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前的殊死决战:松毛岭战役

诗画中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29日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闽西松毛岭战役结束九十周年,9月30日</span>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近日福建省龙岩市在当年松毛岭战役所在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长征最远出发地,龙岩长汀县举行了“纪念</span>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活动启动仪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毛岭战役是红军1934年长征前与白军进行的一场殊死决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span>红军以一万多名将士和地方武装人员牺牲的代价,保障了八万中央红军主力安全转移,顺利踏上长征之路,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亲自坐镇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兵力重点进攻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他们在军事上采取持久的“堡垒主义”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向苏区逐渐推进,最后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根据地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军事教条主义,无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继续实行军事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屡遭失利。1934年8月中旬,蒋介石命令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辖李玉堂第三师、李延年第九师、李默庵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等6个师和炮兵一个团共5万余人,向当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汀县发起进攻。图为李德和博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毛岭位于长汀县东南,是与连城县交界的高山,南北纵贯40多公里,东西蜿蜒约15公里,群峰延绵,地势险要。松毛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是西出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是当年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敌人越过松毛岭便可长驱直入汀州城,进而直逼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因此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其战略意义重大。当时奉命坚守松毛岭一线的仅有闽西红军第24师周建屏部3千人,红9军团罗炳辉部6千人,还有两个独立团、1个工兵营1700余人,一共一万余人。为此,福建省军区紧急动员了一批苏区青年参军参战,并组织了数千名地方武装开上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图为松毛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毛岭中段是全线要冲,唯有两个通道,只要堵住这两个通道,敌人就难以向长汀西进。这两个通道一个在主峰叫白叶洋岭,另一个叫刘坑口,两地相距五六华里,地势十分险要。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这两处布下重兵,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碉堡,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图为红军碉堡。(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战役打响。担任主攻的敌东路军第三十六师在第十师、第八十三师协同下,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猛烈进攻。数小时内敌人发射了几千发炮弹,“黑寡妇”飞机轮番轰炸,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数千名长汀地方武装部队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枪声、手榴弹和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喊杀声响彻云霄。鏖战整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据守的阵地巍然屹立。图为红军机枪阵地。(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毛岭战斗在激烈进行中,形势日益严重,双方为了争夺一个山头,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进行拼博,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多,战局形成对峙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上午6时,负责攻击任务的敌第三十六师第一○八旅主攻白叶洋岭,敌一○六旅担任右翼警戒并协助攻击。7时,敌炮兵向红军阵地轰击,1个小时以后,从南昌飞来的6架飞机轰炸红军主阵地,随后又有9架飞机对白叶洋岭轮番投掷大批重磅炸弹。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敌人向白叶洋岭一次又一次轮番进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9月27日下午2点多,红军主阵地工事大多数被敌人摧毁,坚守阵地的红军指战员伤亡严重。于是红军不得不放弃白叶洋岭,向西侧山麓的长汀县中复村(原名钟屋村)撤退。敌军虽然占领了白叶洋岭,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敌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刚登上主阵地最高峰,即被红军的枪弹击成重伤,险些丧命。图为宋希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叶洋岭主阵地失守以后,坚守在松毛岭其他阵地的红军仍然顽强地抗击敌人的进攻。9月29日,敌军集结了第九师、第三十六师向松毛岭其他阵地再次发动猛烈进攻。敌人依次用炮火和飞机轰炸红军阵地,掩护攻击部队向山顶攀登。红军与敌人反复冲杀肉搏,终因弹尽援绝,被迫撤退。当天傍晚,敌人分别占领了大园山、大洋山等各处高地,松毛岭全线红军撤退到长汀县中复村,至此,松毛岭战役已整整打了七天七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毛岭战役气壮山河,但极其惨烈悲壮,鲜血染红了松毛岭上的青松,《长汀县志》记载:“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红军以牺牲一万余人的代价,有效迟滞了国民党主力部队在东路进攻的行动,为中央红军集结争取了宝贵的七天时间。正是有了这宝贵的七天,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才得以进行。图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其记载:负责断后的红二十四师最后只剩下一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雄山,松毛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汀中复村观寿公祠,当时的</span>松毛岭战役指挥部,红军完成松毛岭阻击战任务后撤退到这里集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30日,刚下松毛岭战场的红九军团就是在观寿公祠前的操场上,举行长征誓师大会的,随后迈出了向江西进发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为此,中复村被称为红军长征零公里处,有“红军长征第一村”之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耸立在中复村红军广场前的“红军长征第一村”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传承红军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市长汀和连城两县分别建立了一批<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毛岭战役烈士纪念设施。为更好地发挥这些纪念设施作用,</span>去年3月,龙岩市将原分属两县的纪念设施,整合并更名为松毛岭战役烈士纪念园,由龙岩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统一管理。纪念园占地约5万平方米,园内建有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松毛岭红军无名烈士墓、战役纪念碑、战役纪念馆、战役遗址等纪念设施。图为松毛岭战役烈士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园内的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毛岭战役纪念碑。该碑始建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竣工。碑体正面题刻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侧面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的“军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纪念园内修建的大型烈士墓——中央红军英烈无名公墓。墓像一座小山包,公墓中间立一块大型无字石头碑,周边由三千多鹅卵石砌成的墓壁,山腰上红色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闪闪发光。这座巨大的坟茔安息着3000多名当年牺牲在这里的红军烈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园内另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来祭奠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将士在松毛岭保卫战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让后人肃然起敬,激励着我们在今天新的长征中牢记初心使命,在赓续传承红色精神中砥砺前行,让红色基因、 革命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