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棵树,最好的栽种时间首先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对抗人生虚无最好的方法是好读书,对抗生命单薄最好的方法是读好书,对抗人生几何最好的方法是精读书。本着用专业方法培养专业教师的原则,海南省熊纪涛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时刻以专业的眼光自省,用专业的理论自查,成专业的教师自勉。2024年9月29日,工作室导师和学员齐聚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带着夏日的眷念,伴随幽幽的鹿鸣,开启一场美妙而丰盛的培训。</p> 初中《往事依依》一课多构 <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的付静老师将目标定为梳理往事、掌握视角、体味情感,从事理情三个角度进行学习。她通过“制作回忆卡片”“拟写卡片配文”两个情境性任务串联课堂。其中“动词+短语”的卡片命名方式,“小我和大我”两个层面,“往事依依,在那_______,有我________的依依之情”的结语拟写方式,是她给学生的支架,也是她带学生走进于漪世界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定安中学吴少媛老师以于漪老师的视频导入,在奠定基调的同时引人入胜。她巧妙地通过“依”的字形字义,渗透语文素养,在无声中润物。在她的课堂里,有学法指导——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不停顿,集中注意,一气呵成;有细细品读——最打动我的句子是_____,因为________;有朗朗书声——试着用文中老师的情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写作要求——仿照第二段或者第五段,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小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 导师张所帅教授以问题导入,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为后面良好的师生对话打下基础。他重视知人论世,重视单元阅读提示,重视课后学习提示,他坚信充分的铺垫是学生走近和走进文本的关键。他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用“文章写了几件事,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段让人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组织教学内容。</p>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熊纪涛老师直入主题,从字词句段、标题、视角三个层面进行板块式的教学。他首先通过注释中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广博的积累源于儿时的刻苦,在字词积累中渗透学习教育;接着,他通过“可否将标题换成‘往事依稀’”这一任务,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他们能满载一船星辉,读懂标题,读懂作者;最后,他采用“儿时的于漪:_________,成年的于漪:_________”的方式模仿赏析“双重视角”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的方仁艳老师以四种对“往事依依”的解释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语‘依依’往事”“品‘依依’深情”“悟‘依依’意蕴”三个角度走进“这一篇”。她紧抓文章第一段、第三段、第七段,选点精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综合探究能力。授课期间,师生平等对话,其乐融融。</p> 高中《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多构 <p class="ql-block"> 裴莉琪老师这节课共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将原版本与经作者本人删改过的统编教材版本进行比对和对文本细节指向的人物形象着力点角度进行分析两个活动,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人物通讯形象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典型性特点。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梳理人物事迹及作者观点的活动,让同学在梳理归纳的过程(困境)中对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把握人物精神与文本的新闻立场。最后通过对同一人物同一立场的三篇通讯文本及同一事实不同立场的两则消息的比对,同学们对新闻的报道角度和情感立场倾向及原因有了初步的辨析和把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做一个能思考会辨析的读者。本堂课重在让学生明了人物通讯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较强的通讯思维、媒介素养。在这节课中,裴老师如同一位侠客,来去自如。</p> <p class="ql-block"> 刘成老师通过三个课前预习任务,诊断学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前任务一:将文章的主标题、副标题、小标题进行背诵,做到能写能背。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分析主标题的多重意蕴,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课前任务二:反复阅读课文,捕捉文章事件,以“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结果如何、作者立场”的基本格式进行记录并据此总结人物通讯和优秀的人物通讯的特质。该任务主要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课前任务三:赏析文章的细节描写。刘成老师通过范例和逐步引导,一点点放出缚在手中的风筝线,让学生往更高的地方飞翔。刘老师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汤成慧老师以袁隆平大事件表进行导入,知人论世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拓宽学生视野,更是为后续文本学习作铺垫。她的课堂围绕主标题、副标题、小标题展开。首先通过品析主副标题的关系进行人物综合画像的“绘制”;其次,通过自主说话的活动“从_____到_____”“_____挑战了他或者他挑战了_____”发现人物的特质和典型;接着,通过分析事实和数据,呈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通过“如何证明袁隆平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这一问题又回到主标题,完成文章研读的闭环。汤老师像是一位诗人,闲庭信步。</p> <p class="ql-block"> 龙敏老师通过“小标题、重要事件、评论段落、细节描写或详写文段、人物精神”等项目,引导学生精读文章,这是本节课的任务一。在授课的过程中,她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关注学生的疑难之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本课的任务二:让学生以《科技日报》《新时代》等报刊记者的身份,从精选的八个文段中自由组合,完成通讯。本课的任务三:对比《别了,不列颠尼号》和《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不同,此任务重点关注通讯报道的角度。</p> 初中组评课 <p class="ql-block"> 张所帅教授提倡要紧扣教材,依托文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会,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学习效率;要关注为什么写了四件事,“我”的定义,以及“我”作为一个年长的老师,是如何学习语文的,这是文本解读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方仁艳老师提倡课堂上不要训练格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默读、朗读之于本课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熊纪涛老师强调阅读无定律,只有抓住文本本身才有灵魂,因此要围绕文字本身进行涵咏体悟。只要心灵融入,有所收获,就是一节优质课。</p> 高中组评课 <p class="ql-block"> 王丽莉老师:几位授课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单元导语、课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也都具有很强的文体意识,能够围绕文体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活动都具有极强的逻辑性。</p><p class="ql-block"> 于巍涛老师:几位老师都充分关注课程标准和教材,目标都围绕单元导语、课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来进行拟定,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收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其他老师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p> 董明实老师讲座精要 <p class="ql-block"> 他强调上课要依托文本,如《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授课要让学生记住的不是袁隆平其人,而是通讯稿中体现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袁隆平”只是学习的载体,需要学习的是作者的语言,不关注文本就如同旅游的过程中只关注导游的说辞而忽略美丽的风景。如《沁园春·长沙》要关注“自由”二字,《峨日朵雪峰之侧》要关注“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芣苢》要关注“采”等。同时,他还强调,文本不止是鉴赏,而且要借鉴文本的写作方式。对于文本的鉴赏可以使用“放大镜”,但不能使用“哈哈镜”,比如谬解《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有爱情的火花。最后,董老师再次强调,学习语文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语文课的对象是文本,文本是关照语言学习的核心;解读文本要先抓住大旨,其次是节目,纲举目张,同时上课要有章法;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文学类文本不止是鉴赏,实用类文本不止是信息梳理。</p> 学员分享活动 <p class="ql-block"> 为了促进学员的发展,督促学员攻读理论类书籍,工作室分秒必争,充分利用晚间时间开展微分享活动。</p><p class="ql-block"> 张文老师从卞之琳对诗歌节奏的探索和理论贡献、穆旦的修辞与历史意识、昌耀对于古典的继承与发展、痖弦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海子的浪漫主义在当代中国诗歌中的“复活”等方面进行“《新诗细读》的理论要义和操作举例”的微分享。</p> <p class="ql-block"> 王仁霞老师微分享的题目是“《细读与领悟》的理论要义和操作举例”。她给学员们介绍了一套高质量阅读文学的模式,强调要打破常规阅读文学的惯性思维——“文本—意义”,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追问文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展示了什么、暗示了什么”,借此探索文本的意义,增加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阅读乐趣。书中也给读者提供了文学分析方法,即“体验、阐释、评价”,并强调这三个方面是递进式,也互为影响。体验是对作品主现的反应,即情感理解;阐释是对作品理解后的分析,即理智领悟;评价是考量作品的价值(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吕奎方老师围绕文本细读及其应用、教学解读及其应用、经典名篇解读三个方面进行关于《文本细读到教学解读》的微分享。他向学员阐释文本细读兴衰的原因,肯定文本细读的基本价值,剖析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明确文本细读的适用范围,界定教学解读的基本内涵,明晓教学解读的实施要点,最后他以《故都的秋》为范例借助《文本细读到教学解读》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p> <p class="ql-block"> 许宏明老师用“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育核心素养?如何培育老师或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何操作方法?”等多个问题导入,就在学员不得其解之时,他借助《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方法》的第一篇“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准备”进行阐释。他重点介绍了“望闻问切”解文本的方法、抓住写法秘妙解文本——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无巧不成书”、“一字立骨”解文本——骈体铭文《陋室铭》中的“雅”、实现文本解读深入化的三种方式、数据统计创造文本解读新视角——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豪放与婉约风格差异的实证研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情境设置等内容。最后,他强调会(慧)解读文本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前置教学准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熊老师作总结</p> 讲座精要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龙敏导师在讲座中指出文本细读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整体和局部、多元理解和作者个性、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观照。同时要直面作品,寻找缝隙,“以面观点”,如解读陈思和作品,要用最接近当下生活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形象,那么就不会觉得这部作品离开我们太远。而诗歌诗词则要关注其本身的特质,如音韵、省略、用典等。读古体诗要关注节奏、韵律、平仄,读现代诗要关注意象和文字本身。</p> <p class="ql-block">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所帅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语文教材选文的双重价值是原生价值和教育价值。随着语文教材选文的变化,阅读教学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然而语文教学现实境况却令人担忧:为什么学生喜欢阅读却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学生觉得课外的《老人与海》比课内教学的《老人与海》要更好看、更有吸引力?他认为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过程不灵活、文本把握不到位、课堂组织不充分、课堂评价不给力、作业布置不科学等导致的。因此提倡要打开阅读教学新格局,从建构文本、理解文本到运用阅读来学习和解决问题,从立足文本、基于语文学科到超越文本和语文学科。</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的方仁艳老师认为当下要进行初中语文教材解读,需要读课文、读单元导语、读“预习”、读课后作业、读课后补白。她还强调要对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形成反差的词语进行提炼,比如《台阶》中的“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要关注段落或段式解读,还要对学法、构思、表达特点进行解读。</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个讲座中,工作室主持人熊纪涛老师通过分析文本细读的层次和操作,具现化走进文本的方式方法。他强调从宏观层面要根据部位的大小、表达的单位(字词句段篇)、四个层面(作路、编路、学路、师路)进行文本切分,而从微观的层面则需要进行部位圈画,品析词句的多层含义,探索形式的奥秘(明晰写作意图)。接着,他以《往事依依》的文本细读为例,强调要在文学作品研究视野中进行解读,在文学作品教学视野中进行解读,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进行解读。如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不懂文本,教师就无法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熊老师一点点分解教学设计与教材,与学员不断对话,引导学员逐步走入于漪老师的内心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个讲座中,熊老师以《往事依依》为例,讨论文本细读转化成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检验中的效果。这是对前置讲座的补充和深挖。他首先梳理了前续授课的四个教学目标:梳理四字词语,选择词语解说标题;圈画领起句,用一句话说明文章主题;找出“双重视角”语段,说出写法妙处;选择词句,写出赏析和精美文段。字词的梳理,落实语言的积累目标;圈画领起句,理解主题,培养的是梳理探究能力;找出“双重视角”分析妙处,赏析精美文段,关注的是鉴赏能力。这些教学内容的敲定,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和学情等纬度,从而能筛选出适切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适切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将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两天半的培训,虽忙碌但充实,学员们勤学不怠,从辰时到亥时,从实践到理论,从个人到集体,乐以忘忧而不知时之将逝。学海研修,专业立身,我们始终是认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