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农场同岁 宝应湖农场建场七十周年

羊胡巷

<p class="ql-block">  春华秋实,秋高气爽。在这大地金秋、丰收在望的美好季节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9月22日,</span>迎来了宝应湖农场建场七十周年场庆暨第七个农民丰收节。</p><p class="ql-block"> 宝应湖农场,在知青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为农场的建设发展付出过汗水和青春。参加农场建场七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对于知青们来说,是重温过去、回忆青春、表达情感、感受农场七十载沧桑变化的一次心灵洗礼。他们带着一代知青人的祝福和深情厚意,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1963年至 1978年,一群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着对未知的憧憬和梦想,离开城市,</span>来到了这片水荡和芦苇环绕的农场。那时的农场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在田地间突击盖起的茅草房,吃的是炒韭菜、韭菜汤;烧冬瓜、冬瓜汤;炒咸菜、咸菜汤;偶尔红烧肉,闻到那香味一定让你有过年的感觉。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坚强,经历各种社会变化。这就是一代知青和农场的亲情渊源吧。</p><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曾经付出青春年华的土地,一切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茅草房早已被宽敞明亮的瓦房所取代,泥泞的小路早已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五七新邨的米厂、种子公司、医院、大礼堂、社区,给人一种时代感和厚重感,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化,那么井然有序。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冲淡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相反,他们更加怀念那段青葱岁月,更加珍惜那段宝贵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1963年南京扬州下放知青;苏州知青;农场回乡知青组成的早期农场宣传队旧照</p> <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农场宣传队在苏州等老知青为成员,又充实大量扬州、泰州、淮阴等新知青为成员的宣传队队伍</p> <p class="ql-block">🔺1974初,部分宣传队员在场部大礼堂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回访扬州,在农学院大礼堂演出照片.舞蹈《回连路上》</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回访扬州,在农学院大礼堂演出照片.表演唱《看彩霞》</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回访扬州,在农学院大礼堂演出照片.歌舞《民族团结》</p> <p class="ql-block">  回想五十多年前农场岁月,他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共同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冬天一起上柴滩,砍大柴;一起上水利工地,开河挖渠;春天跟着播种机,种麦子,种棉花,种黄豆,种玉米,种高粱;夏天跟着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日夜抢收麦子;秋天割水稻,割黄豆,割高粱,收玉米,採棉花。风霜雨雪,春华秋实,他们和农工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夜。四季更迭,周而复始,垦荒种地,奋战水利工地,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知青的意志和毅力,更让他们和农场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当老了知青们再次相聚在这片土地上时,那份久违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依然那么强烈。</p> <p class="ql-block">🔺原农场南二队渡口、渡船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南二队丰收的场头</p> <p class="ql-block">🔺当年南二队丰收的场头</p> <p class="ql-block">  站在乌龙渡大桥上,曾经刘圩与南二队隔湖相望,如今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不见了当年摆渡人……北二队南养猪场的老水塔还顽强地耸立着,仿佛地标,时刻让回家的孩子们有准确的定位感;场部学校,商店,招待所,大会堂,场部办公大楼,水总医院,水利工程总队船厂,灯光球场等等,虽然物是人非,名称功能已变,但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一代人的生活工作情景,还有那些每每回忆起来让人冷峻不丁、令人捧腹发笑而幼稚的青春往事。虽然有的人,有的朋友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印在一代知青人的脑海里。那些曾经洒下的汗水和泪水,如今都已化作了回馈滋养这片土地的甘露……</p> <p class="ql-block">🔺农场第一届团委成员留影</p> <p class="ql-block">🔺团委书记在九大队和大队知青一起学习</p> <p class="ql-block">  再回农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故地重游,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回归。它让我们重新找回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片土地和那段经历都将永远铭刻在知青一代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曾经四千多奋斗在宝应湖农场的、叫“知青”的那群人,如今都已经老了,最小的也六七十岁了!他们是知青、是曾经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农工,是农场的同龄人。七十年过去了,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努力,农场发展了、变化了,但农场没有忘记曾经创业的第一代军垦人;没有忘记从1963年~1978年曾经奋斗在这块土地上南京、苏州、扬州、泰州、淮阴等约四千多人的那批“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什么?是有担当,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的一代人的代名词,也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即将和“知青”名称一起消失的一代人。1963年下放的那批老知青,最小的接近八十岁,最大的已经八十多岁;1973年下放知青已经七十岁。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宝应湖农场!那段苦乐相伴的艰苦岁月,令他们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青春年华是有限的,而知青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无法让时光留步,无法留住青春,但那一代知青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是永恒的。将这代人的精神财富记录、传承和发扬并铭记史册……</p> <p class="ql-block">  宝应湖农场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不能忘记1963年至1978年,那四千多知青,除了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外,知青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域文明发展。见证了新中国农垦和农业发展历史变迁全过程。农场知青在农场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时代作用。他们不仅是农场劳动生产的主力军,还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稳定的基石以及历史记忆的见证者。知青的经历和历史,将成为农场历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古稀之年,知青一代无少年!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知青代表祝贺视频</p> <p class="ql-block">🔺农场创作节目演出视频</p> <p class="ql-block">🔺省农垦领导 .农场领导. 各界嘉宾</p><p class="ql-block"> 现场集锦</p> <p class="ql-block">🔺现场文艺演出集锦</p> <p class="ql-block">图文.视频:羊胡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