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市北高中、市四中的前身是原道中学。今年10月,市北高中迎来建校90周年,我由学校安排在校史文献组,参与审核校史。学校在1959年编过十年史,当时为迎接解放十周年全市上下普遍编十年史。1984年建校50周年时编过《无锡市四中校史》,其时我已在市史志办公室工作,此校史正是在史志部门关于“层层编写史志”的要求下编写出来的。因是我母校,我还作了摘录。在2014年建校80周年时,学校又编过一本纪念册。这次建校90华诞,校长周爱民十分认真仔细。他提出校史中若干校董的任职问题。那天晚上,特地加了我的微信,商量这一事情。</p> <p class="ql-block">一、原道中学创办的背景与艰难</p><p class="ql-block">原道中学是一所天主教会办的学校。天主教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丁忧回上海时,由所请传教士在上海及附近地区(包括无锡)传播,在渔民中发展对象。我所收藏的1990年《无锡天主教会史》,完整地记载了创建过程:该校“始建于1934年,创办人是无锡天主教总司铎张维济。他于1932年就任无锡总铎后,鉴于当时无锡天主教徒多、文化低、人才少,就决定自办一所中学以培养人才。他积极与有关各方联系。首先得到上海天主教知名人士朱志尧的赞助,帮同筹措开办资金,建造二层楼房三间。继之他又聘请无锡士绅钱孙卿等为校董。在校董们的大力支持下,聘请天主教神父许世光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原道中学’。筹备就绪后于1934年秋正式开学。”《市四中十年史》《无锡市四中校史》和《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的记载基本与此差不离。所不同的是都写了张维济见“当时教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急需在教友中培养一批有用人才,于是有了创办教会学校的想法。”其实,当时除了教会蓬勃发展之外,更有无锡教育发展的大背景。1920年代至抗战前,正是无锡普通教育、民众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张维济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深感办教会学校的迫切需要,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在《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册》中增改为“当时处于教会和无锡教育发展时期”。学校以接收渔民子弟为主,相对来说都是贫寒子弟。学校是一座贫民或平民学校。靠张维济个人,办学困难重重。办学需要有地方得力人士支撑,于是邀请著名人士、无锡商会会长钱孙卿担任校董。钱孙卿办过教育,担任过县教育科长和公益工商中学、私立无锡县中校长,是文化名人钱基博的同胞孪兄弟,是钱锺书的伯父。缺乏资金,遂通过教会关系,向马相伯和马建忠的外㽒、上海求新造船厂老板朱志尧(1863-1955)募集资金。朱氏是上海著名的教会和慈善家族,在捐学上不遗余力。尽管朱志尧的实业此时已下滑日衰,但仍慷慨捐款,用于办学。利用教堂地块,建造楼房三间。试办初中一年级。可以看出,张维济在办校过程中到处找人求助的艰难,学校可以说是募化而来的。学校虽是教会所办,却以著名文学家唐代韩愈教育篇《原道》之名而取名为“原道”,意在开启民智,探本求真,表明选择更适合本土发展的中国文化精神作为追求才是正确的途径。这是对历史 文化积淀的尊重和礼敬,更是对先人寻本探源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原道中学和当时许多教会学校一样,都有一个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原道中学的课程中,就分为宗教、儒家经典、西方科学知识三类。此后,“原道”这一意旨一直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南。</p><p class="ql-block">至1937年,学校已有初中三个年级的班级,学生130余人。是年秋,第一届学生毕业。11月,因日军侵占无锡,学校停办。</p> <p class="ql-block">老校舍</p> <p class="ql-block">老校舍</p> <p class="ql-block">二、抗战胜利后艰难复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沦陷期间停办的学校纷纷复校。按照省教育厅颁发的私立学校办理备案、立案程序,建立校董会,申请立案手续。这时张维济已升任南京教区副总铎。原道中学的复校主要由他主持。有许多事情要办。一是重新成立校董会。2014年,市北高中派员在省档案馆查到新资料,其中1947年《私立原道中学校董会用表之一》,注明办学是“为协助地方中等教育为目的。”并依次列出校董名单:总主教于斌、校董会董事长钱孙卿、省民政厅长王公玙、南京副主教张四维、纱厂荣德生,无锡人、阜宁县长王维能(民革无锡主委王哲曾父亲),城区区长沈济之(校董兼校董会秘书),上海大亨陆伯熊之子、上海商会理事兼正修中学校长陆英耕、朱志尧侄子朱鲁异、上海慈善团董事朱孔嘉、江苏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无锡纱布商严少兰(解放后任无锡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无锡竹商王仲英、江阴纱厂业主薛祖恒(后去巴西)各方面著名人士,共15人,还将于斌放在校董事长钱孙卿之前。这么多校董,是按省方要求而做,使校董会得到加强、健全,并有利于申报省教育厅立案审核时批准通过。特别是当时中国天主教天花板级人物于斌居首。于斌是黑龙江人,1936年任天主教大主教。1936年12月无锡《人报》报道称,“本邑天主教友开盛大欢迎会,于斌主教今日来锡”,表明于斌在战前已与无锡、与张维济发生关联。在80周年纪念册中,利用搜集到的这一新资料,写“原道初肇”校史,突出了于斌、钱孙卿、荣德生的位置,页面</p> <p class="ql-block">依次放了他们3人的照片。并注明于斌为“创始人之一”,而省档案中并无此句,这是编者加上去的。还并无记载3人任职年代,使人误以为3人1934年即任职。实际上,只有钱孙卿一人在1934年任职。把名头大的于斌放在首位,对复校起到重要作用。又把省政府的王公玙列入,显示出校董会成员的广泛性。而实际操作的还是张维济,原道复校时的校长龚士荣后在自己所著的《另一个穷寡妇:先母逝世十周年纪念》中记述1945年秋复校后,由张维济聘任他为校长。在《市四中十年史》中也是记载由张维济聘请龚士荣为校长。而80周年纪念册,既没有张维济的首要位置,也没有照片,无形中降低或湮没了张在创建及复校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当然也有张维济本人的低调、谦让的因素,宁愿不排列在内。</p><p class="ql-block">第二件事是筹集资金。1947年《校董会用表之一》注明,“现有开办基金六百万元,本学期共收学费七百万元,不敷时由本会捐垫。”据1947年省教育厅指令:“该校基金二千万元证明,系银行定期六个月之存单,应饬向该行缮立长期存折,载明利率及按月付息办法,检同存折及摄影呈候查核。”另一件文档,1948年4月省教育厅指令:“一、该校基地及校舍虽据呈验总主教于斌出具之产权移转之证明书,因系私人具名,尚欠充分,应补呈正式凭证候核。二、该校现有经常费1亿4千2百万元,际此物价飞涨,不敷支用,照饬增筹资金,充实设备,并将凭证报核。”从这些细小环节中,可以看出办校手续的繁复。</p><p class="ql-block">第三件事是聘任龚士荣为新任校长。根据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学校不再以宗教为必修课,而是为选修课,教育与宗教分离。</p><p class="ql-block">从原道中学的创建到复校,可以想像,张维济到处找关系,求救于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确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左起为:于斌、钱孙卿、荣德生</p> <p class="ql-block">龚士荣,曾任原道中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三、张维济还曾任类思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在市档案馆查档中,在接待员小张给我的资料中,无意发现张维济在1936年还担任类思小学校长。类思小学也是由天主教会办的,历史悠久,早在1872年就由教堂读经学道班改为类思学堂。辛亥革命后,按国民政府关于将学堂改为学校的要求,于1912年改为类思小学。“类思”是出于 对天主教青年类思公撒格的崇敬。这位青年教徒18岁时本可以继承皇位,却弃家修道,21岁时为抢救瘟疫病人而献身。学校实行男女分班。1931年才有高小(五、六年级)班。档案有1936年7月张维济为毕业生王毓根颁发的毕业证书。类思小学于1952年由市政府教育局接办,改名为解放桥小学。1999年被并入后祁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四、未知的张维济结局</p><p class="ql-block"> 周校长认为张维济是原道中学主要创建人,我也认同。他想查到张维济的照片以补入校史。我到市档中查寻并没有。又通过公安局档案室查到民国时张维济档案的编号,再到市档,仍没有。遍查《无锡名人辞典》、民国《无锡年鉴》《无锡概况》以及其他众多资料,均没有什么详细的资料,也没有照片。从省档中可知1947年,张是70岁,是常熟人,钱孙卿60岁,荣德生73岁。推算至1934年,张是57岁,1936年任类思小学校长时是59岁。《无锡天主教会史》记载,张于1932年至1943年任无锡总铎。他在任无锡总铎之前,已在无锡办教多年,可以说是长期在无锡。又据此会史记载,1946年9月无锡天主教会设修道院,经于斌指派,由南京副主教张四维担任院长,原道中学校长侯之正任理院(相当于教导主任),类思小学校长程引可兼任中文教师。可见,天主教会的几个教育机构,人员是相互交融的。1947年夏,因师资不足,修生太少,而宣告停办。此后,不知张维济去向。查新编《常熟县志》,也查不到他人名。他后来去哪里了呢,又卒于哪年,均无从知道。他的照片肯定会有,是否在南京教区还是在省档?为什么难以查找?一是宗教方面的档案本身就少,也不曾被人重视,甚至有人对宗教人物有所偏见,不予记载。二是毕竟年代久远了,容易遗失。虽然不能完全认识张维济整个历史的面目,但他在无锡教育史、宗教史上确是应记上一笔的。解放后,无锡的教育事业如龙腾飞,已是今非昔比。市北高中90年来有4万多名学子,解放桥小学一百多年来也有无数学子。当我们纪念母校的时候,应怀有感恩之情,不能忘却创建的艰难,尤其是学校创建人的不易。</p><p class="ql-block">市北高中校史可以仿照市三高中百年纪念册,对重要人物记载名字,暂缺肖像。寄希望于后人能再进行查找补充资料,以臻校史完善。</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p> <p class="ql-block">毕业生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徒步队员在校门口</p> <p class="ql-block">徒步队中共党员在校门口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