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山之山,在城之中。海拔不高,常有登临之喜悦,有登临之悲伤,亦有登临之醒悟、觉悟。往昔常存丝拯世之举,无奈法轮常转,徒以渡已之力,亦支泛海浮沉而已。登于山可以去久疾,登于山可以抚怆伤,忆古思今追旧迹,常将于山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 据载,鼓楼有对石狮子镇住乌龙江畔之五虎山。观于山、乌山之山势,挺象两只头朝外,尾相靠的昂首注视五虎山一举一动的大狮子,镇守着南门的出入。也许方便而不恐吓士民出入,头朝外是最好的天设安排。或许又经过相士术师的引导下,故有乌塔、白塔竖立于狮子之尾部,缚狮而紧不至逃脱而难御五虎来侵。山脉不长,各有四、五百米。山势不高,海拔乌山84米、于山52.2米。俯俯前行,顺势渐高,居闹市而安宁,置其中而安闲,故常有事无事而常相处之。当然,那是那些年的往事了,如今有了依依难舍的恋情。</p> <p class="ql-block"> 福州有城内三山:于山、乌山、屏山,最早接触的是屏山。那个时候高考刚过,说不出郁闷与压抑,就跌跌撞撞到了尚未开发的原始屏山。那时候山顶浓阴密布,山脚隐隐约约还存在着历史的园林小廨石道拱门的遗跡。那个不重要,重要的事,旁边有高入苍芎、闭天如盖的几株大树,把太阳光遮的躲躲藏藏,象雨点似的,时有时无撒落在地上、长石椅上。人躺在暖暖的石椅上,眼望着星光闪闪的绿叶子,象母亲摇着摇篮子唱着摇蓝曲,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后来屏山变了,那种感觉又在于山找了回来。那个时候心特困,茫茫宇宙孤叶漂流,于是时时穿梭于山周边三大书城:安泰图书城、越洋图书城与省新华书店,以为在广博的知识海洋定能找到心中的那个“绝望岛”(事出《鲁滨逊漂流记》)。书城逛累了或有所得,折上于山,便能于心中装入一时难得的抚慰。</p> <p class="ql-block"> 于山可以分为五大块:定光寺(亦称白塔寺)、戚公祠、大士殿、九日台(鳌顶峰)、九仙祠。白塔寺在于山的西端,近南门处,地势不高而白塔耸立,旧时福州府城内四侧可以目睹,白晰而端庄,如妙龄嫦娥特别悦目。白塔修筑时有个精彩神怪故事,事在《闽都别记》可以查阅。白塔曾经修缮开放过,但没有进入攀爬过,实属大遗憾!那些年走投无路,常躲在寺中静养。那时候寺还不是寺,是艺术馆类附属,常有些写写画画的在此展出。目见着木瓦式建筑没有烟熏火燎的保护,对古建筑是种深深的伤害,心中也愤愤不平,亦有心参予保护。那些年鼓山涌泉寺接手了白塔寺,门口贴着招工信息,后来得知是涌泉寺宾馆需要也就不了了之。眼见着涌泉寺长着落腮胡须的大和尚亲历现场比划铺设台阶;眼见着白塔寺渐渐明朗、开阔而大方耸立而起;眼见着白塔比以前更白晰了;眼见着白塔寺比以前更慈祥静谧了……心中无限欢喜却又有点拉开了距离!寺内两边走廊及后墙走廊墙壁上,嵌有近一米见方的大瓷片,与视角齐平,上绘用蓝色的佛祖成道垂跡图,沿走廊上下顺势贴布,共有二百二十几块,为区别其他寺庙之最主要的个性特色。据说绕塔有某种功德,在享受佛音与静谧的同时,绕绕塔也享受享受某种功德的种植与布施。</p> <p class="ql-block"> 这社会本非太平,不太平的社会总有英雄出世、入世而受人敬仰。纪念戚继光的遗迹可能在这于山算最多了,景色最好而位置最高了,有一大块的地方划归戚公祠。西与白塔寺同墙,东与白云寺紧邻,内有亭台楼廨假山游鱼,更有居高面五一广场之点将台。有铁筒火炮、有刺矛兵斧,刀光剑影的,不立而威。依岩石、悬崖、缝隙而创建的楼房、石阶,居险而不危,虽盘绕而不疲,反而兴趣盎然有股冲劲。一切俗事尘嚣,在此一派静谧渲泄下,回归了自然。卧石观榕,参禅熔玄,不竟心无所着了!如果不是戚公的功劳,能有这沿海的安宁!戚公祠旁有“醉石”,当然还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这“醉石”特别有意境,现在也是。不管喜悦悲伤,七情六欲,在此坦然无存,在“醉石”旁,心已不在六道轮回之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该就是这样吧。</p> <p class="ql-block"> 过戚公祠、白云寺,便是路旁的九仙洞与炼丹井。洞不深,可容八、九个人。古者修真,不在高堂阔庙,唯喜依形就势,各得其所,各有成就。无世俗累赘,独清享而飘移。炼丹井不深,地面用整块圆石护栏护着,可容一人出入。井栏下用一大镀锌管隔着,下垫不锈钢板板上打众多圆孔,可观看井中水而不置人入井中乱摸得遗丹而“得道羽化登仙”。这于山多为岩石而少见为土的地势,掘的井水,不溢不枯,非仙力而不为也!今井水非为人所用,落叶常悬水中,非可饮用矣!</p> <p class="ql-block"> 大士殿想进入得靠机缘。在这福州许久也不过得入两、三次,这回又吃了闭门羹。据介绍在此革命过,留着一个斑驳锈迹的土炮,让菩萨僧尼都不敢靠近。大士殿一直空着,也不知要空到何时?也许佛教以“空”渡世,“空”自有空的玄理吧,若没有烟薰缭绕的维护,就怕保不住这华丽的土木建筑。大士殿内有座观音阁,阁后有株大榕树,树下围着大围圈,放着水,鱼在水中特别安闲地穿梭之树根之间。大榕树后是后座房,中有厅,厅后有石壁,石壁上阴刻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由男性幻化成女性的壁画,据说全国为数极少。置这中,特别特别静谧,有“安居平五路”的意境,也简直可比“世外桃园”,都不再想出世了。大士厅左侧廊壁上有块不大的碑刻,当时第一次看到一男士潇洒的揭开一张拓片,这要是把观音得道图拓下来该多好啊!当然在此焚香参禅更是绝佳地域,那怕是歇一歇已经是极品消费了,那怕是多烦的心事在此也不是事了!</p> <p class="ql-block"> 大士殿旁有狮子岩,形若巨大坐立石狮,面朝五一广场,更朝五虎山方向,能不让人怀疑于山就是传说中镇虎之狮子!过状元峰上爬至九日台,为于山最高峰,现为开音乐的场馆。此次七十五周年国家庆,里面就特别热闹了。东下有“舒啸台”,为莆邑明代黄仲昭先生于劳作之余,舒啸高歌、活动筋骨之所。当年黄仲昭先生应邀主持编撰《八闽通志》,于九仙殿东轩花六年时间成书八十七卷,为当时方志中水平较高的书,其体则为后来方志的范例。这舒啸台为当时镇守福建的太监陈道为黄仲昭题名并作记,特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于山早名九仙山,九仙祠位于山东麓,坐看鼓山山脉日出日落。当年他们落迹于此时,一定有大宏愿与大目标与太阳逐时、赛时,若不然,太阳过午,一切就无从再谈了!九仙祠可从五一路上来,过天君殿,达三清殿。三清殿左侧为观音殿,两殿中有路弄,路弄前直通何氏九仙君殿。九仙殿与太乙殿、关帝殿同为会仙阁,居玉皇阁之左,玉皇阁右侧为斗姆殿,玉皇阁居三清殿中后座,三清殿两侧为于山碑廊。何氏九仙君为福建府志等书籍有记载的汉初入闽人物,路迹清晰,落处明朗,最终于莆田市仙游县九鲤湖得道羽化登仙,他们留下来的最大贡献——祈梦,使莆田成就祈梦的故乡。母亲早年好梦乐祈而缕有印验,有段时间陆续清晨上莆田九华山祈梦,为乡里所推赞。也许是母亲之诚,遗幸子孙,对梦亦是一番敬仰。去年母亲病忧,暇时,登临九仙君殿乞求,同日母亲仙逝,似有仙助接引而为叹!如今快周年了,一直来颓坠委糜,将于周年之际再登九华山并叙写《母亲留下之孤独与几个梦》以慰母亲在天之灵与不孝儿之思念之情并重新振作!</p> <p class="ql-block"> 早年总在父母的护佑下成长茁壮,母亲总唠叨着:“父母单宠不孝儿”!是啊!母亲走的那段时间我终于哭了,在生的时候常带给她的尽是牵挂与担心,而不能给她所需与安慰!事后纵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又能如何!在她最困难时,我把今生所得告知:“南无阿弥陀佛”!人生本苦,不苦就不是人生哪!于山是座静谧之山,它可以把尘世浮浊过滤成清鲜甜美的空气,沁人心脾,宣人浊气,超脱世俗,笑看人间,能不恋于山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