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3-10日初识晋之美—晋北八日游(5-3)

李艳

<p class="ql-block">拜佛拜的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崇敬万物。我举高香敬神明,抵我心中意难平~</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站 浑源县永安禅寺,俗称大寺,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现存大殿为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重建。山门屋脊上伊斯兰风格装饰件和传法正宗之殿殿顶藏传佛教、佛教护法神和八仙(道教)在一个寺庙内,但毫无违和感~永安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原为三进院落,现后院已经不存在了。前院由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及垛殿组成。</p> <p class="ql-block">前院的天王殿为明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后院传法正宗殿为永安寺主殿,大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span>。大殿坐落于长方形台基上,前设月台。殿顶使用了只有皇家才可使用的黄色琉璃瓦覆盖,屋脊上构件题材非常丰富,鸱吻两两相对,既有佛教狮象驮宝瓶,也有道教八仙过海。大殿内没有佛像(可能之前是有的毁坏了)只有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两侧对称四米多高、三米多宽的"庄严"二字,古朴苍劲、厚重威严,为元代主持月溪和尚的手书。殿前正中"传法正宗之殿"牌匾是元初书法大家雪庵和尚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东西南壁约170㎡的元代壁画,绘有罕见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水陆法会图(水陆法会是历代帝王推崇的镇边圣物,特别是战争之后为了超度死亡将士,水陆法会成为朝野常行的一种法会)和十大明王,共画有各种天佛界、神界和人间人物882尊,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品。儒、释、道三教汇合一殿、气势雄壮、人物密集;画面分上、中、下三层、各种神祇分类组合。</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东西南壁为儒、释、道三界十方仙佛鬼神着装执笏朝拜佛教世尊的庞大场景。东壁和东南壁上层彩绘天界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星君像;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及北斗诸星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后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道姑以及贤儒烈女、孝子顺孙等人像。西壁和西南壁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及五湖、风、雨、雷、电诸神像;中层是十殿阎君及阴曹地府诸官像;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人间各种因天灾人祸而惨死的众鬼像。由于对壁画知之甚少,以上来源于永安禅寺门口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三壁共有各类神祇126 幅, 每幅为一类或一系神祇的组合。每组有玉女执着长幡,幡上书写有神祗类别或系列,其上隅墨框内留题着装銮者的姓名,但无年款题记。各组神祇之间用云气、火焰和空间相连相隔,神祗组合数额不等,上、中、下三列层次分明。此殿壁画中的各类形象的造型,俊秀端庄,女性多俏丽有情,男性多严谨持重。各像间左顾右盼。但略显拘谨。由于对壁画知之甚少,以上来源于永安禅寺门口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的水陆壁画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天王和反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场景,又有道教崇信的仙官星君和帝岳诸神,还有儒家礼教中的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的亡魂。三教仙佛鬼神聚集一堂,共奉佛门世尊,是集我国神祇之大成。 这些彩绘笔力遒劲、流畅,色泽艳丽协调。 杂沓纷呈的神人鬼怪,造型各异的衣着、面孔、表情、举动,无不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是很珍贵的绘画杰作,堪称稀世之宝。由于对壁画知之甚少,以上来源于永安禅寺门口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北壁绘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传佛教密宗</span>十大明王乘神兽、执法器、护持禅法的图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元代壁画</span>。“明王“指佛、菩萨受大日如来指令,降伏恶魔时变相成威猛愤怒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忿怒相</span>。藏传佛教中倡导以善劝善、以恶制恶,每尊明王斜上方圆形里绘有其真身。壁画中的十大明王身躯高大,均高3.2米,谲奇诡怪,沥粉贴金,笔力飞动。站在他们面前,威严的气氛给人足够的震慑!</p> <p class="ql-block">不动尊明王绿面红发,三头六臂,面目狰狞,但其用双手撕开了狰狞的忿怒相,露出菩萨本来的慈悲面容,视觉冲击感顿时拉满。很难通过言语和照片来形容当下看到这尊明王的感受,请你一定要亲临永安禅寺,走进殿内来看看这一眼万年的明王~</p> <p class="ql-block">焰发德迦明王(文殊菩萨)坐骑白狮的眼睛👀采用了特殊颜料(据导游说是贝壳🐚粉)和特殊的绘制方式,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颜色。在绘制壁画的众多颜料中,最不值钱的就是金粉~</p> <p class="ql-block">在昏暗的光线下,大殿内的明王壁画,赫然陡立于面前,让人心生敬畏。明王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狰狞面目出现,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p> <p class="ql-block">头顶的天宫楼阁藻井,幽暗中散发神秘和绚烂,为元代八角天宫藻井和六角藻井,色彩艳丽,清代重新粉刷过。藻井内饰有二龙戏珠、团花牡丹、莲花和祥云图案,巧夺天工、极繁美学,老祖宗的审美非常在线!今天是看藻井的一天,下午的净土寺会更让人惊艳💐</p> <p class="ql-block">藻井四周为天宫楼阁小木作,大梁彩绘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和上午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悬空寺相比,这里人少幽静,庄严静谧,十大明王的彩绘壁画和天宫藻井非常值得一看~不愧是“恒之北岳 厚道浑源”,果然是有点东西👍</p> <p class="ql-block">院落里文保员种植的花花草草,让大殿壁画中的各路神仙也“如愿”看看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站 圆觉寺打卡,从永安禅寺出来不远就是,到时中午1:30左右,没有开门门口有十几个人在等候(要是现在去估计中午也不休息了吧😅),由于我们今天还要途经应县赶往忻州,就只在外面拍了拍塔打个卡吧。圆觉寺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永安禅寺大寺对应俗称小寺,始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由僧人玄真主持筹建,明清均有修缮。</p> <p class="ql-block">看到门口的简介:现存为两进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砖塔、正殿等。</p> <p class="ql-block">砖塔全称“释迦舍利塔”,为金代遗物,距今近千年历史。砖塔呈等边八角形,九层密檐,通高26.4米,为仿木结构式样营建。塔身砖雕,刻有佛像、伎乐天、力士,还有猛兽、狮子、牡丹、荷花、兽面及仰莲花瓣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塔顶置莲花式铁刹,顶端立铁铸翔凤(相鸟)一尊,可随风旋转,辩识方向,是研究古代气象学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塔刹顶端的候风鸟是目前全国唯一现存的鸾凤形态候风鸟(候风鸟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测量风向和风速的气象仪器,可随风向转动),千年来一直不停旋转。有这种装置圆觉寺并不是孤例(始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塔也置一“金鸡”;建于宋代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也有曾向风若翔的“金鸡”“金鹏”),但这两处均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塔身檐下悬有72只风铃🎐,用于驱逐鸟雀、祈福辟邪、警醒静心、观测风向的作用。圆觉寺塔的风铃尤为悦耳,应该与北方先进的冶铁技术有关。叮铃清脆,塔刹顶端的候风鸟也随风转动,站在塔下听着来自千年前的风铃传出的铃声,内心变得平和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塔体出檐极美,层层叠叠,犹如向上的花束。</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城内新建的门楼,还是用心设计了,挑檐、攒尖顶都用到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站 应县木塔打卡,14:00离开浑源县,15:30分到达应县木塔景区停车场。穿过一个公园绕景区多半圈来到正门打卡。</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近1000年的历史,</span>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建筑,也是至今无法复刻的木塔(世界三大奇塔是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应县木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纯木质结构能够屹立千年不倒,梁思成写给林徽因的信中提到“好到令人叫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p> <p class="ql-block">塔身巨大,从地面到塔刹顶点是67.31米 相当于22层现代高楼。塔身有60多幅匾额,是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对应县木塔极高建筑水平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木塔采用全木的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主体不用一根铁钉,约3000吨木质构件相互咬合,构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在经历了九百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的风霜雨雪和多次地震的冲击之后,如今依然是巍然耸立,创造了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据说木塔的柱子每天会有一根轮休(柱础有缝隙不承重,而且换着来不固定)也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所以说木塔是会运动、有生命的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很明显的看出木塔的倾斜了</p> <p class="ql-block">此刻应县木塔已经成为了时间本身,而在时间面前我们只有五体投地且无能为力……木塔在历史上因为各种人为损害,慢慢慢慢地歪斜下去,它似乎在用最大的耐心对抗着风霜雨雪,对抗着地心引力。一想到此就足够叫人泪流满面,它还能坚持多久呢?没有人能回答!惟愿木塔平安!</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站 应县净土寺,始建于五代后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残破。</span>金天会二年(1124年)重建,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里的四大天王~新新的、不萌萌哒😇</p> <p class="ql-block">原本是规模庞大的寺庙群,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测绘的时候都还在,那对辽代的石狮也是完好的,却没有躲过60年代的那场浩劫。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对石狮和残留的部分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这狮子造型独特全国估计也少见,但就是毁损的有点严重,跟中原狮子果然不一样,披头散发的还是大波浪,有点契丹女真族自由奔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的大雄宝殿不像其他寺庙的雄浑大气,在宽阔的院子里显得有点迷你。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大气、富丽堂皇,是山西金代建筑中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四角翘檐舒展,呈现缓和而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协调端庄的感觉。屋顶覆灰瓦绿琉璃剪边,脊部采用黄绿琉璃装饰,戗脊端部立有骑凤仙人。檐下的彩绘虽然年久但还是能够看出来的,整个大殿看起来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殿头就一直抬着,有人戏称“山西彻底治好了我的颈椎病”,从云冈石窟开始就一直抬头抬头……净土寺的藻井堪称藻井界的天花板没有之二,有人说北京隆福寺的藻井(现在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冰箱贴非常火)可以相媲美,但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妥妥的小字辈了~这小小空间跟这华丽的藻井形成了反差,但丝毫没有压迫感。</p> <p class="ql-block">大殿顶部木雕天宫楼阁藻井基本为金代原物,殿内三间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现在微信朋友圈的九宫格图片和九宫格火锅🍲与古人的思路一样一样滴),九个藻井把整个房顶全部覆盖,正中最大周围稍小,精雕细刻、极尽华美。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正当中的藻井由正方形内嵌一个正方形再切四边形成八角形,当中是浮出的双龙盘日,混金彩绘,周边八面是层叠的微缩斗拱,四个边上是微缩的天宫楼阁,雕栏画栋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第一层依托梁枋层层出跳斗拱形成方井,在方井上置平座,设栏杆和立柱,在四面正中开门建天宫楼阁并用廊相连,廊内壁板上还绘制佛像。天宫楼阁屋檐舒展,翼角起翘明显,角梁下还雕有力士像,十分生动。垂花柱上每朵莲花花瓣雕刻精细,富有层次。天宫楼阁之上为第二层藻井,采用方井抹角成八角形到达八角背板。</p> <p class="ql-block">这眼天宫楼阁藻井构图协调,配色华美,尤其是四座天宫楼阁全部贴金,周边斗拱的小斗也做贴金处理,相得益彰,熠熠生辉,而且小木作建筑的戗脊、梁架、立柱、平坐、台基、斗拱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大木建筑比例尺度缩减所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根梁柱都交代的细致清楚,</span>甚至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中心藻井正中贴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气势飞动,龙头凸起,龙嘴大张,张牙舞爪的样子令人生畏!</p> <p class="ql-block">其余八眼藻井与中心藻井结构相似,虽然没有天宫楼阁,但藻井四周皆有祥龙围绕,彩凤飞舞,色泽华丽,构造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繁而不乱,布局严谨,金碧辉煌,实为文物中少见的珍品。</span>它与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天宫楼阁、晋城二仙庙的宋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山西乃至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华严寺去了但只能在广场上看放大版的了,但在山西博物院里见到了1:1复刻版的,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构图和技法为民间传统画风。</p><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最美的天宇,它的设计和装饰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思想和象征意义,其中“藻”含义华丽,而“井"象征水源,寓意水能克火,预防火灾。这种装饰性结构主要出现在宫殿、寺庙和佛坛等尊贵的建筑物中,显示了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尊崇地位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远处夕阳中的木塔静静地站着~今天很幸运“应县三宝”全都看了(一是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应县木塔,另两个都在净土寺:大雄宝殿的藻井,一对辽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小节:今天是看国宝的一天啦啦啦啦~很满足,在这里我只想对浑源说,是你实惠又美味的小馆子让我与你不期而遇,差点就擦肩而过了😨而你最终让我惊诧、惊讶、惊艳~惟愿在当下拆拆拆的节奏里,你还能保持旧旧旧,当我二刷三刷浑源时,你还是那个安静的、低调的、羞涩的、原汁原味的宝藏小城~</p> <p class="ql-block">D5:8月7日忻州古城,昨晚上到了开车转了半个多小时才定下住宿,前几个都没房间了,咱也不知道山西每个地方都这么多人吗?这也不是啥知名的景点呀😩</p> <p class="ql-block">入住的牧瑶温泉民宿,在古城的南城门附近,环境非常好,在夜晚的灯光下仙气飘飘的~</p> <p class="ql-block">上午一直小雨🌧,正好修整一下,再定一下明后天去太原的行程及住宿。</p> <p class="ql-block">下午雨过天晴,去忻州古城转转~</p> <p class="ql-block">忻州,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中国杂粮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台山佛教文化、晋北温泉</span>为支撑,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古城云集当地小吃、特色民宿、文创小店、酒吧等应有尽有,而且这些统一由袁家村运营公司管理,非常正规。在这里没有长沙臭豆腐等“全国各地雷同小吃”,都是本地地道小吃,价格本地人和游客一个价,而且每家居然还都有保证书😁,而且承诺做不到的居然谁家和谁家都不一样😄有的写不得好死、有的写疾病缠身、还有的写甘愿一辈子受穷~</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民宿是不是也非常有特色~古城房屋的高度都是统一的二层楼,有的民宿主人就想办法挖掘地下层,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一倍,而且中间做成玻璃天井,又解决了地下层的采光~</p> <p class="ql-block">醋味冰淇淋🍨必须尝尝,还有老醋可乐,口感略微有酸口但很清爽解腻~</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内有秀容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关帝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现为明清时期重修的)和护国寺(与关帝庙牌匾并列)。忻州东有五台山、南达太原晋中,西有芦芽山、老牛湾,北有宁武万年冰洞、雁门关,周六日好多山西本地人来这里溜娃过周末或作为中转地去周边游玩。</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物价不高、既有人文历史又有自然风光,好吃的好玩的一应俱全,没有门票没有停车费,而且温度凉爽非常适宜夏天来避暑。忻州古城的文宣口号就是“体验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p> <p class="ql-block">忻州城墙与大同城墙相比多了一个马道,充分说明当年中俄万里茶路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是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位于忻州古城西南,此地为古城制高点,地势险峻、气势恢宏,依地势而建,阶梯式布局,分上、中、下三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 45亩,可俯瞰全城。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秉承“勤、慎、敏、学”办学理念,忻州历代科第人才辈出,现为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记录着城市肌理,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一部分院落作为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充分体现了忻州的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手工制作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民歌、面塑、泥塑、彩塑、剪纸、砖雕、木雕、烙画葫芦、漆器、黄酒等。</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各种美食真诱人呀🤗吃了保德油糕、酸菜饺子、定襄黄烧饼、碗托,买了盐池月饼、盘丝饼…真恨不得多几个胃,每种都尝尝~估计是这几天碳水吃的有点多,晚饭居然选了锦州小烧烤~</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小节:个人认为忻州古城的开发、运营是目前我看到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商户每家都有各自特色,没有重复的,管理规范,口碑好,引来客流,商户赚钱就可持续经营良性循环)(浑源可以借鉴,但浑源可以更好因为比忻州历史更悠久,但国宝级文物修旧如旧的成本会更大,看政府投入情况)。在山西经常听到这么说:前面的**好看有年头了,这个不行才是明清的😇这是不是咱山西人的豪横呢~谁让咱家里有呢~古城地面都是石头路面,对婴儿推车不友好~</p> <p class="ql-block">D6:8月8日 忻州—太原</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站 晋祠,今天不赶时间中午到达晋祠景区附近,吃完中午饭开始逛晋祠。“三晋之盛 美在晋阳;晋阳之盛 全在晋祠”,来之前问老公都想去哪,结果人家就说了一个地方,就是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入口,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 公里的晋源区晋祠镇悬翁山下,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祠堂,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以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我国北方古典园林式国宝建筑群和自然风景而著称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古树参天、亭台楼榭,古风建筑很多,环境非常好这里免门票,是太原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唐园照壁,重建于2007年,高5米宽8.4米,一侧是“福禄寿”一侧是“群仙会”。</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是目前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的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的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入口,精彩马上就开始了,文字上的各种国宝和打卡点就要一一呈现、迎面而来啦~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槐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晋祠之铭并序》、《华严经石刻》、《柏月山房记》三大名刻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来描写晋祠美景。</p> <p class="ql-block">刚一进来,迎面就看到了传说中的瞪眼山门,从网上搜到动画片的原版,非常传神~</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集合为一体,前部为清代的单檐卷棚顶,后部是明代的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据说地下埋有8口大缸当做音箱,这样演员的声音就能传得很远。水镜台正面建筑有“三晋名泉”匾是清代杨延翰(康熙武举人)写的,戏台正中央的“水镜台”(意为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匾他的侄子杨二酉(<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翰林、编修晋祠人)</span>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四个角四个铁人,东北隅铁人丢失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千年不锈)。九百年来金人不生锈反被人们越摸越亮锃光瓦亮,着实佩服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铸造时在铁溶液里面加入了适当比例的锡)。台中心琉璃香亭为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这个铁人是民国时期后补的。</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遒劲有力,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为祭祀时摆放供品的地方。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我国唯一的殿与亭结合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宽敞明亮,庄重肃穆。建筑形式独特,构造简洁明了,全部榫卯结构,四周直棂栅栏的布局保证了通风,使祭祀贡品久放不坏。外面骄阳似火但人站在其中立马感觉凉爽,真的非常神奇!献殿斗拱与梁架的精美,完全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勾心斗角”,这在古代可是褒义词,是赞赏的意思。献殿构造精美,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国宝一个接着一个,都没有个缓冲的建筑,让人应接不暇,冲击感满满~仔细看献殿的匾额,像不像一直四脚着地的🐢😅</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十字形古代桥梁。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span>。“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桥下34根八角水泥柱,上接木质斗拱,撑托石板桥梁,耐磨坚固安全。古时方形为沼圆形为池,沼中多鱼,故称鱼沼;飞梁如鸟思飞。梁思成先生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鱼沼飞梁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前的铁狮子也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圣母殿相对,通过鱼沼飞梁桥就来到了圣母殿,圣母殿建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整个大殿除了外面的26根柱子,殿内没有一根柱子,且比营造法式早100多年,宋代龙的建筑当中孤例。圣母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廊柱上八条宋代的千年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昂首挺立,怒目利爪,盘曲自如,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建造时先有柱子后有龙,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龙须根根,感叹木质之好,工艺之精~那有人会问古代不是崇尚九五至尊吗?为什么只有8条龙?按照古时等级划分皇帝是9条龙,皇后是8条龙,9是阳数里最大,8是阴数里最大。</p> <p class="ql-block">和网红比耶龙、点赞龙打卡</p> <p class="ql-block">晋祠原本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也就是西周周成王的弟弟(后被追封为晋王)建的,后来宋仁宗为唐叔虞的母后邑姜后建了个圣母殿占据了中轴线的C位,成为晋祠的主殿(唐叔虞祠搬到了北侧),也有人说圣母像面容很像宋仁宗的母亲刘娥。</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3尊,是当时宫延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望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宋代彩塑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位戴花的侍女最有名,左右脸是悲伤和欢喜两种表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颦一笑,似诉平生”</span>梅兰芳大师赞不绝口并将她的表情动作融入到京剧人物的创作中去。由于整个彩塑区域有围栏无法正面拍照,从网上找到近照一看左右脸的表情就非常明显了~</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碑廊</p>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p> <p class="ql-block">随处一拍就是明代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周柏,周代种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为晋祠“三绝”之一。老有所依</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元代重建,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匾额下绘有9幅儿童嬉戏图,构图均衡,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相传为古代躲避兵乱的处所。洞内有一浅穴为清初傅山隐居处。“云陶”为傅山手书。</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为晋水第三源泉,善利亭始建于北齐,明嘉靖年间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的爸爸是周武王,哥哥是周成王,妈妈邑姜后是姜子牙的女儿,传说的柳叶封侯被哥哥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唐叔祠碑廊,围廊壁上嵌有历代碑刻42通,内容以吟咏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其中宋碑2通、元碑2通、明碑18通、清碑20通。著名的有宋宰相吕惠卿《留题兴安王庙诗》、河东燕山府路宣使抚姜仲谦《晋祠谢雨文》、清学者朱彝尊《游晋祠记》石刻等。碑刻涵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文来婓然,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院落中部的享堂有14尊元代泥塑乐伎像,一侧为管弦乐一侧为打击乐,如此规模排列组合的乐伎彩塑在国内尚属孤例。两侧各有一个侏儒是乐队的引子,面部丰腴表情严肃,像干粗活的杂役;乐队的尾部则是负责典礼的官吏,身着官服身形俊俏,面庞清秀。其余的十尊乐伎比例协调,表情自然,衣饰鲜艳,身形饱满,持有笛子、三弦、胡琴、琵琶、古琴、笙、小皮鼓、铜钹、鑔、锣等不同乐器,完整展示了元代乐队建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中的一座高峰,以“北曲”为盛,而山西又是古代戏曲之乡,这组雕塑,展现了当时元曲盛景,</span>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又名汾东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迁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檐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大殿神龛内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手持玉圭,两尊侍从像分立两侧,为元代彩塑,在其下方还有一对相对而立的文臣武将塑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廊东侧为元代《重修汾东王庙记》碑,碑阴刻元世祖重修诏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