厂及各大院所科技人才,国防院校学子,退转军人从全国各地汇聚转折之城,在美丽的舟水河畔,组建了九0六厂(遵义钛厂)。与厂区一河之隔,几面环山的"三千米",则被规划成为工厂配套家属区。在当时的红城遵义,“九0六”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与所有厂矿家属区相似,位于距城区约7公里城郊的“三千米”,在那个年代相对封闭,所谓的“封闭”,并不是像“桃花源”一样的与世隔绝,而是因其子校、托儿所、职工医院、商店、粮店等生活配套设施配置齐备,再加之当年大多数职工和家属子弟均来自全国各地,本地没有亲朋好友,通常工作、学习、生活都仅限于厂矿区域。而作为在厂矿生长的我与伙伴们,记忆中仍然萦绕着在家属区里的那些童年趣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三千米”停电是较为频繁的事,通常反反复复,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每逢突然停电,夜幕中的家属区顿时变得漆黑一片,各个楼栋窗户中陆续点亮的烛光,零零散散,在寂夜中昏暗摇曳,将天空中的星月映衬得更加明亮。忙碌了一整天的大人们这时总会放下手中琐事,搬上一颗小板凳,三五成群地围坐在门前或楼旁,母亲与阿姨们编织着毛衣,闲扯着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父亲与叔伯们吸着香烟吞云吐雾,闲聊着职工篮球赛、钓鱼协会活动等热门话题。过程中,也会不时地举起手腕看看手表,焦急的期盼着早点恢复来电。与大人们不同,停电的夜晚,却是孩子们难得的玩耍契机。那些早已做完了作业的,家长通常都会默许不用像平常一样的看书学习了。星光下,同般大小的玩伴们就会邀约一起,女孩们会在楼前屋后追逐藏猫猫,男娃们则会在红砖、青砖修建的楼栋间,或是树上树下攀爬,或是开心打闹。停了电的家属区,虽然没有了往日收录机、电唱机播放的音乐声,却到处响彻着孩子们的笑语声、嬉戏声。玩耍时,孩子们纷纷期盼着来电的时间稍晚一些,这样玩耍的时间就可以稍长一些。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后,当家属区突然响起“来电了”的欢呼声,各楼栋窗户中的电灯、道旁的路灯争先恐后亮了起来。大人们立即结束了聊天,顿时,各个楼栋都响起了父母们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听见呼唤,玩得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也不得不草草结束欢快时刻,依依不舍地半身泥、满头汗各回各家。“三千米”的夜,又恢复到往日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因工厂生产需要,厂区里的冷冻站除了保障日常生产,还能在夏季为职工提供免费的冰镇汽水。每到夏季,为了防暑降温,各个车间班组都会安排专人推着装有保温桶的小推车,凭发放的汽水票到汽水站打汽水。在那个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里,这可是在城区工作与生活的人们享用不到的“福利”。那时候的厂矿孩子们,许多会在放学后,匆忙回家背上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必备的军用水壶,与平日里要好的伙伴一起赶到厂区汽水站,因为没有汽水票,只能等待大人们接汽水的间隙,对准龙头接点汽水残流,滴滴答答、断断续续,有时候很长时间也接不满一壶。如果遇上熟识的或者好心的大人,也会在自己的份额中先让孩子把水壶灌满。但不管最终接了半壶还是满壶,回家的路上,心中的欣喜仍会在脸上绽放,一边走,一边小口呡着微咸微甜、冰冰爽爽的汽水,那种“成功”的喜悦远比汽水本身更有滋味。虽然过去了多年,记忆中的汽水味道,与现在超市冰柜中琳琅满目的各种饮料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个年代,整个市区只有很少的营业性电影院,而在厂矿,通常都是单位在家属区露天搭建一个简易钢架,挂一个巨大的白色幕布,场地的中间安放好电影机进行播放,至于播放的影片与日期都不太固定。许多时候,相邻厂矿都会统筹安排在同一时间分别播放一到两部影片,为了播放的连续性,期间会安排专人用摩托车不断往返“跑片”。看电影,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家属区的老少均热衷向往,“九0六厂”的放映点有时会在“三千米”的坝坝上,有时也会在厂区单身宿舍的“灯光球场”。当提前接到将要播放电影的通知,大人们就立刻进入准时下班、抓紧做饭的紧急状态,得知好消息的孩子们更为兴奋,会提前将当天的作业完成。匆忙从家中搬上长凳子来到场地上,以先来先占的原则,开始抢占靠前居中的好位置,来不及回家搬凳子的,就到处捡几块砖头、石头堆码好,圈上一个较好的位置,为了不被他人抢占,还饿着肚子坚守圈地。要么与兄弟姊妹轮换着回家吃饭,要么家人将晚饭送到场地上吃。当夜幕降临,整个家属区的男女老少陆续汇聚到放映点。场地四周,卖炒瓜子、炒花生、小人书、玩具的小商贩,瞬间将坝坝变成了一个自由集市,大人们坐在凳子上等候电影开演,孩子们围着坝坝追逐玩耍。当电影开演后,孩子们几乎都不会和父母坐在一起,而是三五成群地跑到幕布的背面,头顶着星空,坐在土坡上观看,虽然影像是反的,播放的影片也观看过多次,但仍然会磕着香脆的瓜子,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每一个都乐在其中。一直到八十年代,“三千米”的多功能俱乐部修建完成,装饰“豪华”的电影院投入了使用,露天电影也就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上世纪60~80年代出生的“九0六厂”子弟,大多数都在防空洞里看过文艺晚会、在电石厂小河中游过泳、在石头山上“朝天洞”里探过险、在草山上放过风筝,也在父母值夜班的夜晚与玩伴同睡过一张床铺。这许多童年趣事,与相邻的“八五厂”“碱厂”“八七厂”以及位于城市北部的“天仪厂”“长征厂”等厂矿子弟们所经历的相近似。一企一圈的厂矿家属区记载了那个年代孩子们特有的快乐童年与素色芳华。父辈们从五湖四海汇入红城,用青春与芳华擎起了国家“三线建设”,子弟们求学走出厂矿,将“三线精神”播撒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作为厂矿家属区的亲历者,我们用童年视觉,见证了那一段火热年代,激情岁月。“三线建设”走过了60周年,新中国成立了75周年,而我们近半个世纪的记忆中,仍然响彻着童年洋溢的欢笑、青春永恒的歌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