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年了。望着满桌子的鱼肉海鲜,很是感慨,本想多说几句,却看到了老婆孩子异样的眼神。我知道大家是怕我忆苦思甜,重新讲起往事。所以很知趣的说了句大家龙年吉祥,干杯!把要说的其他话连同杯中的酒一起吞下肚子。<br> 其实从今年开始,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过既没有母亲也没有了父亲的春节。尽管我已是古稀之人,可过年了还是很思念双亲,更是想起了母亲一辈子过的苦日子。想到邻居曾跟我讲的母亲在我刚去外地读大学的日子里,因为想我就像丢了魂一样,无心去做家务而四处串门子打发时间;想起了读大学时家里杀一只鹅,母亲把一只鹅腿给我留了两个多月;更是想起了想起了读大学时,每个学期临离开家门时母亲给我带上的那半袋炒面和一包盐。<br> 我读书时的学校主楼<div> 1975年我被推荐进入了一所师范学院读书。<br> 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每天的伙食费是0.49元,每月不足十五元,每月的粮食定量标准是30斤,也就是每天1斤粮食,而且29斤是粗粮,只有1斤细粮。尽管是在大学里念书没有体力劳动 ,可正是青年时期,每天1斤粮食定量无论如何是不够吃的。<br> 每到月初,班级的生活委员就会发给每人一张一个月的饭票,饭票上标志着每天“早、午、晚字样”。饭菜是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而每天的食谱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早上是一个包米面的无眼窝头、一勺小米粥和一块头咸菜或一羹匙卤虾酱,中午和晚上都是高粱米饭,中午四两早晚三两,一勺没有多少油水的炒大头菜或者是炖白菜。那时候的玉米面和高粱米不像现在市场上卖的新鲜和精致,多数都是备战备荒储存的粮食,不知道已经储存了多少年,小米粥里也有沙子,特别难吃。尽管这样,每当开饭的铃声响起之后,同学们也都是急匆匆的奔向食堂,排队打饭,狼吞虎咽的吃下那难吃的饭菜。看着已经空空如也的饭盒,虽然想继续吃的余兴未尽,可也必须无奈的去洗刷饭盒然后离开食堂。<br> 每逢遇到吃细粮的时候,或者食堂偶尔做点有肉饭菜时,人们就会早早就去食堂排起长长的队伍,更有甚者竟然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画出当天那顿有细粮的饭票,因为那时候的饭票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防伪功能。<br></div> 我读书时使用的饭票(仿制)<div> 饥饿伴随着读书的日子,有时候也很想去商店里花点钱和粮票去买些吃的,可是一想起如果被个别人发现,就可能被举报到班级或系里,那样每个月的五元钱补助费就会泡汤,因为那钱只是给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困难学生的。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经常去小饭馆打牙祭被举报,每个月都是得不到这五元钱的。<br> 那几年总是掰着手指头细数着放假的日子,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家,美美的吃顿饱饭。尽管那时候在家也吃不到细粮,可饭菜必定是可口的。<br></div> 读书时的食堂(2018年毕业四十年后旧址仍在)<div> 终于盼到放假了,提前两天就用学生证买好了回家的半价车票。终于上车了,那绿皮火车慢腾腾的在钢轨上磨蹭着驶向回家的方向,200多公里的路程要经停将近20个小站,足足需要六个多小时。而我下车的小站离家还有二十里的路程需要徒步行走,那段路程要透支我在学校食堂一天伙食标准的能量。<br> 当我艰难地迈进家门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旅行袋,跟日夜思念我的母亲简单打了招呼后,就不在多说什么,立刻奔向外屋的锅台,揭开锅拿出大饼子,狼吞虎咽的就着大葱蘸大酱吃起来,那吃相说多狼狈就有多狼狈,没有一点斯文。母亲看到我已经瘦成的刀条脸和眼前的吃相,立刻断定我在学校是吃不饱饭的。因为她知道五十年代初期,我叔叔读中学时,因为家里贫穷,在学校里吃不饱饭和饿肚子是常有的事。<br> 母亲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一辈子都在省吃俭用持家过日子。每当假期我回到家之后,总是尽量做些好吃的给我,弥补我上学时的能量不足。然而贫穷的七十年代,家里也没啥好吃的,无非是可以吃饱而已。每当我临近开学的时候,母亲就会去村里的米面加工场,跟加工厂的人说我磨这苞米面需要多加工一遍,那时候村里的米面加工厂都归村里集体所有,没有多给加工费一说。只能跟人家说小话央求,亏得母亲跟那加工厂的人关系还行,答应了母亲的要求。这样磨成的苞米面,是先将上好的白苞米扒掉外皮,然后再磨成细面。<br> 拿回家后,母亲再用细箩把苞米面筛一遍。然后刷干净大锅,点燃灶坑里的柴火,把苞米面面粉分批放入大锅里,用铁铲子慢慢的翻动炒成炒面,然后再把一锅锅炒熟后的炒面放在盖帘上晾凉。<br> 看着母亲为我做炒面,我的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可又说不出来,母爱的伟大此时我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只是默默地帮着母亲往灶坑里面加柴烧火。母亲把炒好的炒面装入一个面袋子里面,足有十五斤,那面袋子没有装满,只有半袋,因为母亲知道我要走二十里路才能到火车站,多了是拿不动的。<br><div><br></div></div> 炒面的锅灶<div> 第二天早上我即将离开家,到另一个城市的学校开始新学期学习生活了。我的旅行袋里除了几件衣服之外,就是这母亲给我带的炒面了,母亲又从家里的盐罐子中抓出了一些盐粒,用一块布片包好,放入铝制的饭盒里面,然后装入了旅行袋里。边放边嘱咐我,炒面是很出数的,每次冲炒面时不要放的太多,别忘了放几粒盐,不放盐的炒面吃了烧心……<br> 母亲送我走出了家门,然后又不舍的目送我提着旅行袋疾步走向村口,奔向了通往火车站的乡土路上……<br> 我提着那只装着炒面和母爱的旅行袋边走边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发奋读书毕业后加倍回报母亲的爱。<br> 回到学校之后,每天我总是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从教学楼的教室里回到宿舍,从我放在的床头的面袋中捧出一小捧炒面放入铝制饭盒中,然后再放入几粒盐,将开水倒入饭盒中然后用羹匙匆忙搅动,待到炒面被搅拌成糊状后,便急速的把炒面吞噬下去。因为食堂往往是在下午五点多钟才开饭,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是最容易饿的。也有时候是在晚上下自习时偷偷吃上一些,我并不是怕别人吃我的炒面,而是有点怕同学瞧不起我,因为那炒面是苞米面的。<br> 有了炒面给予的能量补充,精神和肉体都得到了极大满足,看书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时常都是最晚离开教室回到宿舍楼的。<br> 一连两个学期我都是带着炒面来上学的,那炒面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信仰、给了我希望。直到一年后学校认识到了有些同学粮食不够吃,做出了可以申请用钱和粮票购买学校食堂的加量饭票的决定后,我再也不带炒面上学了。<br></div> 读书时的旅行袋、铝制饭盒、食堂加量饭票(仿制)<div> 三年后我毕业了,被分配到了学校教书,有了工作可以吃皇粮了。母亲看到我拿到手里的《干部分配介绍信》和《工资关系》介绍信时,开心的笑了,笑的那样开心那样慈......<br> 看到母亲笑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高尔基所说的那句名言:世界上一些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br> 参加工作以后,每当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感到疲惫和无助时,只要想起母亲为我炒面的身影,想起她那饱含期待与关爱的眼神,我就仿佛拥有了无尽的力量,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br> 如今,母亲已不在人世,我也已经年入古稀,但那半袋炒面的温暖与爱,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母爱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母爱恰似温暖的春风,抚慰着我的心灵。我将永远铭记母亲的深情,带着母爱给予的力量,走完未来的人生之路。<br></div> 我的母亲(2004年81岁) <br> <div> </div><div><br></div><div><br></div> <div> <br></div> <div> <br></div> <div> </div>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