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段日子,看到一个文学解说的视频,豁然开朗啊,解了我近三十年的疑惑。视频讲的是初中的文言文《曹刿论战》。</h3></br> <h3> 因为都学过,就简单复述吧,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鲁国要迎战。曹刿听说了就求见鲁庄公。见面就问您凭什么迎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尽量把它分给别人。”又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都按照说好的去做。”最后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都了解,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才满意,并要求一同作战,到了战场鲁庄公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和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h3></br> <h3> 当时的疑惑是——齐军击鼓肯定是齐军驾着战车拿着武器冲向鲁军了,鲁国不击鼓,军人不动,按正常的理解是,战争嘛我冲过去了,你不动,岂不正好砍瓜切菜似的干个痛快,还击了三次鼓冲了三次?最后你击鼓了,我还没来得及不动,让你杀?这是什么节奏情节?好在当时为了当个好学生,一切听讲就是,老师没说就是不考,别讨人嫌。</h3></br> <h3> 还有就是曹刿听说要干仗了,想见鲁庄公,结果就见了,看文中和他聊天的都是乡民,估计曹刿也就是个小镇青年,一个平头百姓而已,那就好比有个舒兰的小专科老师,听说俄罗斯要干乌克兰了,赶紧买票坐车哐哧哐哧去找普京,要和他唠唠这仗能不能干,怎么干。</h3></br><h3> 是不是有病?</h3></br><h3> 怎么回事?</h3></br> <h3> 这两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当时都有过,至少是一闪而过,当时为了考试,能不学就不学,但越想还是越奇怪的。通过这次才知道这不仅是一种隐含的历史背景知识,还有一个深度思考,这就需要会深度阅读,能广泛阅读才能搞清楚的。从学习角度看,肯定中考不会考,老师也就没必要讲,一旦讲,就很麻烦,有可能还要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弄不好再来一段齐国为什么要打鲁国……耽误时间还影响心情。从品德良知上讲这也很容易理解是一个道品德良知反例。</h3></br><h3> 为什么?</h3></br><h3> 这就牵扯到春秋和战国的名字,为什么是春秋,为什么是战国,这就又牵扯孔子推崇的周礼,遵从礼仪制度的和礼崩乐坏的,而鲁国和齐国的这场仗就是春秋向战国即将过渡时期。</h3></br> <h3> 孔子推崇的周朝礼乐制度,春秋前期战争是最好的典范,一提到战争,那就是血流成河,诡计多端,残忍暴烈……其实不然,春秋前期战争是什么样呢?干仗之前,先派使者去通知,说我要打你了,你要做好准备。先说好为什么要打你,也就是师出有名,要派多少战车士兵,在哪里几点等你来。被约打的国君得马上安排好酒好肉招待使者,这也是礼仪,使者代表的是国君,是应战还是承认我错了,表个态。要是同意了应战回个话,然后按对方人数安排对战人,不能多也不能少,要公平,列好阵,互相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干,一般还得是一对一捉对厮杀。战场选两国边界开阔地,不能伤及无辜百姓和耕地庄稼,打仗时还有很多规则,什么重伤了不能再打,遇到灾荒不能打,国家有事不能打,没准备好不能打,岁数大的太小的不能抓为俘虏……举个著名真实例子,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军战败,楚国追击,结果跑着跑着,晋国车坏了,楚国马上不追了,停车,下来两个人帮晋国士兵修车。修好了,让晋国士兵上车先跑一段看看,第一次车还不能走,楚军再上去给人修轱辘。刚追几步,车又不行了,楚军又上去给人修车架子,再让他们先跑一段。最后硬是把那个晋国士兵给送走了很远,人家一路跑意思是服输了,才安心回去吃庆功宴。</h3></br> <h3> 这种规则礼仪原因有很多,之一就是当时统治阶级,门阀士族当权,统称贵族,都是代代相传世袭制,打仗也全是贵族的事儿,所以曹刿论战的村民劝他讲:肉食者谋之。贵族们之间的事,自然不能跌份,凡事讲究礼节,即使打仗讲究的也是贵族礼仪,不持强凌弱,公平对决,给足面子,不以杀人消灭为目的,要展示贵族气质责任担当,能保护自己的百姓,为他们求公道,求自己名声证明自己实力。统治阶级的礼仪制度用意也是为向其他人树立威严,用礼仪巩固自己的地位等级,不给下人跨越机会。</h3></br> <h3> 有了这些规则,就有了齐国击鼓,士兵冲上前,一看鲁国没动,那是没准备好,就回来了,再击鼓还是,又回来了,结果三次往返,齐国觉得鲁国没有应战是服输了,目的达到了,就准备放弃战斗返回,结果鲁国不讲武德。同样的还有一个著名战例,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当时楚军刚刚抵达泓水的南岸,而宋军已经占据了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以待楚军。于是楚军就开始渡河,好去打宋军。宋国的公子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说:“可以等到敌人渡河到达河中间的时候予以打击。”宋襄公没有同意,说那是乘人之危,不是君子所为。等到楚军完全渡过了泓水,沥沥拉拉还没有排列好阵势,公子目夷又建议说:“趁他们立足未稳,还可以攻打他们。”宋襄公却还是觉得不合礼仪,说等他们列好了阵势再打。楚军完全排好了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向楚军进攻,可是弱小的宋国哪里是强楚的对手,结果是宋国大败。<br></br></h3></br><h3> 有人说宋襄公愚蠢,也有人说宋襄公是最后一个贵族。</h3></br> <h3> 礼仪制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春秋前期,生产力落后,人员稀少,各个分封国家忙于养活自己,最好能富足点,求个明君和自己管理的国富强的好名声,而且上边还有名义上的周王这个大哥。自然人力也成为珍贵的劳动力和财产,要保护好,没必要你死我活的。</h3></br> <h3> 再回到曹刿论战,曹刿见鲁庄公,从礼仪制度讲,那两人阶级不对等,按礼仪上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如果在战场上,即使敌方士兵在战场上见到了对方国君,不但不能动手,如果在战车上时还得下车向对方国君行礼,所以想见国君根本就不可能。即使从字面看,曹刿有名有姓也不简单,但能和村民在一起地位肯定也不高。曹刿能越级见鲁庄公这也就是孔子讲的礼崩乐坏,没有等级地位差别,也就有了后面的,鲁国不守战争礼仪规则,耍无赖,也就有了曹刿说现在的当官的目光短浅。因为时代变了,礼仪已经不再受重视了。讲的是奸狡诡计,以胜利为目的,不择手段了。</h3></br><h3> 守规矩讲礼仪的知书达理的被不讲道理的,玩心眼的打败了,听话的被不听话的灭了,不可思议却很有道理……</h3></br> <h3> 战国时代来临了。</h3></br><h3> 讲信用道理和德行的,遵守规则的渐渐的成为被利用的对象,也成了被嘲笑的傻子的代名词。诡计多端的名将,阴谋诡计的兵法开始闪亮登场了!</h3></br><h3> 这就是曹刿论战背后的故事,表面的和背后的往往很难理解,很不简单。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也同样不简单!</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