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危险》:异国同语难同命

云海观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进入近代史前夕的清王朝,同西方列强展开外交活动的开始。中外史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出版多部著作,讨论这次访问对历史走向的重大意义以及背后蕴含的东西文化冲突。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最近发表新作《翻译的危险》,讲述乾隆会见马嘎尔尼时中英双方两位翻译迥然不同的命运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是在语言中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素有后朝修前朝史的传统,因此古代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大一统”。明朝中期之后,欧洲神职人员来到中国,中西交通从海上打开,海外开始积累关于中国的史料,为今天考察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不同视角。沈艾娣教授正是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档案馆收藏的一位中国神父用拉丁文书写的信件中,发现了研究马嘎尔尼使华的新线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往的专著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乾隆、马嘎尔尼代表的官方大人物身上,沈艾娣则将目光转向大人物背后的翻译人员。她的新作用有血有肉的细节,分析广为流传的马嘎尔尼向乾隆“磕头”的争议,将“清帝国与英帝国相遇”这个宏大的命题研究,引入微观层面。《翻译的危险》以中英两种文化中与对方沟通、对接人员的共同遭遇和不同结局,探求两国近代关系史演进的逻辑脉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在两大帝国的外交和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两个帝国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造成持续的文化碰撞和文明冲突。两国关系交恶时,翻译肩负着难以完成的使命。他们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转换思维方式,理解并传达两个文化的精髓内涵。他们既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另一种文化的传播者。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扰,决定了翻译这个行当最终悲凉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搭乘的英国海军舰艇“狮子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李自标留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十二年,康熙帝率军西征,平定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随同康熙同行的有两位法国神父,他们为康熙西征提供欧洲制造的先进武器装备。今天很难想象,提倡仁慈、博爱的神职人员,为了打入大清帝国皇族内部,竟然能向武功盖世的康熙大帝提供杀人武器。他们途径凉州(今武威),停留数月。他们预测了一次日偏食,与康熙一同观看,赢得朝野人士一片赞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年之后,凉州就有了一小批信神的教众,罗马教廷专门从澳门派遣特派员,巡访凉州及河西走廊地区。一位来自那不勒斯、汉名叫麦传世的神父上任巡访凉州时,正逢新皇帝雍正迫害西洋教派。为避免麻烦又能完成使命,麦传世索性在凉州潜伏下来,一住十几年。他隐姓埋名,蛰居在一个李姓大家族的院落里,整日打坐,深居简出,死后就埋葬在李氏祠堂的家族墓地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登基后,清朝迎来盛世,对外关系大为缓和,特派员神父又重返凉州。乾隆登基后的第23年,新派神父来到凉州。与以往特派员不同的是,这是一位汉人神父,名叫郭元性。他来自山西,是一位县令家族的后人,很小沦为孤儿,被教职人员收养并皈依。郭元性长大后被送到那不勒斯的神学院留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赋予圣职并派回中国,担任巡访凉州的特派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郭元性担任特派员的1760年,李氏家族族长李方济新添第二子李自标。信神的李方济为李自标取教名“雅各”(詹姆斯),并由郭元性施洗。李自标十一岁那年,郭元性再次来到凉州。他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将被召回罗马,到教宗御前伺候。李方济以为大西北培养特派员为名,请求郭元性将李自标带去他毕业的母校留学,将来也能象他一样学成归国,返乡传播福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元性满口答应,将李自标带到澳门,与他选拔的其他七位学童一起准备由海路赴那不勒斯。经过漫长时间的筹备和海上航程,李自标抵达那不勒斯是已经13岁了。李自标到达时,那不勒斯是独立王国意大利的首都,也是宗教修行圣地。从地中海的航船上,远远就能望见维苏威火山和雄伟的巴洛克建筑。这里的神学院是教廷直属的男校,专门培养国际学员。仅乾隆一朝六十年间,来这里留学的中国学童和青年共40多人,李自标只是其中的一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自标到校后,首先学习教廷的官方语言拉丁语。李自标天资聪颖,不出一年就掌握了这门语言,可以凭拉丁语学习学校的正常课程了。今天无法知晓他的拉丁语到底多好,但他在此期间结识了意大利公爵博尔贾的独子,两人成为终身友人,互通信件直至耄耋之年。这份不同寻常的友谊,不仅是品德修养的互相吸引,更是李自标娴熟掌握外语、精通欧洲文化的见证和成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四年,李自标接受语言、数学、修辞和经典文献等基础教育。因为这些学子们毕业后要受命回国执教,校方专门为他们从中国聘请一位中文教员,使用的教材是唐宋古典文选与科举考试作文指南。十七岁时,李自标开始接受未来职业要求的专业教育:教义神学和道德神学。这一时期专门讨论伦理问题,以便将来能听教民的忏悔。李自标还学习了哲学、希腊语和希伯来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自标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能与教职员工和各国同学保持良好、融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显示出与未来职业相称的道德品质。那不勒斯来自有钱有势家庭的青年男子迫于压力进入宗教团体,那里的神父们包养情妇十分普遍,甚至狎妓也不算严重问题。中国留学生大都随波逐流,沾染恶习。但李自标却始终洁身自好,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名声远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84年,李自标被授予圣职,时年24岁。他本可以返回中国了,但此时学校的经费出现问题。回程路费不够,而且学校出现师资外流,校方安排李自标一行5人继续留在学校。三年后,学校迎来又一批中国幼童,李自标担任他们的拉丁语授课教师。1791年1月,在意大利居住了17年的李自标迎来职业生涯的顶峰:他与两名中国同学一起赴罗马参加教宗主持的职业资格考试。李自标考取最高分,得到四处参观旅游的奖励。在罗马停留期间,李自标遇到一位把他卷入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英国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自标留学时的那不勒斯神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斯当东父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罗马教廷与李自标相遇的英国人,名叫乔治 斯当东,此时已获得爵士头衔,史称老斯当东。老斯当东是爱尔兰长大的英国人,祖上拥有庄园城堡和大幅土地,因平分给后人,到老斯当东这代已经沦为市民阶层。老斯当东16岁时到伦敦攻读医学,毕业时正值加勒比海英国殖民地岛屿兴起种植园热潮,急需医生前往。老斯当东来到格林纳达,一边行医,一边投资种植园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自标启程赴那不勒斯的1771年,老斯当东与伦敦一位银行家的女儿结婚。婚后,老斯当东从岳父那里获得一大笔银行贷款,用于购置格林纳达种植园土地,成了当地颇具规模的大地主,并开始介入政治。这时候,马嘎尔尼勋爵完成出使俄国与叶卡捷琳娜女皇谈判的任务,被派到格林纳达担任总督。凭借医术和大地主身份,老斯当东迅速成为新总督的密友,受邀担任总督秘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北美十三州爆发独立战争,法国伺机向英国开战。法国海军攻下格林纳达,老斯当东与马嘎尔尼两家人成为法军人质,作为俘虏交换回到英国。老斯当东的种植园全部被没收,马嘎尔尼勋爵也暂时失业,但共同的遭遇使他们的友谊牢不可破。1781年,马嘎尔尼勋爵谋到担任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的差事。他邀请老斯当东一起前往印度,继续担任他的秘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斯当东启程赴印度时,他的夫人诞下一子,取名托马斯 斯当东,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小斯当东。老斯当东跟随马嘎尔尼出使印度四年,夫人留在伦敦照看儿子。也许因为小斯当东之前有两个婴儿夭折的缘故,斯当东夫妇对儿子格外关爱。从小斯当东诞生之时,父亲就为他设计了人生道路和培养计划,设计依照的榜样就是父亲追随的马嘎尔尼勋爵。父亲希望儿子日后也能出使海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斯当东追随马嘎尔尼勋爵,但并没有效仿他高傲廉洁的贵族风范。他在印度工作四年,主要协助马嘎尔尼解决因纳瓦布债务引起的第二次英国-麦索尔战争。他利用事先得到的内幕消息,以近似白拿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纳瓦布债券,战后得到全数赔偿。四年后,老斯当东跟随马嘎尔尼回到伦敦时,已经赚到了养家育子的钱财。他希望小斯当东长大后能远航海外发大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斯当东没到五岁生日,父亲便教他用拉丁语讲话。当时,拉丁语是上流社会高尚教育的基础,老斯当东年轻时在教会学会了拉丁语。从一开始,老斯当东就让儿子把拉丁语作为口语学习,这在当时极其罕见。老斯当东回到英国被授予准男爵,他教儿子讲拉丁语成了伦敦的新闻,被登上了报纸。老斯当东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塑造儿子身上的同时,英国正经历划时代的变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几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的出现令英国以极高的生产效率超越欧洲列国,在海外扩张中占据上风。这时流行的教育哲学也对老斯当东教育儿子的方式产生影响,除了让儿子学习拉丁语,他还安排他学习科学通识、航海和天文知识。小斯当东十岁时,父亲带着他游历英格兰和苏格兰,聚焦制造业,与瓦特等发明家、科学家一起聚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带儿子游历的途中,老斯当东听到一个令他兴奋的消息:威廉 皮特首相决定派出使团出使中国。在英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二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当时英国政府的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东印度公司,主要依靠与中国进行茶叶、丝绸和瓷器贸易。老斯当东与马嘎尔尼上下活动,几近成功谋取到这份差事,却遭到东印度公司的强烈反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在马德拉斯担任总督时,得罪了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东印度公司反对提名马嘎尔尼,结果这份美差落到军官卡斯卡特身上。失望的老斯当东继承了岳父的一笔遗产,准备送儿子赴欧洲学习之际,又传来法国爆发大革命、国王被杀的消息。就在老斯当东彷徨失措之际,卡斯卡特在赴中国途中死亡,出使清廷的任务又落到马嘎尔尼身上,斯当东父子的命运因此发生转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是准男爵的老斯当东获准担任马嘎尔尼的副手,负责使团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使团的翻译。当时,很多来自广东的水手定居在伦敦学习英语,但是老斯当东回避在这个群体中选拔,原因是这些水手出身卑微,都是文盲和半文盲,不符合与中国皇家打交道的条件和资格。他专程来到欧洲,在各大高校巡访中国派来的留学生,一路打听来到了那不勒斯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少年时的小斯当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乾隆帝御前讲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政府向清帝国派出使节的背景,是美国独立、痛失北美十三州后对全球殖民战略进行调整的通盘考虑。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提高贸易规模以扩大海外市场。巩固了在印度的统治后,英国开始在亚洲扩张,开发东印度公司之外新的贸易渠道。正在此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爆发腐败丑闻,失去威廉 皮特政府的信任。这是东印度公司反对提名马嘎尔尼、试图控制特使的原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获得正式任命后,老斯当东担任副使,他们的首要工作是突破东印度公司对汉语翻译人才的垄断,选拔不会向东印度公司透露消息的口译人员随访。老斯当东向政府提出东印度公司翻译只懂粤语、清廷鄙视商人等理由,获得政府批准一笔经费赴欧洲巡访能与皇家对接、不失英国国王体面的高级翻译人选。对那不勒斯校方推荐的李自标,老斯当东十分满意,但他却撒了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大清例律,“私自出国者斩”,为英国使团担任翻译的中国人无疑是自我暴露。虽然赴海外讨生活的人络绎不绝,没见清政府执行这项法令,但例律白纸黑字,谁愿意以身试法?老斯当东选中李自标和他的同学柯宗孝,欺骗他们是“随使团去中国的路上教授汉语”。被困在学校无法回国的李、柯二人不知是计,答应了担任使团随员,条件是将其他两名同学一同带回国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自标等四名中国学生,跟随老斯当东经德国、比利时来到伦敦,在斯当东的一处住宅住了四个月。老斯当东带李、柯二人见过马嘎尔尼,李自标与马嘎尔尼用意大利语交流。李自标对马嘎尔尼在出使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及广泛的阅读量感到吃惊,更令他吃惊的是大英博物馆对介绍中国书籍的收藏,除神职人员的著作外,还有数量不菲的汉语原文书籍,只是没有英国人能读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等候出发的日子里,李自标等人能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教十一岁的小斯当东讲汉语。他已被马嘎尔尼批准随同父亲和代表团一起访华。老斯当东开始刻意培养他的汉语能力,以便在使团访华后扩大的中英贸易中派上用场。1792年8月,马嘎尔尼使团一行56人,乘坐载有350名海军士兵的皇家海军战舰“狮子号”,从普利茅茨港出发,经过一年航行,于1793年8月抵达天津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抵达中国前夕,马嘎尔尼勋爵经过一年的考察,决定由李自标独自担任使团翻译,名字列入呈递给清廷觐见乾隆帝的正式代表团名单中。为了不给李自标添麻烦,使团为他准备了英式服装和核心团员才能佩戴的假发。在名单中,他的名字被写为难以辨认为汉人的Andrew Plum,因为水果“李子”在英文中是Plum。在大沽港登岸后,使团改乘小船走大运河抵达通州上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早就接到报告,决定在承德避暑山庄祝寿前接见马嘎尔尼使团,营造出英国国王派使团纳贡祝寿的气氛。正如后来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在从北京到承德的两周时间内,负责礼宾接待的宠臣和珅与马嘎尔尼就见到乾隆时是“双膝跪到磕头”,还是”单腿下跪鞠躬“展开激烈谈判。双方互不相让,直到代表团抵达避暑山庄住处时仍无结果。但是,和珅和马嘎尔尼都做了妥协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此时,政府交代给马嘎尔尼的使命,只有他本人知道,老斯当东都不甚了了,这就是马嘎尔尼对觐见乾隆时由谁翻译严格把关的原因。抵达承德,磕头争议出现后,他的这一考虑被证明颇有远见。马嘎尔尼呈递给和珅的陪同觐见英方人员名单上,只有斯当东父子、李自标、小斯当东的老师、“狮子号”船长还有马嘎尔尼的三个表亲。随团画家被刻意留在北京,说明勋爵在磕头问题上做了妥协准备,有意不让画家看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一行人在清晨四点就被叫醒,赶往避暑山庄等候乾隆出现。觐见的地点是在一个为观看表演搭建的巨型帐篷中。大约七点,乾隆出现在帐篷内,仅有马嘎尔尼、斯当东父子和李自标被允许进帐与乾隆见面。至于走在最前面的马嘎尔尼,在乾隆御座前边下跪时是单腿还是双腿,只有他自己知道,连乾隆都没看清,因为他故意穿了一件遮住双膝的长袍。他以跪姿鞠躬,也没人能看清他的头是否“磕”在地上。一场著名的外交礼仪官司,就这样草草结束。在后来的官方记载中,双方各执一词,争论至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与乾隆的对话讲意大利语,由李自标翻译成汉语。马嘎尔尼退下后,斯当东父子上前行礼,对话改讲拉丁语,再由李自标翻译成汉语。乾隆对小斯当东十分喜爱,当场从腰中解下一个荷包赏给小斯当东,这是在事前安排给使团赏赐之外的即兴打赏,足见乾隆当时的心情相当不错。但是,马嘎尔尼提出的两项请求,乾隆无一“恩准”,全部驳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团画师根据马嘎尔尼勋爵讲述画出的《觐见乾隆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两位翻译的不同命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肩负的使命,一项是请求在北京附近开辟一处专供英国商人贸易用途的港口,另一项是请求派英国使节常驻北京,负责两国皇室之间的沟通。此时的欧洲各国,虽然纷争不断,但各国都遵循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彼此视为平等身份。但此时清廷认同的,仍然是领主附庸保护制度,认为天下诸国都小于大清,都要向大清纳贡并接受保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嘎尔尼一行结束觐见后,经陆路走大运河抵达杭州,从杭州乘车抵达广州。使团一路考察地理、记录见闻和打探情报。在离开广州时,马嘎尔尼详细观察了广州四周地形,思考英国海军攻打广州的可能性。这并非后来鸦片战争的伏笔,马嘎尔尼勋爵每到一个国家访问,都要做这样的思考,这是当时大英帝国的国家实力和扩张本性决定的。李自标在广州与使团话别,前往澳门开始神职工作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离开广州返回英国之前,老斯当东雇佣了两名与小斯当东年龄相仿的中国少年,随船带回伦敦。这两人的工作就是陪同小斯当东讲汉语,同时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起居。经过五年的学习,小斯当东的汉语水平大涨。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小斯当东来到广州,担任东印度公司的翻译秘书。在此后二十年间,他除父亲去世回伦敦继承爵位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广州和澳门两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斯当东除了完成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工作外,还在业余时间将《大清例律》翻译成英文,同时致力于解决中英贸易和民事冲突的翻译谈判,帮助中英双方化解多起水手冲突和英军两次攻打澳门的危机。工作之余,小斯当东利用伦敦资金利息低廉而广州贸易融资困难的商机,让母亲从伦敦汇来资金,以15-18%的高息贷出,赚取巨额差价,为他晚年进入政界积累了财富和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814年,东印度公司牢固占领了印度次大陆,英美爆发的1812年战争消耗了大量财政收入,英国政府再次派出阿美士德使团前往北京,觐见嘉庆帝。这次使团的翻译由小斯当东担任。使团抵达北京后,在觐见时行“磕头礼”的问题上,双方再次争执不下。小斯当东拒绝证实当年马嘎尔尼向乾隆帝行了磕头礼,造成阿美士德使团未能见到嘉庆帝,清廷发出逮捕小斯当东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斯当东从小攻读汉语,对中国文化萌发强烈好感。阿美士德使团一路对中国看到的一切嗤之以鼻,小斯当东处处解释,时时替中国辩解,令使团成员怀疑他对英国的忠诚。当觐见告吹时,清廷认为是他从中作祟并威胁逮捕他时,小斯当东感到莫名惆怅。直到此时,他一直保持着与身在西北担任巡回特派员的李自标的书信往来,他想起了李自标在信中提醒他担任翻译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北京之前,北京爆发了天理教叛乱。在太监的策应下,叛乱教徒冲入紫禁城刺杀嘉庆帝未遂。平息叛乱后,嘉庆下诏禁止在中国传教,企图消灭任何成员聚集起来一起祈祷的组织。正在山西和陕西担任特派员的李自标,开始了东躲西藏的后半生。他凭借着高超的人际关系技巧,辗转在多个山村里躲藏,在教友的掩护下,没有引起官府的注意和怀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人生最后十几年里,这位富有欧洲学识的神父居住在陕西的窑洞里。他没有抱怨,甚至感到满足。他以坚定的信仰,保持着与小斯当东、那不勒斯学院和博尔贾公爵用拉丁语通信的习惯。信件往返一次需要两年的时间,但从今日档案馆收藏的信件看,李自标写信的频率非常高,丝毫没有时间间隔的痕迹。1828年,时年68岁的李自标在陕西山区的窑洞中去世,被埋葬在当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17年,三十六岁的小斯当东回到英国。此时,他已经是腰缠万贯的准男爵。他模仿中国商人捐钱买官的做法,开始参加议会选举。当时的英国议会就是有钱人的私人俱乐部,每个席位通行价码为4000-5000英镑。小斯当东先后在三个选区“竞选”,担任过四届议会议员。在议会里,他倾听、聚餐,却从不发言,也很少投票。人人都知道他的中国背景,却没人把他当成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伦敦上层社会里,小斯当东仿佛是从中国画中走出来的人物,显得与人格格不入。他斥巨资在郊区兴建了庞大的中式风格园林,取名“利园”,成为伦敦一景。1830年,小斯当东最后一次重返议会。他参与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辩论,声称如不与清廷商议将产生灾难性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后,林则徐虎门销烟,议会就对华开战辩论三天,小斯当东进行长篇反战发言。这场辩论被报道出来后,林则徐命人马上译出。小斯当东的发言被压缩成一句话,而且他的名字以不同的汉字代替,没人能辨别出这就是当年接受乾隆帝荷包赏赐的英国男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9年,小斯当东以78岁高龄辞世。在去世前,他将乾隆赏赐的绣有五爪金龙荷包,捐赠给维多利亚女王博物馆。他去世后,利园遭到后人拆除,他从中国带回的三千多册古籍和绘画不知去向,也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担任议员时的小斯当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