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伟大人生新征程

W.G.32291229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WG,转载;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最亲最爱的祖国》谭晶。</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祖国母亲75周年华诞。在此,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当我们沉浸在对祖国美好祝福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也绝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六十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篇,向那些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们:</span>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共和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他们的丰功伟绩!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祖国的山山水水会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一、国防建设亟待加强</p><p class="ql-block">1949年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面对初生的共和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虎视眈眈。不仅越过三八线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虽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不如美军,却敢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英雄气慨和惊人战斗力,将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迫使其签订停战协议,为中国赢得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1、国防建设重新起步</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毛主席在建国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议定建国大政方针上明确提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一次国防委员会议上说:“中国是一个庞然大国,但工业不如荷兰、比利时,汽车制造不如丹麦。”</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国没有国防科研,基本没有国防工业。仅有几个设备简陋的兵工厂,只能仿造性能落后的轻型兵器,很难支撑现代化国防事业。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国防武器装备,毛主席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成果。”</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成立了以周总理兼主任的兵工委员会,统管全国兵器工业事宜。又分为以聂荣臻元帅为主任的,国防科技委员会和以贺龙元帅为主任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并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面组建了相应的职能机构。</p> <p class="ql-block">2、国防事业起步发展</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国内连遭自然灾害。经济的严重受损,各项经费不得已大幅压缩。有些已开工的项目被迫“下马”,面对如此困境,毛主席说:“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主席狠抓不放,各级领导和全国军民艰苦奋斗,我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五三年造出新式步兵武器,五四年造出螺旋桨式轻型飞机,五五年造出汽车和火炮,五六年造出了喷气式飞机;五七年造出轻型舰艇,五八年造出火箭炮,五九年造出了坦克……</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中,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出除航母之外的全部国防装备,冲破了美苏等强国的封锁破坏。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核弹和导弹。</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我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同时造出了核潜艇。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运用导弹核武器向全球任何地方实施反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面对以美为首西方势力的围追堵截,我国防科技的老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下,在“向科学进军”科技赶超行动及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有多少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热血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一心将自身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将中国人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令我们无比崇敬感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6年2月,主席宴请全国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特地把钱学森安排在自己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二、钱学森归国记  </p><p class="ql-block">1、创立《工程控制论》</p><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父亲钱均夫深为儿子一家的处境忧虑。他给儿子写信勉励道:“……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钱学森也给家人回信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到一家餐馆用餐。他们按照事先计划---钱缠住联邦调查局人员,蒋借口上洗手间,给身在比利时的妹妹寄信,并托她转寄给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p> <p class="ql-block">信写在了小香烟纸上说:“被美国政府扣留已5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还说:“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陈叔通很快交给周总理。总理立即转交外交部,并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进行严正交涉。</p><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被软禁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经典工程控制论的综合,创立了以控制论命名的《工程控制论》。</p><p class="ql-block">这部由钱学森所著,世界上首创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第一版,一经由美国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既引起了很大反响。它开创了工程控制这门新的技术科学,标志着这一新兴科学的建立,从而也确立了钱学森作为工程控制论科学创始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等待回国的几年时间里,经常从《大公报》《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p><p class="ql-block">为使自己的思想跟上祖国的发展形势,他潜心研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与留美的科学家、留学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p><p class="ql-block">1955年8月1日下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内开始。我方代表王炳南率先对美方代表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开始讨论前我奉命通知您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人员。他们已在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在8月4日可以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将对我们的会谈起到有利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8月4日,举行第三次会谈。针对约翰逊信誓旦旦的保证和声明,王炳南按照周总理的授意,突出提出钱学森被阻挠回国的事例,还拿出钱学森的来信作为铁证,对美方代表的谎言予以揭露回击!“请问大使先生,既然美国政府早在今年4月就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还在6月15日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回国呢?显然,中国留学生要求回国依然遭受美方的种种阻拦。据归国同学报告,钱学森仍被禁止离开他所在的县界?”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恢复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权利。在确凿的事实面前,约翰逊再也无法辩解,美国政府也不能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了。</p><p class="ql-block">1955年8月5日,钱学森终于接到美国移民归化局的知,被允许离开美国。</p> <p class="ql-block">2、一切为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钱学森接到美政府准许他离境的通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span>即订购船票。当时这趟航班只剩三等舱了,他无暇顾及旅程的艰苦,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来到冯·卡门家里,向恩重如山的老师惜别。</p><p class="ql-block">他向老师恭恭敬敬地捧上早已准备好的《工程控制论》和一本《物理力学讲义》。当年已74岁高龄的冯·卡门接过书,默默翻阅后由衷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为你感到骄傲</span>!”老师的话使钱学森心潮涌动。</p><p class="ql-block">钱学森回顾在美时的经历:“从1935年去美国到我1955年回国,我在美国待了20年。这其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从没想过这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美国,一个人若参加工作,总要把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后使用。在美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待一辈子!”</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两个孩子,同22位中国留美科学家一起,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美国回国。9月20日,船上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个“同学会”。“同学会”的第一件工作是在9月20日印制了一份《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p><p class="ql-block">10月1日,是共和国的六周岁生日。在“克利夫兰总统号”上,钱学森与大家一起欢度了这个美好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应大家的邀请做了主要发言。他兴奋地把在美时随时从报刊上收集到的国内建设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p><p class="ql-block">然后,他又诚恳地对大家说:“祖国一些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对祖国解放是有功绩的。我们回国后,一定要尊重这些老同志,虚心接受他们的领导与他们搞好合作。”  </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8日上午11时25分,钱学森一家和同行的中国留学生乘火车离开香港,经罗湖口岸踏上祖国大陆。</p><p class="ql-block">10月8日,周恩来总理给聂荣臻元帅打电话,告诉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来了!周总理叮嘱聂荣臻元帅:“学森同志是爱国的,要好好对待他,要在政治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安全上保护他!”</p> <p class="ql-block">聂荣臻听了十分高兴:祖国又多了一名难得的科技人才,他身旁又多了一名能干的大将!</p><p class="ql-block">10月9日,遵照周总理的电话指示,陶铸在广州接见并宴请了钱学森。10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代表朱兆祥的护送下,钱学森一家离开广州回上海与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终抵达首都北京,开始了他的伟大人生新征程。</p>