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b>拙政园</b>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1961年,拙政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苏州园林包括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div><br></div><div>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 </div> <div><br></div>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为建造,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div><br></div>拙政园以水见长,充分利用了园内多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的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div><br></div>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取自“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取自“夹涧美竹千挺"。还有“境特幽回",“瑶圃百本”,“归田园居”,“垂柳拂地“,等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律<br>游拙政园</b><br>张富海<br><br><b>私家宅院小清新,<br>岁月悠悠五百春。<br>水阔斜分亭馆榭,<br>桥空纵跨岛洲滨。<br>青荷荡漾鸳鸯羽,<br>紫竹潇湘燕雀身。<br>一曲评弹听过去,<br>今人羡慕院中人。</b><br></div> <div><br></div>拙政园内庭院错落,有各种精巧别致的厅堂亭榭、游廊画舫。园林建筑趋向群体组合,例如小沧浪庭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div><br></div>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的对比和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div><br></div>拙政园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似绢。夏日荷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各具特色。 <div><br></div><div>拙政园还善于借景,北寺塔原本不在拙政园之中,但是在拙政园西园的荷花池畔,可以看到高耸的北寺塔。</div> <div><br></div><div>来自北京的兄弟姐妹们到拙政园探访,这时他们才知道,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点的设计都源自于苏州园林。</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白天观景多人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夜晚景观少人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