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桥”,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一睹你的容颜。

江南韵事

<p class="ql-block">  说到黑山,相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中文名字:“蒙特内哥罗”。</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2006年才独立的小国,国土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与北京市面积相当,人口却只有约63万,境内以山地为主,首都:波德戈里察。</p> <p class="ql-block">  1991年以前黑山仍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解体之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曾共同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2003年南联盟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2006年经过公投黑山正式宣布成为“黑山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有关黑山的起源,据说,当地人在一首非常有名的民歌中唱道:“上帝创造世界大功即将告成,发现袋子里还剩下了许多石头,于是把它们全倒在一小块荒凉的旷野里,这就是我们的祖国黑山……</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今天我们将去一个既向往已久又被记忆尘封已久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有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很多中国人对黑山这个国家还很陌生的话,那么,这里有一座大桥却曾经为相当多中国人所熟悉,它就是位于黑山共和国塔拉河峡谷的塔拉大桥。</p> <p class="ql-block">  塔拉河大峡谷是欧洲第一深的大峡谷,在黑山境内有80多公里,著名的塔拉河大桥就横跨于眼前这雄奇、险峻的塔拉河谷之上。</p> <p class="ql-block">  大桥建于1937年至1940年之间,全长约365米,桥面距离峡谷河面大约有170米的高度,拥有5个漂亮的桥拱,其中最长的一个桥拱跨度达116米,在其完工之时是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藏身于大山深处造型简洁优美的塔拉大桥,二战中始终也没能逃过战火的蹂躏,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截断敌人的运输线,南斯拉夫游击队在1942年将此桥炸毁,1946年大桥得以修复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桥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部南斯拉夫战争电影《桥》曾在中国风靡一时,令刚从动荡封闭年代走出的中国人如痴如狂,片中插曲《啊朋友,再见!》更是家喻户晓,唱遍了大江南北,影片中那座桥取景地就在这里,这也是这座大桥被很多中国人所熟知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为了在七天时间内炸毁大桥,完成这项几乎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游击队找到了建造这座大桥的工程师,要求工程师协助炸毁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  经过敌我双方为守桥和炸桥而引发惊心动魄的斗争,多名游击队员前仆后继地牺牲,而最终工程师亲手引爆了炸药与大桥同归于尽……</p> <p class="ql-block">  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同,历史上真实的事件是二战期间,轴心国对当时的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入侵,围攻南斯拉夫除纳粹德国及其跟班的其他仆从国军队外,还有另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意大利军队!</p> <p class="ql-block">  当时,德国人主要对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等大城市感兴趣,对于黑山(当时黑山是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这样大山大岭的地方并不很感冒,所以包括塔拉河大峡谷在内的大部分黑山土地就成为了意大利人的势力范围。</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在峡谷之上的大桥是意军战略运输线上重要节点,为防破坏意军布署重兵把守。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为确保反法西斯战争战略大局的胜利,必须将塔拉大桥炸毁以切断敌人的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  当时桥被炸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游击队派出了精锐力量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炸毁了意军重兵把守的大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三位英雄也为国捐躯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今天,桥头一侧矗立着一座纪念烈士雕像,雕像基座上刻有烈士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诗,诗文中写道:“你是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将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很多中国人来到这里时都会以为这是电影《桥》中游击队长“老虎”的原型,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这名军人真正身份是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这位年轻军官出生地就在塔拉大桥附近的Jezerima村。</p> <p class="ql-block">  桥头另一侧还有一座纪念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纪念碑,他就是电影《桥》中工程师的原型。电影中“工程师”在最后时刻按动了起爆器将自己和心爱的“桥”一同炸毁。</p> <p class="ql-block">  而真实的历史是:南斯拉夫游击队的确是在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帮助下成功将大桥炸毁了,但所不同的是 : 拉扎莱·亚乌克维奇并非该桥的总设计师,他是多名参与大桥建造工程师当中的其中一位,然而,他没有在大桥被炸毁时牺牲却在数月后因被人告密被意大利秘密警察拘捕,最终在这座大桥的桥头被杀害了。</p> <p class="ql-block">  “啊,这个地方应该就是桥头堡了,那里应该还设有电网和地雷!”</p> <p class="ql-block">  “快看,那个地方就是放炸药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那,就那,老虎在那里用机枪向敌人扫射……”</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在忘情地在桥上寻找着,早已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在电影里,哪些是在现实中,完全融入了错位的记忆空间里。</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与中国相距万里,我们也从来没有来过,甚至于之前还不知道这座大桥的名字,但此刻站在这里却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当地人正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这些莫名其妙的中国人,或许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来到这座普普通通的大桥时会如此兴奋而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比较保守封闭,文化生活匮乏,人们对中国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难得的进口影片几乎是人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当以《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为代表的一批南斯拉夫电影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立即掀起剧烈的波澜。</p> <p class="ql-block">  那些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彩激烈的战争打斗场面,还有明显不同于当时国产样板戏所展现的电影理念、表现形式、人物形象等都令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是这些电影对人性的真实描摹,对当时人们固化了的思想和麻木了的情感产生了颠覆性冲击。</p> <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人曾看过《桥》这部电影不下百遍,有人甚至可以熟读片中所有台词,片中人物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成为当时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这些在国际影坛上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他们的电影会在中国取得如此成功,他们就是那个年代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偶像和天王巨星……</p> <p class="ql-block">  或许,以现在角度看这些根本算不上出众的影片,但在当年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其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却是现在的所谓“大片”远远无法比拟的,也令现在的人们难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而正是当年这些激动人心的电影让一大批正如饥似渴地盼望去认知了解世界的懵懂少年,找到了打开外部世界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从而知道了原来除了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以外还存在着更绚丽多姿的广阔天地。</p> <p class="ql-block">  从此,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开始通过这些电影去尝试认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继而更加渴望进一步去认识整个世界。电影塑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燃点了无数中国少年的英雄情结,成为了那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幕幕的情景或许因年代久远而曾被尘封于记忆的深处,少年时的记忆伴随着岁月流逝刻录在成长印记之中早已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现在又被重新唤醒浮现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曾经令人无限向往的大桥上,跃动的思绪犹如滔滔的塔拉河水,翻动起曾为之激动的情景,这些情景或来自于当年蹲坐宿舍大院露天操场倚靠在父母身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泛着点点光斑的布幕上;或来自于与街坊四邻小伙伴们静静地围聚着的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上;还有来自于紧紧抱在怀中正播放着电影录音剪辑的半导体收音机;也可能来自于一本本早已被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从电影中翻拍出版的小人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在此地追寻着曾经出现在电影场景里的那些景物痕迹,与其说为了满足于因来到这部经典电影拍摄地所带来的兴奋与好奇,倒不如说是为了寻找以这些老电影作为载体记录自己当年成长经历的那些符号,寻找那已逝去了的昔日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刻再多望一眼这座大桥,美丽的塔拉河峡谷碧空云影,绿满山野,峭壁刀削,飞流拍岸,轻风拂脸,松涛如歌,一道长虹飞架天堑,更跨越了时空连通了心岸。“真是一座好桥啊!”</p> <p class="ql-block">  天地悠悠,青山依旧。如今,曾经的南斯拉夫已成为历史而塔拉大桥依旧横跨在陡峭的峡谷上,亲临此桥重拾昔日情怀,感慨世界历史风云变幻。此时此刻,在这苍茫群山、雄险峡谷与奔流的塔拉河上空仿佛依稀飘荡着那曾耳熟能详的旋律——《啊,朋友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