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恶长假?人们已经洞见到长假其实质是消费主义导演的一场虚假盛宴。</p><p class="ql-block">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的社会,每个人的身份认同开始异化为一种符号认同。人们通过消费识别出了或尊贵、或穷酸的阶层差异。</p><p class="ql-block">如今,消费主义的幻象使更多的人跌落回了无情的现实主义。人们不仅开始厌恶长假,也同样拒绝社交。人们开始意识到,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p><p class="ql-block">有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幸福,其实只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p> <p class="ql-block">我可以消费但不希望是被刺激的;我可以去旅行但不愿意是被安排的。这种心理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我所有的长假都是和家人呆在家里,我没那么多钱去消费,我的钱只够在家过普通人的日子。长假时物价贵,景区人满为患,花钱买罪遭。倘若老天作美行程畅通不堵塞,气候适宜。那出去观光兜风自是其乐融融,意兴勃勃兴致满🈵,但倘若人满为患——处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买票如厕吃饭摆长龙等待,可是受尽折磨、自找没趣!</p> <p class="ql-block">其实避免陷入消费陷阱的是自我的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由不单单是身体,还有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不反对消费,但是拜托商品诚恳点,特别是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放假了就好好休息,睡觉,看书,发呆,和朋友聊天,非得去花钱吗?</p> <p class="ql-block">更有人说:有长假,你未必非要去消费。可以做饭,可以看书,可以冥想……长假与消费生拉硬拽扯在一起,这个观点有些苛责</p> <p class="ql-block">有钱平时没时间的这个时候开心,可以放下工作去玩。如果没钱,消费会加重内心的焦虑,但是一家人又盼望着这时候出去,自然更焦虑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放假出游,是为了亲近自然、休养生息,之所以成了消费过程,是因为有人把大自然据为己有,逼迫我们消费。比如各个风景名胜,本就只应收取清洁费和维护费,但大多却成了“新圈地运动”的猎物,牟私利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年輕時努力賺錢消費旅行購物才感覺快樂,現在連上班在家做做菜附近走一走都覺得快樂幸福!</p><p class="ql-block">叫我么说?花钱买治愈没错,错开时间就好,不必说大道理</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我就开始拒绝力所不及的消费了。很穷酸,但自由。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低物欲的生活,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年份里,我衣食无忧,并没感觉到什么压力。</p><p class="ql-block">过得不“体面”,但很自在。。反正又没几个人真正关心我过得好不好,体面给谁看啊?</p> <p class="ql-block">长假和消费不冲突,选择适合自己就好,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定义为标准生活方式,各有所爱心生欢喜,如此就好</p> <p class="ql-block">到底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当你定义它是为了让你消费的时候,你就不开心了,当你定义它是让你可以连续休息游玩探亲的时候,你就开心了。事实上它本身什么都不是,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开心或不开心)来给它下定义,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成为掌控你情绪的枷锁!</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一个人去消费都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只要自己有这个承担能力就去自由自在的消费,但不建议踮起脚跟去虚伪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要过的日子最后还得自己慢慢过。您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