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又称为“三多堂”,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是明清时期晋商巨富曹氏家族修建的一处的府邸。其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曹氏在鼎盛时期,相继以“福”、“禄”、“寿”、“喜”字形修建了五桂堂、怀义堂、三多堂和福善堂四座金碧辉煌的宅院。三多堂是曹氏仅存的“寿”字院,意味多子、多福、多寿。宅院建筑结构独特,古色古香,装饰精美,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p> <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占地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建筑布局呈篆书“寿”字型,由15个小院,3个倒座院、3个厅堂、3座主楼,277间房舍组成。整体分为内宅和外宅两部分。内外宅中间有一条石条砌成的甬道相隔,楼院四周围以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院内有正门、甬道、戏台院、西门院、东门院、账房院、厨房院、厅堂、主楼、绣楼等建筑。大院不仅融合南北建筑风格,还吸收了欧洲古建筑文化。整座宅院雕梁画栋、碧瓦朱檐,鳞次栉比,巧夺天工。是山西境内明清时期最具北方特色的深宅大院。</p> <p class="ql-block"> 太谷北洸曹氏,原籍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明洪武年间曹家第十一代曹晋卿迁居于太谷县北洸村。曹晋卿以务农为生,闲暇之时会挑起扁担走街串巷售卖砂锅、豆腐、豆芽等物品。</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家徒四壁的曹家第十四代曹三喜无奈只身闯关东谋生。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逐渐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初年,在曹三喜的带领下,经过曹家子孙三代人的埋头苦干,曹家开始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富商巨贾。由于人口增多,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于是曹家便盖起了“喜”字宅院。起初喜字院是曹三喜的居所,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曹三喜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庆八年(1803年),到了曹三喜的重孙(曹家第十七代)的时候,曹家的十二兄弟分家析产。由于曹三喜的两个孙子曹兆远和曹兆鹏分别居住于东面和西面,所以便以其居住方位一支划分为东门,另一支划分为和西门。由于东门曹兆远育有七子,而曹兆鹏育有五子。为了财产合理划分,于是便让东门曹兆远的三子曹士俊携带财产过继至西门,这样东西两门便子嗣均衡,人们便称其为“东六门”和“西六门”。</p><p class="ql-block"> 分家后的东六门,团结互助,头脑灵活,继续秉承先辈的祖训。很快便通过六家共同出资的方式,组建了商号“六德公”。通过“任人唯贤不唯亲”的原则,在族中委任商业管理人才。科学的管理制度,致使曹氏家族商业版图继续扩大,商号崛起。此时,生意亨通的曹家开始继续扩建“喜”字宅院,同时沿着“喜”字院周边,增建新的宅院。到了清代中叶的时候,曹家福、禄、寿、喜四座大院已经基本建成。东六门中的第五门,堂号“德善堂”,居住于寿字院。由于该院人才辈出,繁荣昌盛,人们为了祈求多子、多福、多寿,于是便改堂号名为“三多堂”。</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期间,曹氏家族迎来了历史的巅峰。不仅是商业贸易的大发展,曹家宅院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迎来了多次扩建。到了清代光绪初年的时候,曹家宅院全面完工。这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三多堂的寿院了,其内有三层楼三座,二层楼五座,院落15个,房屋277间,总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另外,曹家还修建有家塾院、客房院、车棚马厩大院、澡塘院、煤炭场和专供经营管理同村土地的“耕食斋”等等占地50余亩,512间房屋的十多个大院。</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家逐渐衰败下来,建造华丽的曹家宅院也惨遭毁坏。抗日战争爆发前,没落的曹氏族人为了生活,于是将喜字院拆解变卖。七七事变爆发后,无恶不作的日本侵略者来到太谷后,烧杀抢掠,曹家宅院再次遭遇毁坏。至全国解放时,曹氏老宅只剩下了空架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曹氏老宅众多的房屋被人们政府划分给了当地的群众居住。1966年,受文革破四旧的影响,曹家大院的建筑被拆除毁坏,院内的木雕、砖雕、彩绘以及屋脊上的兽角等饰物相继都惨遭摧毁。之后,人们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于是便蜂拥拆掉曹家宅院,翻盖起了现代大瓦房。同时,拆除翻盖的还有曹家塾院,也被修建为现代化的北洸小学。唯独当时受山西太谷地质学校和北洸乡政府占用的寿字院有幸留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百寿大屏风宽5.02米,高3.8米,重有千余斤。前后上下镶嵌有92块天然大理石,四周使用象骨包边。整个屏风由15块使用铆合工艺制作而成,未使用任何的铁钉和粘合剂。前面还镶嵌有5块源自俄罗斯的镜子,虽历经百年,但依旧光可鉴人。屏风两侧雕刻有一雌一雄狮子,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顶部为5块木雕云朵形状的图案,底部是象腿状和础石状的底座,这种底重上轻的设计沉稳大气,雍容华贵。屏风背面是上下各50个字形不同的中国古代“寿”字,这也是百寿屏风名称的由来。中间是清代祁隽藻摘录古代17位哲学家、思想家、帝王贤臣启导后人的书法名言警句。这些寿字和名言警句都采用了阴刻的手法雕刻,然后再涂抹金粉,使得文字极具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 羽毛镜为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面积约有0.5平方米。镜子采用越南翡翠鸟羽毛,一根根地贴制而成。材质昂贵,制作工艺精湛,时至今日羽毛色彩依旧光彩夺目,是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金火车头重42.25公斤,由黄、白、乌三金合制而成。在车头的后面内嵌一个时钟,到了整点的时候,车顶上面的白色铃铛就会自动报时。另外在火车上部,还安装有一个可以注水的气缸和烟囱。在车的下面还安装有6个白金、乌金制作而成的车轮,以及2条长约1.5米的乌金轨道。倘若将火车的发条上紧之后,金火车就会在轨道上跑来跑去。遗憾的是,民国20年(1931年)的时候,钟表出现故障,不能再启动。关于此钟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慈溪、光绪等人逃往西安。在路过太谷的时候,因为囊中羞涩,于是便向晋商巨贾曹家借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巨款。为了偿还巨款,就把金火车头钟赐给曹家。二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曹家和法国人在沈阳有生意往来,于是就赠予金火车头钟给曹家聊表寸心。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沈阳,为了安全起见,曹家掌柜便将此宝送往北京,当面交给曹师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