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蒲州秋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吟诵着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古诗, 为一睹王之涣千年前描绘的暮光盛景, 甲辰年秋,国庆日,余轻车东出,穿秦岭,越关中,潼关城下风陵渡,萧瑟千里过黄河;北上永济蒲津渡,秦晋咽喉铁牛卧;普救寺里西厢出,傍晚登临鹳雀楼。 又见长河落日圆,独无慷慨激昂意。犹忆季淩才,孤篇冠五绝! </p><p class="ql-block"> 公元764年,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唐王朝因一场九年前的内乱而千疮百孔。避难四年、寓居成都的杜甫生活闲适,回首开元盛世,感慨万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他在回忆一个不能忘却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的大地上,到处生机勃勃。 开元十五年(727年)后的一天下午,一个倜傥俊朗的中年河东汉子,独上鹳雀楼,背依中条山,远眺长河落日,吟啸出了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二十字,写尽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生逢盛世却郁郁不得志,忧愤激昂、雄心一片跃然纸上。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是王之涣。</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公元688年生于河东绛州(今山西新绛),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王氏世家,后迁居绛州。祖上三代累仕县令,家境殷实。少时聪颖,及长,倜傥有才,常击剑悲歌,豪侠仗义! 唐开元十年(722年)前后,恩萌入仕,任冀州衡水主薄(县政府办主任),任上与渤海望族李氏联姻,时年三十有五。开元十四年(726年),遭人诬陷诽谤,愤然辞官,赋闲十五载。游历河山,诗名大震,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p><p class="ql-block"> 蒲州古镇,位于山西运城永济西南,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万余,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古称蒲坂,<span style="font-size:18px;">“蒲”取因靠近黄河滩涂地繁茂的蒲草,“坂”的意思是像板一样的山坡。</span>战国称“蒲邑”,秦时“蒲坂”,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建蒲反县,北周明帝二年(558),改泰州为蒲州,是“蒲州”之名的开始,到自隋至元为“河东”,明朝又定名“蒲州”。 <span style="font-size:18px;">蒲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span>位居中国腹地、黄河中游平原之上,南据中条山之险,北守运城盆地之饶,西临黄河,扼蒲津关口,是河东诸郡通往长安的咽喉要道,战守必争之地。历史上“韩信木罂渡军”、“曹操西征马超”、“郭子仪收复两京”等18场重大军事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实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开元年间,为便于秦晋交流,唐玄宗下令重修蒲州城外的蒲津河桥,将原有的竹索旧桥改用铁索铁锚,修建了一座黄河浮桥。《新唐书·地理志》有载:“有蒲津关,一名蒲坂。开元十二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东西两岸各铸四尊铁牛,腹下连通铁柱埋入地下丈余深,牵引铁索维系浮桥,元朝时,蒲津浮桥一度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大将徐达率军渡河,重造浮桥,后又沿城创修石堤,下钉柏椿,上垒条石,中贯铁锭,50余年城固如初。蒲津渡一直是古代黄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各代沿用。运城解县盐池生产的潞盐在这里集结外销,铜铁、煤炭、粮草等物资也都通过这条水道运往河西,转入渭河逆流而上运到长安、咸阳集散,或顺流运往豫西、洛阳等地销卖。唐朝一度提为中都,作为江淮到关中的运粮枢纽,尤被重视,“蒲州故里多豪贾”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蒲州城作为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在唐代达到顶峰。因其居长安与洛阳之间,先为“雄城”,旋升“中都”,后改“上辅”,其繁华景象堪比京师长安、东都洛阳。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蒲州城中建筑坍毁无存,“晋魏城荒水丰侵”,萧条破败。光绪丁丑大荒、近代日军侵略,已显颓势,1959年,三门峡水库蓄水,城内居民全部迁出,蒲州城最终被废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如今的蒲州古城,依托鹳雀楼,蒲津渡和普救寺,已成永济乃至河东的旅游重地,每逢假日,古城内车水马龙,游人摩肩接踵,或凭古吊今,或观山河形胜,或领略异地风俗,这座千年古城又焕发了生机。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层层积淀,延宕不已,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部分资料参考自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小斌随笔于太原</p><p class="ql-block"> 2024.10.1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