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之一 ★ 虎丘

太平绅士

<div><br></div><div><b>虎丘</b>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五公里处,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br></div> <div><br></div><div>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河道27段、相关遣存5个和57个遗产点。包括虎丘云岩寺塔在内的苏州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其中一个遗产点。山塘河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虎丘风景区是山塘河街区的组成部分。</div> <div><br></div><div>虎丘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占地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br></div> <div><br></div>虎丘与苏州古城一样,拥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标志。 <div><br></div><div>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祐八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 - 961年)。虎丘塔现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腰檐、平座、勾栏等全部使用青砖建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但是虎丘塔斜而不倒,屹立千年,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望虎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富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爱姑苏访虎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年故事一山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剑池泪目评吴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塔倾身点国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弈神仙回步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闻茶陆羽捧泉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来北往陶然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过玄门梦自留。</b></div> <div><br></div>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乘船从苏州阊门沿着山塘河即可到达虎丘,虎丘头山门前有专用码头。 <div><br></div><div>从山塘河的码头上岸就到达虎丘头山门,山门殿黑瓦黄墙,有三个门洞,中间大,两边小,两边小门洞上各有“山清”,“水秀”的门楣。山门两侧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下联为: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div> <div><br></div><div>康熙皇帝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先后六次到虎丘游历,最后一次(1707年),还在山上行宫住了一夜,虎丘的文化魅力由此可见一斑。</div> <div><br></div><div>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清康熙皇帝第六次游历虎丘时在虎丘禅寺御笔亲题“虎阜禅寺”匾额。从此虎丘禅寺改称虎阜禅寺,金匾至今高悬于虎丘头山门。</div> <div><br></div><div>这兄弟姐妹一行七人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胜”的虎丘游览,来倾听那传说了2500年的远古故事。</div> <div><br></div>虎丘二山门远看像一只虎头,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建成。山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div><br></div>二山门内有两尊护法金刚分列左右,俗称哼哈二将,这两尊神像高大威猛,栩栩如生。据虞集《刘正奉塑纪略》,两像塑造于元至正年间,为元代刘总管(即刘元,字秉元)所塑。1966年被砸毁,现在的塑像是2011年重塑的。 <div><br></div>二山门又被称为断梁殿,山门的两根主梁中间是断开的,这种断梁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它应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然后再依靠两边的琵琶吊和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屋顶重量,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 <div><br></div>二山门中间将军门上方,有匾题为“大吴胜壤”,传为南朝顾野王手迹,乾隆年间佚失。光绪三年(1877年),顾氏裔孙顾曾寿觅得残迹后补全,匾左有跋说明。 <div><br></div>进了虎丘二山门的左侧有一个“拥翠山庄”,山庄白墙上刻有“龙、虎、豹、熊”四个行草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的陶茂森所书。拥翠山庄是晚清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依虎丘的天然山坡所建,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各不相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br> <div><br></div><div>拥翠山庄的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灵澜”是美泉之意,自然指的是憨憨泉。灵澜精舍中堂有一幅对联,上联为: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下联为:为虎阜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器。<br></div> <div><br></div>抱瓮轩前有古泉井,形如盛水的瓮,故得名。门旁对联“塔铃声寂思无住,岩桂香飘好再来“。 <div><br></div>问泉享,为三面透景一面漏景的设计,有乾隆皇帝书写的对联,“雁塔影标需汉表,鲸钟声度石泉间”。 <div><br></div><div>第三泉,相传被封为“茶圣”的陆羽在贞元年间来到虎丘,挖了一口井,以这口井中的泉水作标准,对比各地水质,写了我国第一部《茶经》,由于井水清冽、味甜,被陆羽命为“第三泉”。<br></div> <div><br></div>第三泉水池四周石壁赭色,纹理天然,秀如铁花,所以取苏东坡“铁华锈崖壁”诗句,又称它为“铁华崖”。 <div><br></div><div>海不扬波亭,是一个舫形戏台,上悬匾额“海不扬波”,一副对联为:花开月榭风亭下,炼句功深石补天。舫一般都建在湖池之畔,建在山上实不多见,这或许是对虎丘曾为沧海的一种追忆。</div> <div><br></div>憨憨泉,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我国梁代一名高僧,当时他的眼睛患有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因为很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 <div><br></div>憨憨醒后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土地,他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就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股泉眼涌了出来,泉水治好了憨憨的眼睛,也成为虎丘寺僧人的饮水井,这口井就取名为“憨憨泉”。 <div><br></div>试剑石,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铸剑完成后,干将提着剑来到了虎丘山,将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div><br></div><div>枕石,传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这块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正巧这一天,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他看到唐伯虎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写下“枕石”两字。</div> <div><br></div><div>石桃,这块石头因其形状似桃而得名。传说摸摸石头会带来好运,于是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石桃”二字为旧时山上僧人果严住持所书题。</div> <div><br></div>古真娘墓,真娘本名叫胡瑞真,北方人士,在安史之乱时逃亡到了苏州。后来不幸坠入风尘,沦为青楼女子。真娘才貌双全,但洁身自好,卖艺不卖身。后来被一富商王荫祥看中,真娘至死不从,上吊自尽。王为其修坟立碑,并立誓今生再不娶妻。 <div><br></div><div>千人石,相传竺道生曾经在千人石讲经,颇受欢迎,听众超过千人,千人石之名也由此而得。唐陆广微《吴地记》载“剑池 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可见,至少在唐代已经认可了“坐千人”的说法。</div> <div><br></div><div>千人石的岩石是红颜色的,这是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大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而且上下两部分呈现不同颜色,这却是天然造化而成。</div> <div><br></div><div>这两块凸出的大石块的断面上,刻满了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与诗句。</div> <div><br></div>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千人坐》,听经人散藓花深,千古谁能更赏音。只好岸巾披鹤氅,风清月白坐弹琴。 <div><br></div><div>生公讲台,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公讲台”四字为唐代李阳冰篆书,左侧岩石上镌刻有“千人坐”三个篆书大字,为明朝天水胡缵宗所书。<br></div> <div><br></div>生公云游来到虎丘讲经,当他讲到恶人只要悔改也能成佛时,讲台左侧小池中的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 <div><br></div>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br>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亭子的四周雕刻非常精细、生动。亭子中间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两旁楹联: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相传二仙在此下棋,一位樵夫在旁观看,待看完一盘棋,回家已是千年。所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 <div><br></div>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之一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 <div><br></div>剑池幽奇神秘,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圆洞内石壁右侧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 <div><br></div>石壁左侧刻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剑池是虎丘最富传奇色彩的胜景,明代高启曾在“阖闾墓”诗中感叹到: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谩说深机防盗贼,难令朽骨化神仙。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p> <div><br></div><div>致爽阁,始建于宋代,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之意而得名。此处为虎丘绝顶,远眺西南诸山,俯瞰平畴远野。</div> <div><br></div><div>致爽阁中堂对联,上联为:高阁对西山,飞岚落几间;下联为:开襟致秋爽,心与白云闲。<br></div> <div><br></div><div>雪浪亭,在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中的峰峦,在此可见海浪滔天,卷起干堆雪,故得名。亭柱对联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楹联,上联为:登高丘而望远海,下联为:倚长剑以临八荒。</div> <div><br></div>在虎丘塔院的墙壁上有关于虎丘塔的简介: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残高 47.7米,向北偏东方向倾斜 2.34 米,最大倾角为3度59 分,塔身自重约6千吨。是古老苏州的标志和象征,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br></div>虎丘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且倾斜度最大的楼阁式砖塔。1981年至1986年,中国工程界对这座濒临险境的古塔进行了全面加固修缮,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有效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iv><br></div><div>今天,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虎丘,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云岩寺塔,迎来了一群年轻的兄弟姐妹,他们有幸在这里相遇,在这里互相问候。</div> <div><br></div>御碑亭,宋时称“御书阁”,元代为“妙庄严阁”,后毁于大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建。康熙、乾隆南巡时,曾经驻跸虎丘山,奉有宸墨,就此处建御碑亭。现亭中有御碑三块,分别刻有康熙、乾隆的御制诗文。 <div><br></div>五贤堂,原名五贤祠,祀唐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宋王禹偁,苏轼诸贤。内有五贤堂碑记,以及介绍五位贤人的碑刻。 <div><br></div>大雄宝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唯一的佛殿,是宣扬禅宗的场所。大殿前面的台阶一共有五十三个层。有这么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大殿中间的菩萨。 <div><br></div>玉兰山房在虎丘山北边的通幽轩之中,房前有古玉兰一株,名冠吴中,传说是宋朱勔从闽南移殖而来。近年来这里补种了玉兰数株,每年初春时节,玉兰含苞欲放,这一带清雅而秀丽,静谧而舒适。 <div><br></div><div>望苏台在虎丘山五贤堂东,顾名思义,这里是眺望苏州古城的最佳位置,故堆土叠石筑台。若登上此台极目远眺,掩映在朝晖暮霞中的古城,酷似一帧绝妙的图画,令人游兴不减。</div> <div><br></div>“望苏台”三个字是颜文樑在九十三岁时所书。颜文樑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div><br></div><div>养鹤涧位于白莲池东,唐代清远道人曾养鹤于此,故名。养鹤涧引泉叠石,飞珠溅玉,林翠鸟鸣,颇为幽静。“养鹤涧”三个字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br></div> <div><br></div><div>平远堂曾经是康熙帝来游虎丘居住的地方。</div> <div><br></div>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div><br></div>万景山庄里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 <div><br></div>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 <div><br></div>万松堂,取名杨循吉《万松堂避暑》诗,为万景山庄主体建筑。万松堂完美体现了苏州园林中主要厅堂的建筑风格,四面大型玻璃花窗,高敞明亮。堂前放置有大型盆景,东部植有黑松数十棵。 <div><br></div>近年来,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美的联想。 <div><br></div><div>万景山庄正门内有一处雕花门,门楣上有砖雕上刻“亦山亦水”,这是一处设计绝妙的摄影取景地。</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幻虎丘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中第一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