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缘

茜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空闲时,我总要将家里使用率不高的衣服或物品,翻天覆地整理出来“断舍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次翻箱倒柜,我都会瞄一眼放在客厅吊柜上那把静静地躺在角落的小提琴。看见它,一段陈年往事一幕幕美妙的记忆顿时又浮现在心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估计在每个人家中,在某一处角落里都会有珍贵的老物件如: 古董、手表、徽章、银器皿等放在“老物件”主人认为最稳妥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要说的是我们家先生这把跟随他整整53年“宝藏级别”的小提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意这样描述,这把小提琴跟随南哥53年的情结固然很珍贵,但更重要它还是我和南哥姻缘一线牵的证物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哥是我弟弟的大学同班同学。隔三岔五他会来我们家给弟弟捎带学校食堂退回学生饭票、粮票和款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实话,彼此也很少交流,我对他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不就是弟弟的大学同学而己嘛!南哥家离我们家只有一墙之隔,而且,又是同一个大院的,常来常往,自然正常不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某天,我们在交谈中聊到了乐器,小提琴、手风琴,他随口说了句“小提琴我会胡乱拉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瞪大眼睛问:“咦!你会拉小提琴?拉一曲来听听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南哥给我拉的第一首曲子是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整首曲子,一气呵成,最后那句激昂的旋律,特别有冲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一刻,我确有怦然心动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我问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在哪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哪位老师教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会看五线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说:“在部队时,听收音机胡乱学着拉的,没人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多次缠着南哥要他给我讲讲海军士兵的日常生活趣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3年前,南哥入伍,五年的海军军营生涯终身难忘。终于有一天,南哥愿意打开了话匣子,给我讲述“我与小提琴”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南哥的自述,我记录下来了,不知算不算是记叙文”。我想,留给自己看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我刚滿18岁,这一年我走进了军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是经过“动荡年代”后,全军首次公开地向社会征兵的一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层层筛选,我有幸成为了国家海洋局的海洋调查船大队一名海军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国家海洋局是属于海军代管的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对于陆军的步兵而言,在舰船上工作,文化程度是需要较高,相对也比较严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此,那年,我们部队的新兵有大部份都是学生兵,而且,主要都来自广州、上海和天津三个大城市的中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既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近代的新文化兴起,离不开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广州,则是一个2000余年的老城市,又是一个中国对外通商历史最悠久的口岸城市,外部输入的西洋文化和本土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交汇,是广州历史名城的鲜明特点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广州、上海这批学生兵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两座大城市鲜明的特色,来自两座大城市的学生兵中,还真有不少会玩小提琴、手风琴、笛子等乐器的学生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部队的训练工作也不太正常,以政治学习为主,天天拿个小板凳,钻到岸上的荔枝林树荫下学习讨论。当然,其他的军事训练,理论学习也是必须完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寂寞之余,我不如就选择一些乐器玩玩,可以丰富一下自己军营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我同在“海调703”船服役的一位广州兵,他叫黄文锐,是一位机电兵,来自广州某工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来也真巧,他家离我家也就十分钟左右的距离,就在广州中山五路百货大楼旁边的那条巷子中,记得街名叫“昌兴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条街也叫作“洋服一条街”,做西服是广州最出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昌兴街”这条老街道还有更大的来头,当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南迁到广州的驻地就在“昌兴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友黄文锐的家就在这条街靠近广卫路的北端处,我曾经到过他家作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家所在的昌兴街的南端口,有一间当时广州最出名的乐器店——长江乐器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文锐他略长我几岁,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大家又是广州的老广同乡,自然交往密切。在他的带动下,我也动起玩小提琴的念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在一次回城探亲,我托二姐的朋友在“广州乐器厂”买了这把“金雀牌”国产小提琴。价值人民币:20元。现在看来,白菜价都不如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在六十年代的20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块钱啊!因为六十年代,消费水平很低,那时候人们的工资异常微薄,物资极度匮乏,20元以当年的销费水平来讲是挺奢侈的了。工厂学徒工每月的工资也仅仅是18元而已,我在部队每月的津贴也仅有六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凭喜欢就自学起小提琴来了,硬是从哆来咪发嗦啦西哆的音阶学拉起步,就这样,学着玩起来了高雅的西洋乐器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世界三大乐器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古典吉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记得,星期天休息,从部队回到城里,经过中山五路“昌兴街”街口的那间“长江乐器”店,看着摆在玻璃橱窗里面的高档小提琴,标价是300元,觉得简直是天价,心想这样昂贵的琴,大概拉起来会发出天籁之声的吧!学玩小提琴,当然着重的是“玩玩”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部队日常的文化生活是不怎样活跃的。这批从大城市来的学生兵来到军营,给军营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内容:晚上,大队部的灯光篮球场上多了这帮小伙子的的身影;有时,大家还比赛打羽毛球等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几个战友喜欢玩小提琴的,会聚集在一起切磋琴技,交流拉琴的心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很难找到现成的小提琴教材。仗着年轻,精力旺盛,也有充足的时间,我就借战友的小提琴练习曲的琴谱,进行手抄。那本琴谱是《开塞练习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日练习,也没有老师指导,完全是靠自己摸索,以及战友们相互交流拉琴心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实在,照着琴谱拉那些单调的旋律,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但又是拉琴入门阶段不可逾越的必修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练得实在枯燥时,就干脆放下琴,听听大师们在电台演奏的小提琴曲。那时候,听的最多的是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几首著名小提琴曲。当然都是纯粹中国曲目,譬如《新疆之春》、《渔舟唱晚》、《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正能量的“红歌曲子”,除了这些的红曲子外,唯一“不讲政治”的经典曲子,可能就只有俞丽拿演奏的《梁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除盛大师之外,当年还有一位广东本土的小提琴手何东。何东当年也很出名,电台常常能够听到他拉的曲子如:《黎家代表上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何东原是从广州市下乡到海南岛多年的知青,在海南岛生活了多年,所以,他的作品多与海南有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很单纯,一面听着大师们的的演奏,一面天真地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拉出那样美妙动听的琴声就好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我深知,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艺术细胞”的人。拉小提琴讲究的是要有天分的!我只当作是一种业余时间自娱自乐消遣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来有趣,在玩小提琴的上海兵之中,有一位姓吴的战友(几十年前的事,已经记不起他的全名了),小吴的个子长得很高,皮肤白皙,但其人不爱讲话,性格比较内向。他是我们几个玩小提琴当中拉得最好的!估计小吴心中已经将小提琴视作自己今后的职业必选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件事我给留下的印象还是特别深的,我们经常要到远在佛山的部队农场去劳动。在做各种农活时,大家都看到小吴有意识格外小心地保护自己左手的手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拉小提琴确定音符的定位以及揉弦,必须全靠左手指尖的灵活敏捷演奏的。小吴在使用铁锹时,我看他的姿势非常别扭,很不自在。原来他为了避免左手的指尖触及铁锹的木柄,只用左手掌掌心半握木柄,这样自然无法使上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家都觉得小吴也实在太过“小资”了。离开部队之后,我们彼此也失去联系了,不知道小吴最后回上海后,有没有实现他当初要走专业拉小提琴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缺乏音乐天分,自然是进步极慢。几年后,拉着拉着,觉得琴声怎么会发涩的呢?后来拿去乐器店检查,乐器店师傅说是发现有一道接缝的胶松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琴修理好之后,觉得琴声还是不如原来好听了。当时,只是认为即使琴已经被修补好了,但就是感觉琴声回不到从前了。并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听力开始出了问题了(后面会详细提到)!那把仅20元钱的小提琴,陪伴我走过5年的军旅生涯,带着它,我回到了广州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部队复员到工厂工作,年复一年的地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加上从事繁忙的工厂劳作,日子已让人精疲力尽,导致练琴的时间大大地减少了。练棽没有老师的指导,纯粹是自己瞎练一通,仅仅是想保持自己多年延续下来的兴趣习惯而已,因此琴技也一直在原地踏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之后,在命运的安排之下,我离开省城,来到了深圳特区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安定下来后,忽然又惦念起拉小提琴的乐趣来了,空闲之时,也会端起琴来温习一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知从何时开始,感觉自己拉出来的琴声怎么会越来越干涩,不管如何努力练习,完全没有了最初学拉小提琴时那种令人陶醉的音质了,无论怎样练习,都没有改善。因而,练琴的热情也逐渐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发现我在参加公司的会议时,坐得离自己位置较远同事的发言时,会听的不太完全。经医院体检检查结果,更确认自己已出现了听力障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退化越来越严重。这才醒悟到,怪不得琴声越练习,反而音质越加干涩,是自己的听力的问题。原来小提琴的音质悦耳动听的原因,是因为它含有非常丰富的高次谐波,正是这些高频率的谐波叠加到基频之中,才能够产生小提琴特有的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人如果听力觉衰退,首先是从高频端开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回想起来,也许,我在20多岁的时候,听力已经在高频段上开始衰退了吧!所以,听不到小提琴琴声当中的最丰富的高次谐波的部分,自然就会觉得琴声不好听了!但当时的听力衰减,程度还很轻,不至于影响到与别人交流,所以自己毫无所知,也不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你发现小提琴声音的悦耳音质逐渐听不到了,是否是自己听觉衰退的开始,如果听觉障碍一直发展下去,最后琴声听起来就会干涩到“惨不忍听”的地步,这也是小提琴爱好者最最痛苦的致命打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让我无奈地盖上琴盒,最终也就完全失去拉琴的热情和兴趣,就再不碰那把 ——小提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实在是无奈的“不能”,而非“不愿”!假如,下辈子自己不再有听力障碍,上天又再给我多一点点“文艺细胞”,我想,我还是会再次端起那把小提琴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把琴,一生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3年弹指一挥间,琴还是那把琴,人还是那个人。但琴声已戛然而止!在小提琴的陪伴下,南哥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给他也给我带来了岁岁年年的温暖和激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提琴是南哥最爱的乐器,他认为小提琴能演绎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把静静地躺在角落的小提琴,它在主人的心里将永久的回荡着激情澎湃动听的琴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中本就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声音,才活的坦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忽然想起泰戈尔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