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柔弱的女性,一块最硬的骨头</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一个为大众所知晓的名字。直到2023年6月,黄令仪去世两个月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周琪才在致辞中提到了她。</p><p class="ql-block">“不久前刚刚离开我们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周琪哽咽地停顿了,“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黄令仪,身形瘦削,穿着粗布衣,短发银白,走起路来行动有些迟缓。旁人很难将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太太同高精尖的芯片联系起来。可是她的学生知道,黄老师到了实验室,坐在电脑前拖着鼠标查看版图时,目光犀利,一丝不苟。那是一名顶尖科技工作者的风范。</p><p class="ql-block">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她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母亲则是广西化学纤维所的元老。</p><p class="ql-block">4年后,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发现了硅中的P-N结和光伏效应,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掀开了半导体波澜壮阔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与半导体技术近乎“同龄”,黄令仪的一生与这项事业紧密缠绕。</p><p class="ql-block">从1960年进入清华大学进修半导体算起,黄令仪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躬耕了60年。她的同事、学生中有很多院士,而她退休时的职位依然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她不爱做项目负责人,只钟情于一件事: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做芯片。</p><p class="ql-block">翻开黄令仪的人生篇章,也就翻开了一本厚重的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发展史。她属于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参与研制用于“两弹一星”的第一台航天计算机,研发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集成电路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的核心器件,直到研制出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龙芯一号,结束中国计算机“无芯”的历史。她也由此被后人称为,“中国龙芯之母”。</p><p class="ql-block">跨越半世纪,在题为“自主”的曲折求索中,这颗赤忱的“中国芯(心)”经历呐喊与彷徨,始终澎湃有力地跳动着。</p> <p class="ql-block">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她,都应该铭记她!</p> <p class="ql-block">文字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